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对邻域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影响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空间距离衰减边界,即300千米之内为正向溢出,超过300千米之外空间溢出系数值下降,省界对空间溢出效应存在阻碍作用;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地区及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收入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实现消费结构升级。基于此,提出区域协同发展、消除数字要素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发挥数字技术的辐射带动、提升居民幸福感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报纸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引领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顶层理念,而校本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学校在开发与实施英语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应积极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以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为例,重点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力求为广大学校和教师开发与实施初中英语校本课程提供有价值的启发与思考。
减排捕集生物燃气和燃煤烟气等工业尾气中CO2对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化学吸附和膜分离CO2技术与传统化学吸收法相比,具有系统设备紧凑投资成本低、再生能耗低适用范围广、操作过程简单方便等技术优势。但是它们存在CO2吸附容量和渗透系数低、分离选择性差、循环稳定性弱等难点瓶颈,如何加强技术研发推动其产业化应用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气体等温吸附测试、膜分离渗透系统等模拟计算
本文从阅读与写作的整合入手,以任务型教学活动自主性、整合性、循环性、扶助性和反思性原则为指导,通过对一堂高中英语读写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的描述和课堂实践,探索基于任务型教学原则的高中英语读写课型有效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范式。
以"免疫学的应用"为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将生物学知识与职业生涯规划和谐融合,引导对生物学有兴趣的高中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
<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及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了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
期刊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为优化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提供基础支撑,成为推动包容性消费增长的新引擎。本文在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选取2013-2020年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就数字经济发展对包容性消费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了流通技术变革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包容性消费具有明显正向推动效应;流通技术变革带来的便利性强化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消费结构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