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俄罗斯目前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体育强国,且其正处于体育体制转型过程之中,而其体育体制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正实践着一种新型的体育体制类型--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举国体制”。通过对俄罗斯体育体制改革取得的一些成就和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借鉴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所采用的一些有效措施,可以避免我国在体育改革过程中重蹈俄罗斯的覆辙,少走弯路,并提出相应的选择设想,以使我们的体育体制改革步入健康快速轨道。
【关键词】俄罗斯 体育体制 转型 启示
俄罗斯目前奉行的体育体制是过渡时期的体育体制,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方体育体制的特点,也保留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体育体制的某些特点,尤其是普京执政后,这种过渡时期俄罗斯体育体制的特点更加凸现。因此,俄罗斯的体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一种新型的体育体制类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举国体制”。总结俄罗斯体育体制的转型实践对深化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劳卫制”的恢复标志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成功
曾为苏联体育运动发展立下大功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被普京一纸总统令恢复,这个被废止23年的苏联全民体育制度重获新生。在成功举办索契冬奥会、取得历史最佳战绩之后,俄罗斯恢复“劳卫制”意在借冬奥会辉煌,进一步发展群众体育。新版“劳卫制”将于2014年9月1日正式生效,该制度在苏联标准基础上作出修改,将6岁以上的民众分为11个年龄段,规定了各年龄运动达标成绩。普京表示,苏联的“劳卫制”培养了一代积极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们,为发展群众体育,让各年龄段、各种健康状况的人们得到体育锻炼,吸引大多数民众定期参与体育运动,他决定恢复苏联这一全民体育制度。
苏联“劳卫制”自1931年起实行,1991年废止,覆盖苏联10至60岁的全体公民。该制度是苏联体育计划和标准的基础,苏联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体育协会当时积极推广“劳卫制”的锻炼和达标测试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战争年代和战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劳卫制”为苏联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苏联的高水准运动队伍正是在群众体育广泛发展的条件下壮大起来的,“劳卫制”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培养杰出运动员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曾经参与筹办索契冬奥会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州州长列夫·库兹涅佐夫认为,首先,“劳卫制”是评估俄罗斯国民身体健康状况的客观工具,是国家落实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的重要参考要素;其次,“劳卫制”是引导民众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第三,“劳卫制”达标勋章可成为学生考学的附加成绩,并在个人强制医疗保险上给予奖励。
俄罗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战绩不佳,俄社会有关恢复“劳卫制”的呼声不断,但当时官方却表示,即便拿到历史最差的奥运成绩,俄罗斯在体育运动领域也绝不会恢复苏联体制。做出这一表态的是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他当时说,俄罗斯队表现不佳,应该由各体育协会承担责任,它们完全不受总统或政府管辖。 而到了2014年,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取得金牌、奖牌第一的佳绩,普京又决定恢复“劳卫制”,这不能不说是俄罗斯领导人希望利用冬奥会的无形遗产,唤起俄罗斯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长远上部署俄罗斯体育运动发展方向的做法。
二、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的进程
1、逻辑起点。俄罗斯的体育体制转型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曾多次尝试 “举国体制”改革及转型。苏联后期,改革速度明显加快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苏联的解体而并未达到预期的目……
2、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俄联邦将体育管理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国家管理机构和社会管理机构。国家体育和旅游委员会与体育运动协调委员会、国家体育教育管理机构属于国家管理机构; 第二类是俄罗斯奥委会、国家运动基金会、社会体育联合会、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各体育联盟协会等属社会管理机构。
3、投融资体制。据俄官方统计,各种形式来源的国家性质的公共拨款只占发展体育所需资金的,由于经济环境彻底改变,体育组织和机构的经济关系不得不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寻求预算外的补充收入方式,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俄政府除了直接拨款用于发展体育事业并采取一系列旨在形成纯粹的体育活动市场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举国体制’ 。无论是叶利钦时期激进的体育改革方案,还是普京时期依据国情调整的体育政策都未将俄罗斯的体育管理及权限下降,而始终保留在 “国家管理”这个层面。俄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快速度增长,俄政府持续增加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在体育事业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确保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保持足够的控制力。
三、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对我国体育改革的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育体制的改革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烙有 “苏联模式”的痕迹,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俄罗斯对旧的体育体制的改革和新型体育体制的构建,给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学习借鉴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体制改革道路适宜的选择应是:首先,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按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体育运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次,体育活动的资金来源不再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拨款,而是主要依靠社会自我筹集,拓展、完善体育彩票的发行、监管与使用。最后,应当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制,使 “举国体制”与 “全民健身”体制协调同步发展。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不能照搬俄罗斯所采用的休克 “举国体制”的做法,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道路,应在竞技体育管理上保持 “举国体制”的优势,而在社会体育、体育产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缪佳.美俄法澳四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39.
[2]汪灵敏,刘志民.德国俄罗斯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7:20-23.
[3]马忠利.俄罗斯体育重归政府管理的过程及缘由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8-11.
作者简介:刘颖 (1977.11.13),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俄罗斯 体育体制 转型 启示
俄罗斯目前奉行的体育体制是过渡时期的体育体制,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方体育体制的特点,也保留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体育体制的某些特点,尤其是普京执政后,这种过渡时期俄罗斯体育体制的特点更加凸现。因此,俄罗斯的体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一种新型的体育体制类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举国体制”。总结俄罗斯体育体制的转型实践对深化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劳卫制”的恢复标志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成功
曾为苏联体育运动发展立下大功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被普京一纸总统令恢复,这个被废止23年的苏联全民体育制度重获新生。在成功举办索契冬奥会、取得历史最佳战绩之后,俄罗斯恢复“劳卫制”意在借冬奥会辉煌,进一步发展群众体育。新版“劳卫制”将于2014年9月1日正式生效,该制度在苏联标准基础上作出修改,将6岁以上的民众分为11个年龄段,规定了各年龄运动达标成绩。普京表示,苏联的“劳卫制”培养了一代积极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们,为发展群众体育,让各年龄段、各种健康状况的人们得到体育锻炼,吸引大多数民众定期参与体育运动,他决定恢复苏联这一全民体育制度。
苏联“劳卫制”自1931年起实行,1991年废止,覆盖苏联10至60岁的全体公民。该制度是苏联体育计划和标准的基础,苏联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体育协会当时积极推广“劳卫制”的锻炼和达标测试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战争年代和战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劳卫制”为苏联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苏联的高水准运动队伍正是在群众体育广泛发展的条件下壮大起来的,“劳卫制”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培养杰出运动员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曾经参与筹办索契冬奥会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州州长列夫·库兹涅佐夫认为,首先,“劳卫制”是评估俄罗斯国民身体健康状况的客观工具,是国家落实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的重要参考要素;其次,“劳卫制”是引导民众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第三,“劳卫制”达标勋章可成为学生考学的附加成绩,并在个人强制医疗保险上给予奖励。
俄罗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战绩不佳,俄社会有关恢复“劳卫制”的呼声不断,但当时官方却表示,即便拿到历史最差的奥运成绩,俄罗斯在体育运动领域也绝不会恢复苏联体制。做出这一表态的是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他当时说,俄罗斯队表现不佳,应该由各体育协会承担责任,它们完全不受总统或政府管辖。 而到了2014年,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取得金牌、奖牌第一的佳绩,普京又决定恢复“劳卫制”,这不能不说是俄罗斯领导人希望利用冬奥会的无形遗产,唤起俄罗斯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长远上部署俄罗斯体育运动发展方向的做法。
二、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的进程
1、逻辑起点。俄罗斯的体育体制转型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曾多次尝试 “举国体制”改革及转型。苏联后期,改革速度明显加快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苏联的解体而并未达到预期的目……
2、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俄联邦将体育管理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国家管理机构和社会管理机构。国家体育和旅游委员会与体育运动协调委员会、国家体育教育管理机构属于国家管理机构; 第二类是俄罗斯奥委会、国家运动基金会、社会体育联合会、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各体育联盟协会等属社会管理机构。
3、投融资体制。据俄官方统计,各种形式来源的国家性质的公共拨款只占发展体育所需资金的,由于经济环境彻底改变,体育组织和机构的经济关系不得不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寻求预算外的补充收入方式,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俄政府除了直接拨款用于发展体育事业并采取一系列旨在形成纯粹的体育活动市场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举国体制’ 。无论是叶利钦时期激进的体育改革方案,还是普京时期依据国情调整的体育政策都未将俄罗斯的体育管理及权限下降,而始终保留在 “国家管理”这个层面。俄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快速度增长,俄政府持续增加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在体育事业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确保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保持足够的控制力。
三、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对我国体育改革的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育体制的改革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烙有 “苏联模式”的痕迹,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俄罗斯对旧的体育体制的改革和新型体育体制的构建,给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学习借鉴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体制改革道路适宜的选择应是:首先,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按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体育运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次,体育活动的资金来源不再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拨款,而是主要依靠社会自我筹集,拓展、完善体育彩票的发行、监管与使用。最后,应当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制,使 “举国体制”与 “全民健身”体制协调同步发展。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不能照搬俄罗斯所采用的休克 “举国体制”的做法,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道路,应在竞技体育管理上保持 “举国体制”的优势,而在社会体育、体育产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缪佳.美俄法澳四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39.
[2]汪灵敏,刘志民.德国俄罗斯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7:20-23.
[3]马忠利.俄罗斯体育重归政府管理的过程及缘由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8-11.
作者简介:刘颖 (1977.11.13),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