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问题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学习需要。但是传统课堂上,老师的预设性和教材的限制性影响了这一理念的体现。有时候老师所教的未必是学生需要的,有时候学生的观点不同于老师的观点,甚至有一些更好、更有创造性的想法,但老师没有充分挖掘。解决这一问题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地理生成性课堂的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地理课堂 开发问题
  生成性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创造和解释偶发事件,并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素材的课堂。在创造和解释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得到革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提高。那么,生成性课堂中老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学生的学习要融入自己的经验,教学相长才能得到体现
  有一次我在高三(10)班上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的区位选择》。当我讲到河西走廊灌溉农业的时候,引入了一道高考题,这道高考题是考查张掖临泽小枣生长的区位条件的。当我讲到当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其主要区位条件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以下是我和学生的课堂讨论:
  学生A:“老师,昼夜温差大和枣的品质有什么关系?”
  我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给他做了解释,然后举了一些事例,比如:大学时去武威民勤实习,在一个同学家里吃的西瓜就比我们老家(庆阳)的西瓜甜。所以,我们可以进行知识迁移,气候类型相似的地方,都可以这样解释,例如:地中海沿岸的葡萄。这时,学生B站了起来。
  学生B:“老师,我认为昼夜温差大不光对瓜果生长有这样的影响,对农作物也有这样的影响。比如:有一道题考到了埃及的棉花生长也有这一有利区位因素。”这时我意识到这个学生说得有道理,我给忘记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表扬了他。而关于这一点,我又给学生举了一个实例。我们老家种菜的时间比嘉峪关早将近一个月,可是两地吃蔬菜的时间差不了几天,温差大,则农作物生长快。
  这节课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非常好,这种情况下学到的东西不容易忘。最可贵的是,得到表扬的学生在随后的课堂上表现得更优秀,并带动其他同学,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所以,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一课堂生成性资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有时候提出来的问题和见解是老师不具有的。
  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知道的东西是老师不知道的。有一次,讲完中国农作物习性和分布,做练习题时,题中涉及黄麻的分布地区。当我讲完这道题后,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亚麻的生长环境和分布地区是什么?”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就问有没有谁知道。最后有一个学生替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讲得非常好。信息时代,有些地方学生知道的比老师多很正常。课堂上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上反映出的问题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
  地理课上,高三(10)班比高三(11)班气氛活跃,可能和我是(11)班班主任有关系。虽然我平时尽量鼓励他们多思考,多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出错,但是效果还是不明显。直到有一天一件事情让我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那一天,我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学生举手回答,可是没学生举手,我就叫了班上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回答,结果学生声音洪亮、知识面广,回答得比较好。我正打算表扬这个学生,其他学生全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学生发出了嘘声。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当某个学生的问题问得比较“浅显”时,有些学生会偷笑。课后,我找几个可信的学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班上有几个学生性格比较张扬,上课的时候也是,说话有点大大咧咧,所以有些学生很反感她们,另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怕出错、怕人笑话。
  课后我和那几个性格比较张扬的学生谈论了这个问题,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表现,同时给他们了一些意见,比如: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地点,适当低调一些。课堂上我还是会让那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但也叫一些平时比较有思想的学生回答问题,对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习题课上,我让学生自己讲题,故意叫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对这道题的看法和解法。鼓励学生敢说、不怕出错,学生从为什么错、错在哪儿出发,学习更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高三(11)班的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大都敢于回答问题,有时候针对一些问题还会进行争论。在这些争论和探讨中,我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从学生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所以,老师平时要多注意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变化,从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意外收获。
  三、教师如何引领学生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创造和解释偶发事件形成的,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在课前做好各种预设,课堂效果会更好。
  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生成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上课有话可说,让学生感觉知识就在身边。例如:学习中国的农业等知识时,我会专门就嘉峪关的农业准备材料,让学生思考当地农业发展的条件和问题及发展方向。课上嘉峪关农村的学生表现得尤为积极,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虽然有切身体会,也有话可说,但对知识迁移和总结的能力不够,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引导。
  2.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当学生有想法时,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即使观点有错误也要鼓励学生表达出来,然后组织更多学生探讨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多种多样,老师要善于利用和发掘,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有的班级学生比较活泼,课堂气氛活跃,有时候课堂会华而不实甚至出现混乱。这就要求代课老师必须把握好度,给全班制定课堂规则并严格执行。有的班级学生整体比较内敛、不爱说话,这样的学生课堂生成性资源开发有一定困难。教师要想办法活跃课堂气氛、善于表扬学生,切忌一味强调不好的地方,那将适得其反。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差;教学过程变成“知识点”的简单复述和归纳过程,教学重视“知识型”传授,忽视“教法型”讲授,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经验性较大。以上这些现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抹杀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束缚了教学改
课堂提问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和教师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手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问得好不好,问得巧不巧,往往会影响一堂课的成败。更重要的是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受到启发,领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既是“根据学生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又是“由学生作出回答,进而得到教师的相应评价,以促进学生
后商  9月4日,在《光景》展覽结束后,我和艺术家马可鲁聊了聊。  马可鲁是极简的,他的每一个表情都用了很久,或疲倦、或微笑,有点模糊、有点沉默,但他从不玩味自己的表情。他的极简还体现在语言上、姿态上。他拒绝在回答里袒露太多细节,更多的只是提供我总结性的词汇,关于生活、关于绘画。他几乎保持同一个姿势,直到最后径直躺在靠背上,他的啤酒肚若隐若现。  马可鲁很少提及自己,他总是将话题转向艺术、朋友、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