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初中生用真情写作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ygah0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学生进行真情写作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不管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还是以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初中作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认为作文课单调乏味,甚至有些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对写作存在着抵触情绪。这些现状的产生主要是老师没有帮助学生正确待作文,仅仅把写作训练看成是获得高分的一种手段,因此,学生作文中成人化、模板化现象严重,学生难以从写作中感受到乐趣,自然就对作文课缺乏兴趣。但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真情写作就不同了,写作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如何取得高分,而是通过写作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推行真情写作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真情写作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写作,多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作,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枯燥的灌输模式,也才能改变当前学生写作成人化、模板化以及脱离实际的倾向,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模式。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积极思考,不再把老师的讲解看成唯一的答案,而是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来写作,在写作中更多地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真实看法,这就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也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优化。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行真情写作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作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克服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和热情,才会用心去写作,才会用创造性思维去写作。写作是学生表达自我、抒发感情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写作者对某种事物的浓厚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用心去写作,更不会从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当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在写作中往往过分地追求高分,追求稳妥,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都会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写,这样写出的作文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学生的个性就被扼杀了,学生的作文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没有创新,更不用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了,这样只会让学生厌恶写作,把写作看成一种负担,从而慢慢失去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想在课堂上实现真情写作,首先就需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为此,老师一方面要优化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写作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如在上完课文《背影》之后,对于父亲帮儿子买橘子的情节,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写有关自己父亲的事情,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观察生活,解读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情写作离不开生活。很多学生以为只有浓墨重彩地去表现社会生活才是立意高远的大手笔,很少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与感悟。然而综观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红楼梦》是对曹雪芹的爱恨情仇以及社会人生的真实再现;洋洋洒洒的《战争与和平》更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18世纪俄国社会现实和道德的真实反映;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更是对旧中国的真实写照。而这些令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广受人们推崇,其原因就在于作家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留心身边事,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入到作品中。然而在当前,很多初中生却犯了对生活熟视无睹的毛病,经常不知道该写什么,写起文章来凭空编纂的,而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写作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真情写作,首先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自然、生活等各个角度进行观察,从身边人开始观察,从留心身边事、欣赏身边景入手,让学生与生活紧紧拥抱,认真去感受生活的真实与美好。如在写作以“感受自然”为话题的作文时,大部分学生写得单调乏味、苍白无力,没有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当时正值春暖花开之时,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春天,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万物复苏,享受师生一同踏春的喜悦。生活需要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只有热情地去拥抱生活、留心生活,才能写出精彩之作,也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自己的作文中。
  (三)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是难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的。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积累大量写作需要的素材,更可以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学价值很高。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不仅可以通过文章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等。如朱自清的《背影》,学生通过作者对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情节的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之情,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为自己做的一些细小而感人的事情,同时还可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独特的写作技巧。
  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毕竟有限,课外阅读内容则是无限的。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以弥补课堂上阅读的不足。在专门的阅读时间里,学生可以自由地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文学杂志,比如《读者》《青年文摘》等,也可以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情境,激发真情
  1.在活动中培养真情
  要想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仅仅让其在教室中完成写作是很难实现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大多数学生都活泼好动,不喜欢规规矩矩长时间地坐在教室里。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把写作题目与实际生活中的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真情写作的能力。如在初中阶段,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运动会,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写运动会上的所见所闻。在运动会上,学生通过观看运动员奋勇拼搏、相互鼓励的场景,就会产生真切的感受,有助于写出情感真挚的作文来。
  2.巧用音乐激发真情
  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广泛的联系。在写作中,语文老师适当播放一些歌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真实的感情。如在当前,很多初中生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孩子,都是留守孩子,在写父母亲时,老师可以放一些赞颂父母的歌曲,如刘和刚的《父亲》,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更可以调动学生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写出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来。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