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拓扑学是数学的分支,是研究空间基本特征之间关系的学科。斯坦纳首次将拓扑学引入文化及翻译研究,他认为文化传承是具有拓扑性质的变形。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虽然在口译过程中有各种策略,但其实质是遵循拓扑等价的原则对原文的忠实传达。该文章将结合实例考察拓扑学的口译应用。
【关键词】拓扑学 同胚 斯坦纳 口译
一、引言
拓扑学是数学的分支,是研究空间基本特征之间关系的学科。图形中的基本特征在图形被弯曲得丧失原来形状时仍能够保持不变。拓扑学具有经过变形仍然保持不变的空间特质,我们称为拓扑对等或同胚。 克莱因瓶的表面是复杂而难以想象的,因为在三维空间里任何表现克莱因瓶的尝试都必须通过交叉它才能实现。我们试图寻找拓扑的不变量,可能是空间的几何特性,也可能是代数特性。重要的是不变量保存在同胚中。乔治·斯坦纳把拓扑学引入了文化及翻译研究。他认为文化传承是具有拓扑性质的变形。但此后拓扑学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在口译方面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本文很有必要阐明拓扑对等在口译中所起的作用,也希望为之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拓扑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把拓扑学引入了文化及翻译研究。他认为文化传承是具有拓扑性质的变形。在我们文化传达多重表达形式下面存在衡量或常数。正是这些恒常的因素才使文化成为可能。他认为,将文化结构看作具有“拓扑结构”很有意义。“变形中的衡量状态” 表现出的种种关系在一定程度就是翻译之中的种种关系。从拓扑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就是恒量按时间顺序的翻译和变形的过程。 由此,文化的核心就是由直译、释意、模仿、模拟到相同主题的变异。比如乔伊斯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荷马史诗》的轮廓。 欧里庇德斯所著的《希波吕托斯》中马车遇疯牛和巨浪而颠覆的片段与索福克勒斯在《伊莱克斯特》中英雄死于马车事故的情节相仿。翻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保证了变形中的不变性。
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客观事物或物质实体的认识可能各有不同的认识特征,但是它们的认识依据,即物质基础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可以使它们在各自的头脑中构成一个疏略的但基本相同的概念系统框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概念系统框架”就是语义系统,在思维认识论上称为“同构”。“同构”是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的思维结构机制,是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情感的相互传递的基本条件,这是翻译理论中的“可译性”的基本理论依据。有人认为任何翻译的最重要目的是达到“等效”,就是使译文读者尽可能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所以也叫做“对等反应”原则,奈达称之为“动态对等”。纽马克认为,等效不是翻译的目标,而是一种所要企及的结果。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中某个单词、词组或成语意义上的对等表达。因此,对等译法是翻译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
三、口译的介绍
口译历史悠久,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类相互交往以来就产生了口译。20世纪初,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口译译员的需求大量增加。到了21世纪,口译的作用日趋凸显。今天,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口译工作者成为必不可少的力量。本文主要以交替口译的译文为例,从拓扑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四、拓扑学在口译中的体现
拓扑学在口译中的应用允许译员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但必须是在遵循拓扑等价规律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拓扑等价或同胚,而是翻译的不对等。
例1:There are other elements: you have to have a certain size,and a certain ability,a certain military strength,there’s no question about that,and you have to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nal unitive.
译文: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本句采用了缩减的翻译策略。鉴于口译的时间极短,译员在翻译时将主要信息翻译了出来,略去了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次要信息,也遵循了汉语有时无主语或主语隐含在意义中的情况,但依然忠实传达了沃勒斯坦教授的语言内容。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拓扑等价。
例2:Many people felt in 1980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 decline.And they looked at the decline of the steel industry,usually heavy industries,they said: “See,the United States is finished.”
译文: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认为美国要衰落了。他们看到美国钢铁工业和重工业的衰落,说美国要完蛋了。
原文中“finished”一词应该是结束、完结的意思,但译员翻译为“完蛋”,不仅忠实传达原文信息,还增加了幽默风趣的语气,使译文显得生动活泼。“完蛋”这个词还有些口语化,更符合口译这样口语化的语言。体现了拓扑学中同胚的概念。
例3:I am an old dog.But I am still thinking about working for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
译文:我已老了,但是我仍然想着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工作……
文化“I am an old dog”显然不能译为“我是一条老狗”。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狗在西方很多习语里是褒义的,但在汉语里狗很多时候是贬义,如果直译过来,必然会引起误解和不快,甚至造成冲突。译者的处理既忠实传递了信息,也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实现了翻译的拓扑转换。
例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If the ruler is personally upright,all will go well even though he does not give order.But if he is not personally upright,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they will not be obeyed.
英汉诗句或引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引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这个例子通过英语对汉语的释意,成功实现了拓扑等价中的物体经过变形或扭曲后依然保持不变的特质,使原文与译文实现了拓扑对等。
五、结语
本文从拓扑学的角度研究口译,介绍了拓扑学的概念,口译的概念及分类并列举实例来阐述拓扑学在口译中的实际应用,丰富了拓扑学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拓扑学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二是丰富了口译翻译的策略;三是使拓扑学与口译相结合,拓展了这一理论的研究领域,为拓扑学在国内的进一步研究添砖加瓦。该论文结合口译实例,从拓扑学同胚、同构、不变量或恒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口译中的缩减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具体分析了词语的拓扑等价或同胚,使读者一目了然,对该理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参考文献:
[1]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M.A.Armstrong, Basic Topology[M].世界图书出版社,1983.
[3]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关键词】拓扑学 同胚 斯坦纳 口译
一、引言
拓扑学是数学的分支,是研究空间基本特征之间关系的学科。图形中的基本特征在图形被弯曲得丧失原来形状时仍能够保持不变。拓扑学具有经过变形仍然保持不变的空间特质,我们称为拓扑对等或同胚。 克莱因瓶的表面是复杂而难以想象的,因为在三维空间里任何表现克莱因瓶的尝试都必须通过交叉它才能实现。我们试图寻找拓扑的不变量,可能是空间的几何特性,也可能是代数特性。重要的是不变量保存在同胚中。乔治·斯坦纳把拓扑学引入了文化及翻译研究。他认为文化传承是具有拓扑性质的变形。但此后拓扑学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微乎其微,在口译方面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本文很有必要阐明拓扑对等在口译中所起的作用,也希望为之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拓扑学应用于翻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把拓扑学引入了文化及翻译研究。他认为文化传承是具有拓扑性质的变形。在我们文化传达多重表达形式下面存在衡量或常数。正是这些恒常的因素才使文化成为可能。他认为,将文化结构看作具有“拓扑结构”很有意义。“变形中的衡量状态” 表现出的种种关系在一定程度就是翻译之中的种种关系。从拓扑学的观点来看,文化就是恒量按时间顺序的翻译和变形的过程。 由此,文化的核心就是由直译、释意、模仿、模拟到相同主题的变异。比如乔伊斯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荷马史诗》的轮廓。 欧里庇德斯所著的《希波吕托斯》中马车遇疯牛和巨浪而颠覆的片段与索福克勒斯在《伊莱克斯特》中英雄死于马车事故的情节相仿。翻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保证了变形中的不变性。
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客观事物或物质实体的认识可能各有不同的认识特征,但是它们的认识依据,即物质基础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可以使它们在各自的头脑中构成一个疏略的但基本相同的概念系统框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概念系统框架”就是语义系统,在思维认识论上称为“同构”。“同构”是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的思维结构机制,是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情感的相互传递的基本条件,这是翻译理论中的“可译性”的基本理论依据。有人认为任何翻译的最重要目的是达到“等效”,就是使译文读者尽可能产生和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所以也叫做“对等反应”原则,奈达称之为“动态对等”。纽马克认为,等效不是翻译的目标,而是一种所要企及的结果。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一般都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中某个单词、词组或成语意义上的对等表达。因此,对等译法是翻译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翻译方法。
三、口译的介绍
口译历史悠久,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类相互交往以来就产生了口译。20世纪初,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口译译员的需求大量增加。到了21世纪,口译的作用日趋凸显。今天,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口译工作者成为必不可少的力量。本文主要以交替口译的译文为例,从拓扑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四、拓扑学在口译中的体现
拓扑学在口译中的应用允许译员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但必须是在遵循拓扑等价规律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拓扑等价或同胚,而是翻译的不对等。
例1:There are other elements: you have to have a certain size,and a certain ability,a certain military strength,there’s no question about that,and you have to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nal unitive.
译文: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本句采用了缩减的翻译策略。鉴于口译的时间极短,译员在翻译时将主要信息翻译了出来,略去了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次要信息,也遵循了汉语有时无主语或主语隐含在意义中的情况,但依然忠实传达了沃勒斯坦教授的语言内容。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拓扑等价。
例2:Many people felt in 1980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 decline.And they looked at the decline of the steel industry,usually heavy industries,they said: “See,the United States is finished.”
译文: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认为美国要衰落了。他们看到美国钢铁工业和重工业的衰落,说美国要完蛋了。
原文中“finished”一词应该是结束、完结的意思,但译员翻译为“完蛋”,不仅忠实传达原文信息,还增加了幽默风趣的语气,使译文显得生动活泼。“完蛋”这个词还有些口语化,更符合口译这样口语化的语言。体现了拓扑学中同胚的概念。
例3:I am an old dog.But I am still thinking about working for the pea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
译文:我已老了,但是我仍然想着要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工作……
文化“I am an old dog”显然不能译为“我是一条老狗”。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狗在西方很多习语里是褒义的,但在汉语里狗很多时候是贬义,如果直译过来,必然会引起误解和不快,甚至造成冲突。译者的处理既忠实传递了信息,也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实现了翻译的拓扑转换。
例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If the ruler is personally upright,all will go well even though he does not give order.But if he is not personally upright,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they will not be obeyed.
英汉诗句或引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引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这个例子通过英语对汉语的释意,成功实现了拓扑等价中的物体经过变形或扭曲后依然保持不变的特质,使原文与译文实现了拓扑对等。
五、结语
本文从拓扑学的角度研究口译,介绍了拓扑学的概念,口译的概念及分类并列举实例来阐述拓扑学在口译中的实际应用,丰富了拓扑学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拓扑学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二是丰富了口译翻译的策略;三是使拓扑学与口译相结合,拓展了这一理论的研究领域,为拓扑学在国内的进一步研究添砖加瓦。该论文结合口译实例,从拓扑学同胚、同构、不变量或恒量的角度出发研究口译中的缩减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内容。用英汉对照的形式具体分析了词语的拓扑等价或同胚,使读者一目了然,对该理论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参考文献:
[1]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M.A.Armstrong, Basic Topology[M].世界图书出版社,1983.
[3]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