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终身老伴英华辞世已经五个多月了,但我对她的思念却有增无减。她的音容笑貌、她的高尚美德、她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特别是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时刻在我脑海中盘旋,难以忘却。
我与英华相识七十年,共同生活六十六年,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以及建国后的各个时期。我们南征北战不分离,风吹浪打不动摇,相依为命,患难与共。
相同的青少年时期
英华同我一样出身革命家庭,十二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抗日政府保送抗属小学、抗日中学学习。我们所在的冀鲁豫第三抗日中学,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处在鲁西南游击区,在环境相对稳定时就学习,无非是听听报告,发点教材,自己学习。一打起仗来就以支援前线搞战勤工作为主。男孩主要从事为前线押运粮草,征收公粮,带担架队等。女孩主要从事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三中有个文工团,英华是这个文工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当时解放区经常演出的“血泪仇”“模范家庭”等话剧中,她都扮演重要角色。
英华1943年到三中,我1945年1月到三中,5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不满16岁。英华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7岁。我们都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我们的爱情
1945年夏,我和英華都被派去野战医院照顾刘、邓大军第一次龙海路出击作战中的伤员,在为伤员服务中,由于重伤员通常赤身露体,有些事女孩去作不方便就让男孩去替换,就这样我们互相认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三中,英华是高材生,考试经常名列前茅。记得有一次作文,老师给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诗的散文,散文的诗,全校之冠”。我入党后就被任命为区队长,与英华接触比较多,逐渐产生了爱情。我们的爱情是真诚的纯洁的,但我们相恋路子并不平坦,我们受过委屈,并曾蒙受不白之冤。但一切这些,并未把我们拆散,而是使我们的爱情更加牢固了并结为终身伴侣。
我们的婚礼
1947年4月,我和英华一起报考了冀鲁豫会计学校,11月毕业,我被分配在属冀鲁豫军区领导的战勤总指挥部供给部当会计,英华被分配在冀鲁豫九专署办公室工作,后调财政科当会计。
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我完成了带担架营支援前线的任务之后,被提升为正营职干部,战勤总指挥部领导批准我同李英华结婚。我兴高采烈,11月13日就骑马到了英华母亲所在地今河南省范县的子路堤。当时的我身无分文,什么东西也没买,就带了一床盖了多年的、被里被面都是白粗布的被子。我来与英华结婚,英华一家人十分高兴。英华的母亲从政府发的救济物资中给了我们一床被面,让我们把被子换一下。14日中午,英华的母亲做了四个菜,一家人围着灶台吃了顿饭。英华的母亲即我的岳母拿出十元钱(边区票)让英华交给冀鲁豫九专署食堂买几斤肉改善下生活,我和英华同大家一起吃顿饭热闹一下,专员还讲了几句祝贺的话。这就是我们的婚礼。到老了我有时同老伴开玩笑,咱们俩要离婚不需要办任何手续,因为结婚也没手续,一没介绍人,二没证婚人,三没结婚证,要离婚提起包走就是。她哈哈一笑。
渡江南下
1948年秋,在辽沈、平津、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大部被歼灭之后,蒋介石妄图凭借长江这一天堑扼守江南,形成南北分治局面。毛主席、党中央及时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并很快部署大军渡江南下,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解放全中国。
遵照中央和华北局的决定,冀鲁豫区党委迅即进行部署,组织南下队伍。当时我在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供给部任总会计,刚刚结束淮海战役带担架营的任务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听了号召南下的动员报告后立即报名并被批准南下,成为南下支队的一员。当时我刚满十九岁,已有四年党龄,是南下支队中最年轻的营职干部之一。
1949年3月,南下干部组成南下支队,我作为二野五兵团供给部的会计,被编入南下支队供给部任总会计,我的爱人听说我报名南下,怕我把她丢下,迅速从范县赶来菏泽要求与我一起南下。在我的请求下,组织上批准我爱人李英华也调入南下支队供给部当出纳,一起南下。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英华已经怀孕了,行军至合肥才发现英华怀孕了。但不敢声张,怕领导知道了会送回北方。
南下途中,组织上交给我和李英华的任务是押运两马车准备在敌占区用的银元。渡江后南方已进入雨季,行军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逢沟过坎,马车过不去,我们就同押车战士一起,把银元一箱一箱扛过去,然后再装车前进。晚上宿营后,我和李英华轮流睡在马车上,以确保银元的安全。历尽千辛万苦,五月初我们终于胜利到达江西上饶,我和英华也圆满完成了任务。英华是怀着孩子以艰韧不拔的精神完成组织分配任务的。
贤妻良母
英华是一位真正的贤妻良母,她诚实厚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她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她公私分明,不贪不占,两袖清风;她疼爱子女,但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护短。
我们的第一个女儿是她在1949年4月怀着孩子渡江南下赣东北继而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步行2000多公里途中到了毛主席的家乡湖南湘潭生下的。另外三个孩子都是五十年代在贵州省出生的。在怀第二个孩子时,她患了肺结核,吐血,当时对肺结核还没有特效药,只有吃中药,有人介绍了一个偏方,吃大蒜,她一日三餐都吃大蒜,晚上睡觉怕薰我,天天夜里戴口罩睡觉,半年后肺结核竟然好了,钙化了,直到晚年没有再犯。
五六十年代生活十分艰苦,实行工资制后我们两人的工资不到200元,英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勤俭持家,省吃简用,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四个孩子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工作生活。我和英华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子女谋取任何好处。
英华对我更是恩爱有加,有什么好吃的都先让我吃,连早上吃个鸡蛋也要检个大点的给我。做饭、洗衣服、打扫清洁等家务事她是主角,我当助手。 英华为人十分低调,在我担任国家领导人后,从不给我找任何麻烦,也从不出头露面。有时同老友一块吃顿饭,她都坐得远远的,从不与我坐在一起。
在被批斗的日子里
1964年,在贵州省开展的“大四清”运动中,我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头子”,整天大会批小会斗。在我被批斗的日日夜夜里,我象瘟神一样,谁也不敢接近我,连我最好的朋友也不敢见我。这时,只有英华日夜陪着我,她鼓励我说:“你成不了反革命,别人不了解你,我还不了解你呀,把精神振作起来,拣你最好的衣服穿上,让他们看看”。这时我们也没心思做饭吃,也不想去食堂吃饭了,她天天陪我下小饭馆,要么吃碗面条,要么买两个包子吃。这时的英华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持者、同情者,是她陪我鼓励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英华“走”了
英华患有口腔干燥综合症,多年来服用激素,不时发生低烧住院。但一往住院一般是打几天吊针,吃点退烧药就好了。最后一次住院是2014年3月20月,这次有点不同,经北京医院组织会诊,确认她患心脏动脉馏,而且发展很快。由于年事己高,不能动手术,也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只能保持血压稳定、情绪稳定、生活规律等办法,延长生命。经与院方商量,我决定把她接回家来疗养。在家疗养的好处是,她每天可以见到亲人,情绪会好些:二是她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吃的会可口些。4月3月上午我把她从医院接回家住。开始一段时间还好,每天在别人帮助下还能穿上衣服,坐在轮椅上看看电视、吸点氧气,同家人一块吃饭。但最后一周就起不来了,也不能说话了,不能吃饭了,只能靠吸营养液维持生命了,大小便也只能在床上解决了。但她的头脑一直清楚,还能写一两句話,吩咐点什么。
5月2日晚,我躺在她身边睡觉时,她伸出手来让我握住她的手,这时她可能己预感到自己不行了,要与我告别了。零晨5时25分,她像沉睡一样不动了,我摸摸她的前额和手,凉了。摸摸身上还热。我立即叫女儿打电话叫救护车,半小时后到医院,已经无法挽救了,英华走了。
英华走了,我痛苦万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英华走的很安祥,没有遭受多少痛苦;再是在她病重期间,我和大女儿始终守候着她,她走在我身边,我亲自把她送上了“天堂”。
英华从1947年会计学校毕业分配工作开始,不论是在财政部门工作还是在银行工作,基本上都是从事财会工作。1981年1月我调国务院工作,她也随之于4月调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财会部工作。英华辞世后建设银行总行对她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她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专业专注、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同事的尊重和爱戴。1986年3月,她主动申请离休,为落实中央关于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做出了表率。她的很多工作业绩和感人事迹,至今还为建设银行员工口口相传……”(作者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本文写作于2014年10月,本刊有删节)
我与英华相识七十年,共同生活六十六年,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以及建国后的各个时期。我们南征北战不分离,风吹浪打不动摇,相依为命,患难与共。
相同的青少年时期
英华同我一样出身革命家庭,十二岁就参加革命工作,后被抗日政府保送抗属小学、抗日中学学习。我们所在的冀鲁豫第三抗日中学,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都处在鲁西南游击区,在环境相对稳定时就学习,无非是听听报告,发点教材,自己学习。一打起仗来就以支援前线搞战勤工作为主。男孩主要从事为前线押运粮草,征收公粮,带担架队等。女孩主要从事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工作,三中有个文工团,英华是这个文工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当时解放区经常演出的“血泪仇”“模范家庭”等话剧中,她都扮演重要角色。
英华1943年到三中,我1945年1月到三中,5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不满16岁。英华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17岁。我们都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我们的爱情
1945年夏,我和英華都被派去野战医院照顾刘、邓大军第一次龙海路出击作战中的伤员,在为伤员服务中,由于重伤员通常赤身露体,有些事女孩去作不方便就让男孩去替换,就这样我们互相认识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三中,英华是高材生,考试经常名列前茅。记得有一次作文,老师给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诗的散文,散文的诗,全校之冠”。我入党后就被任命为区队长,与英华接触比较多,逐渐产生了爱情。我们的爱情是真诚的纯洁的,但我们相恋路子并不平坦,我们受过委屈,并曾蒙受不白之冤。但一切这些,并未把我们拆散,而是使我们的爱情更加牢固了并结为终身伴侣。
我们的婚礼
1947年4月,我和英华一起报考了冀鲁豫会计学校,11月毕业,我被分配在属冀鲁豫军区领导的战勤总指挥部供给部当会计,英华被分配在冀鲁豫九专署办公室工作,后调财政科当会计。
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我完成了带担架营支援前线的任务之后,被提升为正营职干部,战勤总指挥部领导批准我同李英华结婚。我兴高采烈,11月13日就骑马到了英华母亲所在地今河南省范县的子路堤。当时的我身无分文,什么东西也没买,就带了一床盖了多年的、被里被面都是白粗布的被子。我来与英华结婚,英华一家人十分高兴。英华的母亲从政府发的救济物资中给了我们一床被面,让我们把被子换一下。14日中午,英华的母亲做了四个菜,一家人围着灶台吃了顿饭。英华的母亲即我的岳母拿出十元钱(边区票)让英华交给冀鲁豫九专署食堂买几斤肉改善下生活,我和英华同大家一起吃顿饭热闹一下,专员还讲了几句祝贺的话。这就是我们的婚礼。到老了我有时同老伴开玩笑,咱们俩要离婚不需要办任何手续,因为结婚也没手续,一没介绍人,二没证婚人,三没结婚证,要离婚提起包走就是。她哈哈一笑。
渡江南下
1948年秋,在辽沈、平津、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大部被歼灭之后,蒋介石妄图凭借长江这一天堑扼守江南,形成南北分治局面。毛主席、党中央及时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并很快部署大军渡江南下,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解放全中国。
遵照中央和华北局的决定,冀鲁豫区党委迅即进行部署,组织南下队伍。当时我在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供给部任总会计,刚刚结束淮海战役带担架营的任务回到工作岗位不久,听了号召南下的动员报告后立即报名并被批准南下,成为南下支队的一员。当时我刚满十九岁,已有四年党龄,是南下支队中最年轻的营职干部之一。
1949年3月,南下干部组成南下支队,我作为二野五兵团供给部的会计,被编入南下支队供给部任总会计,我的爱人听说我报名南下,怕我把她丢下,迅速从范县赶来菏泽要求与我一起南下。在我的请求下,组织上批准我爱人李英华也调入南下支队供给部当出纳,一起南下。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英华已经怀孕了,行军至合肥才发现英华怀孕了。但不敢声张,怕领导知道了会送回北方。
南下途中,组织上交给我和李英华的任务是押运两马车准备在敌占区用的银元。渡江后南方已进入雨季,行军路上,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逢沟过坎,马车过不去,我们就同押车战士一起,把银元一箱一箱扛过去,然后再装车前进。晚上宿营后,我和李英华轮流睡在马车上,以确保银元的安全。历尽千辛万苦,五月初我们终于胜利到达江西上饶,我和英华也圆满完成了任务。英华是怀着孩子以艰韧不拔的精神完成组织分配任务的。
贤妻良母
英华是一位真正的贤妻良母,她诚实厚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她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她公私分明,不贪不占,两袖清风;她疼爱子女,但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从不护短。
我们的第一个女儿是她在1949年4月怀着孩子渡江南下赣东北继而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步行2000多公里途中到了毛主席的家乡湖南湘潭生下的。另外三个孩子都是五十年代在贵州省出生的。在怀第二个孩子时,她患了肺结核,吐血,当时对肺结核还没有特效药,只有吃中药,有人介绍了一个偏方,吃大蒜,她一日三餐都吃大蒜,晚上睡觉怕薰我,天天夜里戴口罩睡觉,半年后肺结核竟然好了,钙化了,直到晚年没有再犯。
五六十年代生活十分艰苦,实行工资制后我们两人的工资不到200元,英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勤俭持家,省吃简用,拉扯大了四个孩子,其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四个孩子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工作生活。我和英华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子女谋取任何好处。
英华对我更是恩爱有加,有什么好吃的都先让我吃,连早上吃个鸡蛋也要检个大点的给我。做饭、洗衣服、打扫清洁等家务事她是主角,我当助手。 英华为人十分低调,在我担任国家领导人后,从不给我找任何麻烦,也从不出头露面。有时同老友一块吃顿饭,她都坐得远远的,从不与我坐在一起。
在被批斗的日子里
1964年,在贵州省开展的“大四清”运动中,我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头子”,整天大会批小会斗。在我被批斗的日日夜夜里,我象瘟神一样,谁也不敢接近我,连我最好的朋友也不敢见我。这时,只有英华日夜陪着我,她鼓励我说:“你成不了反革命,别人不了解你,我还不了解你呀,把精神振作起来,拣你最好的衣服穿上,让他们看看”。这时我们也没心思做饭吃,也不想去食堂吃饭了,她天天陪我下小饭馆,要么吃碗面条,要么买两个包子吃。这时的英华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持者、同情者,是她陪我鼓励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英华“走”了
英华患有口腔干燥综合症,多年来服用激素,不时发生低烧住院。但一往住院一般是打几天吊针,吃点退烧药就好了。最后一次住院是2014年3月20月,这次有点不同,经北京医院组织会诊,确认她患心脏动脉馏,而且发展很快。由于年事己高,不能动手术,也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只能保持血压稳定、情绪稳定、生活规律等办法,延长生命。经与院方商量,我决定把她接回家来疗养。在家疗养的好处是,她每天可以见到亲人,情绪会好些:二是她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吃的会可口些。4月3月上午我把她从医院接回家住。开始一段时间还好,每天在别人帮助下还能穿上衣服,坐在轮椅上看看电视、吸点氧气,同家人一块吃饭。但最后一周就起不来了,也不能说话了,不能吃饭了,只能靠吸营养液维持生命了,大小便也只能在床上解决了。但她的头脑一直清楚,还能写一两句話,吩咐点什么。
5月2日晚,我躺在她身边睡觉时,她伸出手来让我握住她的手,这时她可能己预感到自己不行了,要与我告别了。零晨5时25分,她像沉睡一样不动了,我摸摸她的前额和手,凉了。摸摸身上还热。我立即叫女儿打电话叫救护车,半小时后到医院,已经无法挽救了,英华走了。
英华走了,我痛苦万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英华走的很安祥,没有遭受多少痛苦;再是在她病重期间,我和大女儿始终守候着她,她走在我身边,我亲自把她送上了“天堂”。
英华从1947年会计学校毕业分配工作开始,不论是在财政部门工作还是在银行工作,基本上都是从事财会工作。1981年1月我调国务院工作,她也随之于4月调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财会部工作。英华辞世后建设银行总行对她的一生作了如下评价:“……她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专业专注、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同事的尊重和爱戴。1986年3月,她主动申请离休,为落实中央关于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做出了表率。她的很多工作业绩和感人事迹,至今还为建设银行员工口口相传……”(作者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本文写作于2014年10月,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