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热探究”中的“冷思考”——对小学科学有效性探究的再思考

来源 :浙江教育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_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明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科学探究教学确实已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科学教师的头脑。于是乎,只要是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如影如伴,哪怕是无需探究的内容教师也会让学生热闹地探究一番,以此来落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标,促进学生养成乐于探究的科学素养。就是这样的“伪探究”在教学实施中被我们教师机械地理解和实践着。这不由得让笔者审视我们科学教学“热探究”中的种种教学行为。那么如何探究才更有效?本文拟对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进行再思考。 Primary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clearly advocates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explore discovery,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learning, after all these years of practice, scientific inquiry teaching has indeed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mind of our science teachers. As a result, as long as the science classroom, the inquiry will be like a shadow, even if it is not to explore the content of teachers will let students lively exploration of some,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goal of training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ability to promote students to develop willing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It is this “pseudo inquiry ”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by our teachers to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mechanically. This can not help but let the author examine our science teaching “hot inquiry ” in a variety of teaching behavior. So how to explore is more effective?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think the validity of scientific inquiry.
其他文献
语言学在研究语言史方面的成就与语言亲属关系问题的研究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具有共同来源的亲属语言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固有的相似点报露出来并加以对比分析,从比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
面对严峻的地震灾害形势,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社会和公众更加关注震灾之后人民群众的安危。如何使震中受伤的人民群众迅速脱离险境,安全转运到救助地点,实施
地磁特征线法是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以磁报震方法。该方法不仅分析、使用简便,物理意义清楚,而且有定量的预报指标及国内大量的震例,并在我区地震监测预报的应用中已收到良好
按照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体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媒体成为青少年社会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想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就可以行之有效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利于激
作者对“格底村组”的建立,层位及其砾岩的成因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The author put forward a new view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di village group” and the form
滴定磷酸是多元酸滴定的典型例子。目前国内流行的分析化学教材中均未讨论滴定曲线的计算问题,只介绍了用最简式计算第一、二等当点的方法,该法不够严谨误差较大;J.G.Dick
1983年Bowser报道了硅胺化合物与酰氯的反应可以作为合成酰胺及二酰亚胺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方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范围,我们使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