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古郡气度,绘就教育新貌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拥有“古郡气度,生态和平”的美称。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添设和平县治疏》中提出,“兴起学校,以移易风俗”,“敷施政教而渐次化导之”。重教尚学的风尚,在置县之初就融入了和平县的文化血脉中,从古时的学宫、书院、社学、私塾,到今天的中小学幼儿园,和平县教育一直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近年来,和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和平教育为理念引领,通过强化政府责任、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全面提升育人品質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和平教育在均衡化、标准化、优质化、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用大手笔绘就教育发展的新面貌。
  多重保障,强力推进
  作为山区县,和平县经济发展水平远不能与珠三角地区相比,教育发展速度也相对滞后。要在这样的地区补齐教育短板,推进教育现代化,考验着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和谋划能力。经过深入、全面的考量与研判,和平县确立以小财政办大教育的思路,加大教育投入,为和平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1. 党政重视,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自2016年启动教育“推现”工作以来,和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作为本县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和责任工程,统筹推进和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此,和平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推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教育“推现”工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商讨谋划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制定《和平县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方案》,在全县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各方面整体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使教育“推现”工作得到顺利推进。
  顶层设计完成之后,和平县把教育“推现”工作责任分解到各镇、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各学校,要求各有关单位部门开设教育“推现”绿色通道,“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加快教育“推现”工作步伐,动员全县力量打好教育“推现”攻坚战。
  2. 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和平县县长黄海生指出,尽管2019年财政收入只有6.76个亿,但和平县却想尽办法多方筹措,在教育上的投入高达10.6亿。两个数据的对比,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和平县支持教育发展的力度和强度。
  为推动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和平县制定出台《和平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平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扶持和管理办法》,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县城11所幼儿园给予每班每年8000元扶持,对13所乡镇幼儿园给予每班每年6000元扶持,初步形成“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18年,和平县投入资金3260万元再建2所公办幼儿园(福和幼儿园、碧桂园幼儿园),投入资金570万元改扩建2所公办幼儿园(机关幼儿园、阳明实验幼儿园);同时奖励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金105.8万元,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和平县大力推进学前教育“5080”攻坚计划,目前已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比50%、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80%的目标。
  义务教育方面,为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县投入3.91亿元用于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10.38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5万平方米。其中,为解决县城学位紧张问题,和平县投入2.7亿元在县城新建华强中学、福和小学、城南小学三所学校,新增优质学位4800个;再投入4565万元在县城建设城西小学,新增学位1800个。通过以上努力,县城学位供给紧张和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9至2020年,和平县投入2亿多元用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校舍达7万多平方米。
  高中教育方面,和平县根据本地实际,实施“扩容促优”工程。通过科学谋划,和平县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投入和平中学、福和高级中学建设,并不断强化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投入288多万元完善四联中学的办学条件,使之成为全县农村高中的品牌学校;投入374多万元完善阳明中学艺术特色教育配套设施设备,使该校成为全市特色教育的一面旗帜。
  “对教育发展给予强有力的人财物支持,以高强度的执行力推进教育发展”,这是和平县委书记陈劲松提出的“办有强度的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平教育人只争朝夕的决心和担当,在人财物上对教育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持,夯实了和平教育发展的基础。有了稳固的根基,和平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变得可望可及。
  厚实内涵,高位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人财物的大手笔投入是基本保障,而关键则在于教师素养与学生素质的现代化。在这方面,和平县的主要思路,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统揽,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优化师资队伍,加快学校特色发展,通过内涵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 加强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推现”工作启动以来,和平县对182所中小学校(含教学点)的宽带网络进行升级,其中44所中小学带宽达500M以上,其余138个教学点带宽达100M以上;各校建起完善的校园网,实现校校通;新建全县中小学“三通两平台”中心机房一个,建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县中小学均建有门户网站和教育教学管理平台;新增录播教室8间、学生电脑室13间,新购置教师办公电脑1650台、网络多媒体电教平台630套,实现100%课室有平台,100%教师有办公电脑,100%学生有学习终端。
  在完善技术设备的同时,和平县努力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等关键性业务中,提升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娴熟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地创设优质课,已成为和平县课堂教学的主流。以“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为载体的优课制作已完成715课时,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在和平县教育局引导下,各学校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规范常规管理,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媒体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并推进德育工作,开展校本培训和教育科研等。目前,全县82.5%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93.5%的教师和90.1%的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100%专任教师配备专用教学用终端,全面实现“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空间”的数字化校园“四有”建设目标,教书育人工作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向现代化迈进。   2. 促进教师队伍素养的现代化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平县以推进“强师兴教”工程为主抓手,以“三名”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制度管理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大力实施师资“三名”工程。一是推进“三名教师”培养。和平县参照《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以实施“名师工程”为抓手,开展“星级教师”“星级骨干教师”等评选活动,大力培养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根据《和平县评选“星级教师”和“星级骨干教师”实施方案(2014—2018)》,全县每年培养评选镇级“星级教师”500位,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每年培养评选县级“星级教师”100位,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每两年培养评选“星级骨干教师”30-50位,每人每年奖励6000元。目前,和平县已经评选出镇级“星级教师”2450位,县级“星级教师”500位。全县逐步形成名优校长领衔、学科带头人示范、市级骨干为中坚、星级教师为主力、青年优秀教师为后备的梯队结构,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全县涌现1714位“三名教师”,其中县级1413名、市级223名、省级78名。二是推进“三名”工作室建设。和平县对照省市要求配套出台系列文件,制定下发《和平县中小学“三名”工作室建设和实施方案》,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省市县三级阶梯建设体系,完善“三名”工作室管理机制,每年按规划培养省市县“三名”工作室主持人。经过努力,全县拥有“三名”工作室主持人18人,其中省级3人、市级5人、县级10人。
  努力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近三年,和平县财政投入1629.6万元师训专项经费,各学校配套师训经费达5.12%。为避免教师培训流于形式,和平县教育局依托教师进修学校,按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分成新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校长上岗、学历进修、新课程研修、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种类进行培训,分别切合不同成长需求的教师;骨干教师、校长参加省级和市级各种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则有相对应的“青蓝工程”。近五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累计达5万人次,形成了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有赖于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平县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实施师德业务档案管理,推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实行“档随人走,绩从档查”;另一方面,深入推行教师绩效管理,将绩效机制作为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修订下发《和平县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方案》,不断优化完善,基本形成“优劳优酬,奖勤罚懒,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工作争先恐后”的良好机制。
  3. 坚持立德树人,充实教育现代化内涵
  育人,是教育现代化的落脚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成效如何,最终就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关于如何提升育人品质,和平县教育局局长谢学农指出:“和平县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统领,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提升育人成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平县致力于打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深化“一校一特色”和“一校一品牌”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在和平县,各中小学明确德育主体,丰富德育载体,提高德育艺术,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校注重文化体系建设,特色办学日趋成熟,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融入学校德育全过程。教育方式、主题活动开展形式、德育课程开发等都有创新和突破,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强化了学校德育工作成效,如和平中学与福和高级中学推进教研文化育人及社团文化育人、上陵中学实施信心教育模式、阳明镇第二小学推行阳明文化育人、古寨学校推行葫芦丝特色教育、东水镇中心小学实施爱心教育、四联中学依托红色文化育人等。全县中小学建成800多个校园社团或兴趣小组,23所学校特色教育成效显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全面落实。
  促进公平,传递温情
  作为山区县,和平县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变山区面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陈劲松说:“打造有温度的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做眼中有人、心中有爱的教育。”关怀弱势群体,促进教育公平,传递教育温情,已成为和平教育人的共识,彰显了和平教育的温度。其具体举措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1.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读的权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区,给和平县学位供给能力带来巨大的压力。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平县坚决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读”的政策要求,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就读机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入学升学上享有与当地学生的同等待遇。近两年来,全县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939人,其中3633人就近入读公办学校,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9.8%。
  2. 确保残疾儿童公平接受教育
  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实施《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水平。
  2015年,和平县投入2800多万元新建1所特殊教育学校(和爱学校),学校占地15000平方米,校舍5546平方米,配置141位教职工,其中特教教师20名,开办8个班、在读学生127名。同时,印发《和平县中小学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管理细则》,稳步推进“全纳教育”,科学统筹落实“三残”儿童随班就读,近距离享受特殊教育服务。对于重症“三残”儿童,则开展送教上门服务,让他们在家中享受到优质特教。据统计,全县适龄残疾儿童574人,在读的适龄残疾儿童574人,入学率达100%。
  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的同时,和平县加大资助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的力度,确保“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三年,共投入60多万元解决残疾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其中县财政投入33万元。
  3.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措施
  在和平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一个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扶贫助学机制得以建立,形成了“政府为主,慈善机构和民间组织为补充,热心人士共同参与”的扶贫助学格局。近几年,和平县的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助学措施得到认真落实,资助范围不断扩大,扶贫助学向各个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延伸,切实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三年来,总共有贫困生54428人得到资助,补助资金达3839.2万元。其中,学前教育资助贫困儿童7046人,发放资助资金704.6万元;义务教育资助贫困学生41561人,发放资助资金1970.4万元;普通高中资助贫困学生5821人,發放国家助学金1164.2万元。
  结语
  按照教育发展规划,2020年至2022年,和平县将在县城新建8所学校和6所幼儿园,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760个、幼儿园学位2400个。和平县办有高度、有强度、有温度的教育的努力,并未随着实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而止步。蓝图已经绘就,展望未来,和平县学校布局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县城学位紧张问题将大大缓解,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大幅提升。
其他文献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邻居是个猎户,院子里养了一群凶猛的猎狗。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不以为然,口头上答应,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撞,咬伤了好几只小羊。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镇上的法官评理。听了他的控诉,明理的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你是愿意和敌人做
一、引用化用法    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等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方法可使文章标题显得新颖别致,产生独特的魅力。如:“亲情”话题——“世上只有爸爸好”;“诚信”话题——“众里寻它千百度”;“宽容”话题——“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思念”话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读书”话题——“爱你没商量”;“理解”话题——“对面的老师看过来”;“学习”话题——“他山之
上课老管不住自己,怎么办  万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进入初中后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总是管不住自己。我明知上课时讲小话不对,可总要和周围的同学说上几句;后面的同学发出一点点声音,我也要去看一看;有时听课听得好好的,心里就会突然产生想看看小说的念头;还有,有时听课时,不知不觉中心思就开了小差,等自己回过神来,老师在讲台上讲了些什么,自己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为此,我的成绩不断下降。老师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也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 教师队伍的初始情况  (一)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1. 年龄结构失衡。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2岁,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比不到 5%。学校没有编制指标引进足够的骨干教师和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2. 队伍结构失衡。学校是“小学戴帽”的中学,不少教师从小学教师转岗而来,学历普遍不高,不适应中学的教学。物理、化学、计算机、
一、通常用法    Do you mind... 最通常的用法是表示请求允许或征求对方意见(后接动名词或 if从句,其中 Do 也可换成 Would ,语气更委婉),意为“劳驾”“你可否……?”“请你做……好吗?”如:  Do you mind if I switch the radio off?我可以关掉收音机吗?  I think Ill go along to the club this
如何让学校更有品质,如何让学校更有个性,如何让学校在育人之路上更有创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与教育,同根同源;教育与文化,共生共长。学校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与最高境界,只能是自我文化的建构。但如何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确定学校文化发展的确切方向,选择学校文化推进的路径与策略,却令到诸多中小学校在文化建设的现实中煎熬。  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珠海市香山学校,立足实际,汲取地方传统文化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机器人已经开始走进人类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不禁要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机器人到底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机器人可以发展成一种生命形式吗?科幻电影里机器人对人类构成威胁的事情真的会发生么?是否有一天,机器人将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不再受人类的控制和指挥?机器人将统治人类吗?    机器人从梦想走向现实    人类制造机器人的梦想,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早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
请先看下面两道中考题:  1. — Sorry,Mr. Green. I _____ my English book at home.    — That’s OK, but don’t forget next time. (2007年淄博市中考题)  A. forgotB. forget C. left D. kept  2. This morning I went to work in suc
说真的,我有点怨恨我的父母,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他们就把我交给爷爷奶奶带,既然这样,他们又何必生下我——每次听到别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我的心里就难过得不得了。  是谁让我难过的,我就要让谁更为难过,我是个报复心很强的人。我是在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是个报复心很强的人。  怎么报复呢?渐渐地我发现,远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打电话问我问得最多的就是我的学习成绩,如果我说我考得可
万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正在上初二的学生,现在我有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想向您请教,还请您帮帮我。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放完暑假回到学校,我发现我们班空了好几个座位,一打听,才知道有四位同学已经退学,到外地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在我们班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段时间大家都在谈论是继续学习有前途,还是出去打工挣钱好?一些同学还半真半假地说,读完这个学期就出去打工算了。后来,这件事在老师的制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