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弓与弩
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上的箭杀伤远距离敌人的兵器。28,000年前原始人类为狩猎获取生活食物,将树枝、金属棒弯起来用绳索等绷紧而成,自有战争以来即成为主要兵器之一。至春秋战国,选材形制均有较大改进,王弓、弧弓弓长131.4厘米,用于田野狩猎和射飞鸟;唐弓、大弓弓长119.46厘米,用于习射。汉代有虎贲弓、周任弓、角端弓、疆弓等,均镶有铜饰或玉饰。唐代分长弓、角弓、梢弓、格弓,分别为步兵、骑兵和皇朝禁卫军所用。宋代有黄桦、白桦、黑漆等弓。元代有马克打、长蛮等大弓。明代有开元、小梢等弓。清代有桦皮弓等。至19世纪中叶为鸟枪代替。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十字弓”,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 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弩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床弩。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支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扳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宋神宗时,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一直流传到明代。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将之作为战斗武器了。
十一、斧与钺
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或斧上有枪刺者,即为钺。
斧与戈矛同时,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而最早之铜斧见于商代,不仅用于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到了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后,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砸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
斧虽不作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在军事上,步兵斧可以作为反骑兵武器,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开盾,然后向下。但斧相较于刀剑,笨重是其最大缺点,因而不适用于近战,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在古代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经过多代演变,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铖。
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短柄的斧,有单双之分,为古时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状扁宽也称为“板斧”。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两把板斧。
斧和钺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使用方法有劈、剁、搂、抹、云、片等,带刺、带钩的钺则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濒于失传,故现在武林中已很少见。
十二、盾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称“彭排”,宋代时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盾用于进攻时防御,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殺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1米。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为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重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设置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和箭。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渐渐趋于小型灵便、坚固耐用,在鸿门宴上斗士樊哙使用铁盾将门前卫士撞倒在地,这种铁盾则是一种重盾。
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要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固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簇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今天这种古老的防御武器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进棍、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得到好评。
十三、叉
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在远古时代,叉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的由来比其他兵器较晚,宋元以前未见用诸战阵,一说初始于南蛮,一说初始于猎户,现已无从考证。
叉演练起来风格独特,它的用法据传有32种之多,如拦、横、捂、拍、掏、挑等。武林中叉的演练甚为罕见,传统的著名套路有太保叉、飞虎叉、龙须叉等。
飞叉,俗称“开路”,是由叉演变而来的。人们用鱼叉投掷大鱼时,在叉柄上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又将叉收回。投掷不中,在绳索收回时,要接住在空中转飞的鱼叉要有一定的技术,因而飞叉的技巧就是在接鱼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叉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武器,和人们的生活极为密切。在我国民间,每当春节、元宵佳节或庙会即盛行“出会”活动,那寒光闪闪、鸣声铿锵的飞叉表演总是在各种游艺节目的前面,担负着“开路”的任务。民间练飞叉的组织也叫“开路会”。
(未完待续)(编辑/刘强)
弓是一种利用弹力射出弦上的箭杀伤远距离敌人的兵器。28,000年前原始人类为狩猎获取生活食物,将树枝、金属棒弯起来用绳索等绷紧而成,自有战争以来即成为主要兵器之一。至春秋战国,选材形制均有较大改进,王弓、弧弓弓长131.4厘米,用于田野狩猎和射飞鸟;唐弓、大弓弓长119.46厘米,用于习射。汉代有虎贲弓、周任弓、角端弓、疆弓等,均镶有铜饰或玉饰。唐代分长弓、角弓、梢弓、格弓,分别为步兵、骑兵和皇朝禁卫军所用。宋代有黄桦、白桦、黑漆等弓。元代有马克打、长蛮等大弓。明代有开元、小梢等弓。清代有桦皮弓等。至19世纪中叶为鸟枪代替。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十字弓”,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 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张弦的方法不同,弩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床弩。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支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扳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宋神宗时,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一直流传到明代。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将之作为战斗武器了。
十一、斧与钺
斧与钺是罕见的兵器,斧钺在古时候是不分的,长柄巨斧名为钺,也叫大斧,长达2.66米。《古今注》载:“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三代通以断斩”。但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钺还是有所区别的,凡在斧背上有钩或斧上有枪刺者,即为钺。
斧与戈矛同时,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而最早之铜斧见于商代,不仅用于武事,而且有的雕刻嵌镂,极为精美,已为仪仗之用。周代用斧风气不如商代,到了双锋剑出,与刀并用后,斧就更少人使用了,只作为砍砸工具,或为乐舞仪仗及斩杀之器。
斧虽不作为主要兵器使用,但各代均有使斧者,尤其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喜练斧类兵器。在军事上,步兵斧可以作为反骑兵武器,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向上磕开盾,然后向下。但斧相较于刀剑,笨重是其最大缺点,因而不适用于近战,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在古代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经过多代演变,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铖。

长柄的斧和钺,古时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祥手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开山钺和压丑钺等。短柄的斧,有单双之分,为古时步兵所用,短柄,因形状扁宽也称为“板斧”。黑旋风李逵使用的就是两把板斧。
斧和钺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使用方法有劈、剁、搂、抹、云、片等,带刺、带钩的钺则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濒于失传,故现在武林中已很少见。
十二、盾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称“彭排”,宋代时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盾用于进攻时防御,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殺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1米。其中又分为步兵用的步盾和车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战国,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为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当时,盾作为军中重要的防护器具,车战时用专人执干,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御战中,城头上设置盾橹,防御敌人自城下射上来的飞石和箭。骑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渐渐趋于小型灵便、坚固耐用,在鸿门宴上斗士樊哙使用铁盾将门前卫士撞倒在地,这种铁盾则是一种重盾。
唐代时有一种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要漆质的盾,其名有膝排、团牌、漆排、木排、联木排。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为马战和步战用,大盾攻城时可用,且有木盾、铁盾之分。明代枪炮已有相当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发挥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战场上,戚继光采用轻捷的藤牌兵屡胜倭寇。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牌用坚藤制,呈反荷叶形,因其坚固又有伸缩性,所以抵御刀剑枪斧及矢簇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今天这种古老的防御武器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进棍、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得到好评。
十三、叉
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在远古时代,叉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的由来比其他兵器较晚,宋元以前未见用诸战阵,一说初始于南蛮,一说初始于猎户,现已无从考证。
叉演练起来风格独特,它的用法据传有32种之多,如拦、横、捂、拍、掏、挑等。武林中叉的演练甚为罕见,传统的著名套路有太保叉、飞虎叉、龙须叉等。
飞叉,俗称“开路”,是由叉演变而来的。人们用鱼叉投掷大鱼时,在叉柄上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又将叉收回。投掷不中,在绳索收回时,要接住在空中转飞的鱼叉要有一定的技术,因而飞叉的技巧就是在接鱼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叉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战斗武器,和人们的生活极为密切。在我国民间,每当春节、元宵佳节或庙会即盛行“出会”活动,那寒光闪闪、鸣声铿锵的飞叉表演总是在各种游艺节目的前面,担负着“开路”的任务。民间练飞叉的组织也叫“开路会”。
(未完待续)(编辑/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