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探索浓缩液的黏度与临方浓缩水丸制剂成型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建立了临方制剂浓缩液黏度的表征方法,选取7个模型处方进行不同浓缩阶段浓缩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浓缩液在“挂旗中期”存在“黏度突跃”现象,提示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可制备理想丸剂的适宜黏度范围.以22个模型处方共81个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约82%处方的浓缩液黏度适宜范围为5~ 15 Pa·s(25℃),约18%的处方黏度适宜黏度较大,可能与“为辅”的粉碎部分中矿物药和甲壳类的占比和“为药”的煎煮部分中糖性料和纤维料的占比较高
【机 构】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12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浓缩液的黏度与临方浓缩水丸制剂成型的相关性,该研究采用旋转流变仪,建立了临方制剂浓缩液黏度的表征方法,选取7个模型处方进行不同浓缩阶段浓缩液黏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浓缩液在“挂旗中期”存在“黏度突跃”现象,提示在临方浓缩水丸制备过程中可能存在可制备理想丸剂的适宜黏度范围.以22个模型处方共81个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约82%处方的浓缩液黏度适宜范围为5~ 15 Pa·s(25℃),约18%的处方黏度适宜黏度较大,可能与“为辅”的粉碎部分中矿物药和甲壳类的占比和“为药”的煎煮部分中糖性料和纤维料的占比较高有关.该研究明确了中药临方浓缩水丸的浓缩液的适宜黏度范围,实现了“零辅料”临方浓缩水丸的制备技术,为中药临方浓缩水丸制备的在线控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水陆二仙丹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分别获取水陆二仙丹药物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的靶点,在Genecard数据库中查找NS对应的靶点,将最终筛选的靶点建立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并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终建立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筛选得到水陆二仙丹16个活性成分,涉及86个作用靶点,靶点主要通过调控PI3K-AKT、RAS、Rap1、HIF-1、V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之前确诊或未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有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如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4周内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的严重肝病综合征。在我国ACLF是主要的肝衰竭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其主要病因,该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为50%~90%[1]。因肝移植供体缺乏,人工肝支持系统常被用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一线治疗,以促进肝功能恢复或作为肝移植的桥梁。血浆置换(PE)因疗效确切,但因血浆缺乏,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糖尿病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急剧上升,据统计,2017年全球约有4.51亿糖尿病患者,到2045年,预计将增加到6.93亿患者[1],这些患者约有25%~40%的几率将最终出现糖尿病肾病这一并发症[2]。因此,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变得迫切需要。然而,目前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外,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发现,自噬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某些内在联系,但具体机制仍不甚清楚。现已初步证实的是,自噬存在于足细胞
金粟兰属Chloranthus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北地区,分为13个种和5个变种.研究发现该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包括二萜、倍半萜和倍半萜二聚体等;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该文综述了近五年金粟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DN早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病因。根据《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1],我国DN已超越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一举成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常见的病因之一,CKD病因中DN所占比例达到27.0%,未来10~20年,我国将有大批DN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这将为我国带来极大的医疗负担。DN发病机制众多复杂且尚不明了,临床缺乏DN的特异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