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创作是想将人与所有生命形态放到一个平面上来。不是要表现个人的感受,也不是要让观者通过画面传递的信息来解读画家本人。”
徐白一这个名字,应该并不为大家所熟悉。连他自己也颇有些调侃地说,刚学会上网的时候也曾好奇地“百度”了一下,发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有两条:一是关于女儿的新闻,提到其父亲是个“美术工作者”;二是22年前自己就诊的一个骨科大夫的网站上有他看病的记载。
“没有显赫的身世,不是出师名门,很少参加各种活动,不善交际,略显孤傲,善讲实话,不讨人喜欢。”这是徐白一先生对自己的评价。但这个名不见经传、“不讨人喜欢”的美术工作者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得几位令人尊敬的画界前辈倾力相荐呢?
古人说,画为心声。我翻开徐白一先生的作品,很想借此品读其人。然而徐先生说: “我作画其实是跟看画的人站在同一個角度——不是让观者解读我,而是我们一起解读自然。”
自颠簸中学作画
徐白一先生出生于1958年,儿时的他在那个大跃进的时代最常说的话就是“我要吃菜团儿”。小学阶段的徐白一很调皮,居然有一天之内被老师三次找上家门的记录。好在年纪稍长以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停课闹革命,学工、学农、学军的空隙里接触到了美术。
“15岁的时候,我开始学木匠活。那个年代给家具烫花是很流行的,我做好家具就往邻居冯永庆先生家跑,他是一个画得很好的业余画家,他使我走上了这条路。后来,我同学的爸爸。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韩在贤先生,在素描和色彩方面给了我比较专业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自从学画画以来,徐白一先生便一直遵循和坚持着“不停、不同”的创作原则。正因如此,高中毕业后下乡的两年里,他在田间地头里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画速写;在回城当工人的三年中,也是抓紧分分秒秒如饥似渴地学习。另一方面,在近三十年的美术教学生涯中,他不断以新的思考点、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进行创作。在他看来,与人相同是没有见解的表现。艺术的价值正是与众不同。
2000年,徐白一先生开始关注起一块在绘画艺术上未被深入挖掘过的土地——东北平原。他决定以工笔花鸟画的语言,来表现东北大平原那种冰天雪地的广袤平原风光。
于无奇中见有奇
提到东北平原,人们想到的通常是广阔无边、无奇无险。她不及江南的婉约,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样风情,有的是大、平、广、远的浩瀚胸怀。正因无奇,想从任何一个角度表现好东北都是很难的。从历史上看,这一领域无论在审美,还是表现语言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为了画好这一风貌,徐白一细致入微地观察总结,并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力求寻找到一种贴切的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
徐白一先生说:“中国的绘画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宋代之前全景式的、因素非常丰富的大场面的绘画;一是元代以后出现的文人画,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是相对简洁的。今天,中国所有的绘画的评价标准变成了以文人画一家独大。其实画画应该有多个回合,而不是一下子都画好了。”
徐白一正是以五代及北宋绘画的审美态度和美学精神,用细致入微的工笔技法,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写生,将东北平原的辽阔无边、博大深邃表达得淋漓尽致。画面大开大合、内含丰富、结构严谨、细而不腻。有诗的意境,更有画的情调,东北的地质地貌,人文气质都跃然纸上,极具感染力。 难怪著名美术理论家徐建融评价到:“白一的作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北方平原绘画的开山之作。他的作品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流派——平原画派。”
以具象写抽象,清气满目
徐白一先生说,他的绘画其实是希望借写实的具象来表现精神层面的静极至虚与无形之美。而东北平原恰恰有接近史前原生态世界、没有人类文明痕迹的大野长天。
“人类所有的认识及行为无一不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其实世界并不像人类自己认为的那样。我的创作是想将人与所有生命形态放到一个平面上来。不是要表现个人的感受,也不是要让观者通过画面传递的信息来解读画家本人,而是和观者站在同一个角度、同一个高度、同一个点上来表现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是对自然的感受。”
的确,打开徐先生的画卷,仿佛有一种透彻心扉、超凡脱俗的清气扑面而来。这股清新之气静到让人忘掉自我,忘掉当下,进入一种飘渺无垠、心旷神恰的境界之中。
“这种静虚与无形美妙的境界正是我要追求和表现的。希望观者能在我的画里远离尘世、回到上古——那时的山,一定比现在的青;那时候的水,一定比现在的蓝;那时的天,一定比现在的透。”徐白一说。他认为画家要纯,纯可生真,真则生善。善可达美。如能达到这一高度那才是到了真正的“思无邪”的境界了。
任十年磨一剑,水到渠成
看到徐白一“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身边的朋友都很惊讶, “你怎么能够这么能沉住气?”用徐先生自己的话说,因为他从来没把自己当画家来看,他的职业永远是老师,只是在教书之余有个画画的爱好。所以自然可以不为世俗所羁绊,也不为利禄而浮躁。
徐先生有着非常严谨的态度。他创作每幅画都要先画草图,且草图的精细程度能和成品的画作相比。一幅画少则用上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久。恨不得有的人画一百张画,他才画一张。
徐白一认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对待生命、对待自我、对待生活态度的体现;也是种心态,体现一个人境界和格调的高低。他说绘画是个最危险的专业,在学术上如果没有进入正确的轨道,可能画一辈子画。其实还没入门。另一方面,作画的人还容易自以为是,对艺术、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而老一代画家对人生、对学术的态度,是值得我们今人好好学习的。
“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无限的忠诚。这种忠诚包括对自己事业的认可度,对自己的把握。能够把认为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始终如一。”在徐先生看来,他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随潮流,不与人争,独处塞外,自成一统,教书之余,笔耕墨拓,不知春夏,忘却秋冬,自得其乐,其心融融。
链接:
徐白一,195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先后受冯永庆、韩在贤、郑华、王淮先生的影响系统学习绘画。1982年任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师。自1989年起先后赴日本、韩国、香港、美国、意大利、法国、埃及、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讲学、举办展览和艺术交流。1993至1996年就读于东北师大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本科学历。1999年调入原长春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现任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古典绘画研究所所长。
徐白一这个名字,应该并不为大家所熟悉。连他自己也颇有些调侃地说,刚学会上网的时候也曾好奇地“百度”了一下,发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有两条:一是关于女儿的新闻,提到其父亲是个“美术工作者”;二是22年前自己就诊的一个骨科大夫的网站上有他看病的记载。
“没有显赫的身世,不是出师名门,很少参加各种活动,不善交际,略显孤傲,善讲实话,不讨人喜欢。”这是徐白一先生对自己的评价。但这个名不见经传、“不讨人喜欢”的美术工作者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得几位令人尊敬的画界前辈倾力相荐呢?
古人说,画为心声。我翻开徐白一先生的作品,很想借此品读其人。然而徐先生说: “我作画其实是跟看画的人站在同一個角度——不是让观者解读我,而是我们一起解读自然。”
自颠簸中学作画
徐白一先生出生于1958年,儿时的他在那个大跃进的时代最常说的话就是“我要吃菜团儿”。小学阶段的徐白一很调皮,居然有一天之内被老师三次找上家门的记录。好在年纪稍长以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停课闹革命,学工、学农、学军的空隙里接触到了美术。
“15岁的时候,我开始学木匠活。那个年代给家具烫花是很流行的,我做好家具就往邻居冯永庆先生家跑,他是一个画得很好的业余画家,他使我走上了这条路。后来,我同学的爸爸。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韩在贤先生,在素描和色彩方面给了我比较专业系统的指导和训练。”
自从学画画以来,徐白一先生便一直遵循和坚持着“不停、不同”的创作原则。正因如此,高中毕业后下乡的两年里,他在田间地头里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画速写;在回城当工人的三年中,也是抓紧分分秒秒如饥似渴地学习。另一方面,在近三十年的美术教学生涯中,他不断以新的思考点、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进行创作。在他看来,与人相同是没有见解的表现。艺术的价值正是与众不同。
2000年,徐白一先生开始关注起一块在绘画艺术上未被深入挖掘过的土地——东北平原。他决定以工笔花鸟画的语言,来表现东北大平原那种冰天雪地的广袤平原风光。
于无奇中见有奇
提到东北平原,人们想到的通常是广阔无边、无奇无险。她不及江南的婉约,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样风情,有的是大、平、广、远的浩瀚胸怀。正因无奇,想从任何一个角度表现好东北都是很难的。从历史上看,这一领域无论在审美,还是表现语言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为了画好这一风貌,徐白一细致入微地观察总结,并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力求寻找到一种贴切的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
徐白一先生说:“中国的绘画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宋代之前全景式的、因素非常丰富的大场面的绘画;一是元代以后出现的文人画,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是相对简洁的。今天,中国所有的绘画的评价标准变成了以文人画一家独大。其实画画应该有多个回合,而不是一下子都画好了。”
徐白一正是以五代及北宋绘画的审美态度和美学精神,用细致入微的工笔技法,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写生,将东北平原的辽阔无边、博大深邃表达得淋漓尽致。画面大开大合、内含丰富、结构严谨、细而不腻。有诗的意境,更有画的情调,东北的地质地貌,人文气质都跃然纸上,极具感染力。 难怪著名美术理论家徐建融评价到:“白一的作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北方平原绘画的开山之作。他的作品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流派——平原画派。”
以具象写抽象,清气满目
徐白一先生说,他的绘画其实是希望借写实的具象来表现精神层面的静极至虚与无形之美。而东北平原恰恰有接近史前原生态世界、没有人类文明痕迹的大野长天。
“人类所有的认识及行为无一不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其实世界并不像人类自己认为的那样。我的创作是想将人与所有生命形态放到一个平面上来。不是要表现个人的感受,也不是要让观者通过画面传递的信息来解读画家本人,而是和观者站在同一个角度、同一个高度、同一个点上来表现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是对自然的感受。”
的确,打开徐先生的画卷,仿佛有一种透彻心扉、超凡脱俗的清气扑面而来。这股清新之气静到让人忘掉自我,忘掉当下,进入一种飘渺无垠、心旷神恰的境界之中。
“这种静虚与无形美妙的境界正是我要追求和表现的。希望观者能在我的画里远离尘世、回到上古——那时的山,一定比现在的青;那时候的水,一定比现在的蓝;那时的天,一定比现在的透。”徐白一说。他认为画家要纯,纯可生真,真则生善。善可达美。如能达到这一高度那才是到了真正的“思无邪”的境界了。
任十年磨一剑,水到渠成
看到徐白一“十年磨一剑”的作品,身边的朋友都很惊讶, “你怎么能够这么能沉住气?”用徐先生自己的话说,因为他从来没把自己当画家来看,他的职业永远是老师,只是在教书之余有个画画的爱好。所以自然可以不为世俗所羁绊,也不为利禄而浮躁。
徐先生有着非常严谨的态度。他创作每幅画都要先画草图,且草图的精细程度能和成品的画作相比。一幅画少则用上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久。恨不得有的人画一百张画,他才画一张。
徐白一认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对待生命、对待自我、对待生活态度的体现;也是种心态,体现一个人境界和格调的高低。他说绘画是个最危险的专业,在学术上如果没有进入正确的轨道,可能画一辈子画。其实还没入门。另一方面,作画的人还容易自以为是,对艺术、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而老一代画家对人生、对学术的态度,是值得我们今人好好学习的。
“我认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无限的忠诚。这种忠诚包括对自己事业的认可度,对自己的把握。能够把认为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始终如一。”在徐先生看来,他就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随潮流,不与人争,独处塞外,自成一统,教书之余,笔耕墨拓,不知春夏,忘却秋冬,自得其乐,其心融融。
链接:
徐白一,1958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先后受冯永庆、韩在贤、郑华、王淮先生的影响系统学习绘画。1982年任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师。自1989年起先后赴日本、韩国、香港、美国、意大利、法国、埃及、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讲学、举办展览和艺术交流。1993至1996年就读于东北师大美术学院国画系获本科学历。1999年调入原长春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现任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中国古典绘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