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b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对于课程标准的体现,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以及教育相关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进行一致性分析研究作为教师教学的一项评价指标,能够对教育起到反思、监督、促进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也能够促进新课改的实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课程标准;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4-0094-0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设置的类型、具体的学习内容及学生需要掌握程度的要求,它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符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不至于过易使学生浮躁,也不至于过难使学生否定自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对教師和学生产生明确的预期,激发教育工作者合理而高效地展开教育实践,使教育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将三维目标整合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对其认知水平重新做了划分,细化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并提出了学业质量水平来详细描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但是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进行,已经缺乏了时效性。所以在高中物理新课标颁布2年后,需要进行基于新课标的相关研究,来了解新课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执行情况。
  2样本及工具选择
  2.1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某高中高一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本节课的授课教师为本高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新课标颁布后,广大一线教师无论在教学还是在评价上都在向新课标靠拢,研究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具有代表性的了解新课标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行情况。
  2.2研究工具的选择
  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工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韦伯一致性分析模式、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和成功分析模式,但是这些一致性分析模式都是由国外提出的,有适用的条件。中国的文化底蕴、教育现状具有自己的特点,直接借鉴国外的一致性分析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研究首先要在综合各一致性分析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致性分析模式。
  新课标颁布,提出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业质量水平划分标准,所以本研究在借鉴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点×水平”的二维矩阵,最后根据李克特量表中的匹配度来进行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符合程度的判断。
  3研究过程
  3.1标准二维矩阵的构建
  这一部分要分析新课标中对于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并进行解读,分析本节课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需要达到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新课标要求为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2]。结合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为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由此确定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点,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
  对于理想实验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其在历史中如何发展而来,具体经历了什么过程以及理想实验是什么。对应到学业质量水平中的具有物理观念,能从物理学的视角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能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使用简单的物理模型解决问题,能判断现实物体和理想模型的异同;能对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能恰当使用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物理问题。能在他人帮助下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使用基本的器材,获得数据;认识到任何物理研究成果都应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划分为水平三。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这一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学生理解这一定律,而且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够利用惯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为什么道路行驶要限重,为什么货车超载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为什么开车时需要系安全带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需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等实验方法的讲解,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惯性并对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恰当的解释。相关要求对应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具有清晰的物理观念,能从物理学的视角正确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物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指导工作和生活实践。能分析相关事实或结论,提出可探究的物理问题,作出初步的猜测与假设;认识到物理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得出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知识点课程标准要求达到水平四。
  根据分析建构标准二维矩阵,如表1。
  3.2样本二维矩阵的建构
  这部分内容主要为根据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实录以及听课记录从板书和课堂讲解两方面进行分析。对于理想实验这一知识点,教师以历史发展为顺序,详细讲解了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来引出各知识点要素,讲解过程循序渐进,很好的引导学生推理出了理想实验的结论,并使学生了解到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达到学业质量水平中的水平三。然而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知识点,尤其是惯性的提出,教师讲解占多数,对于知识点应用的相关举例,让学生来进行分析的次数较少,并未体现出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作出初步的猜测与假设的水平,也并未对学生是否能够进行生活中相关现象的解释做出评价,所以根据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为水平三。
  根据分析构建样本二维矩阵,如表2。
  3.3一致性匹配度分析
  本部分内容为将分析所得的标准矩阵与样本矩阵进行对比,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匹配度划分等级,分别为不匹配、较差匹配、一般匹配、较好匹配以及完全匹配五个等级,并对这五个等级进行赋值,不匹配1分、较差匹配2分、一般匹配3分、较好匹配4分、完全匹配5分。具体对比结果如表3。   3.4一致性匹配度分析结果
  根据各知识点匹配度值计算本节课的平均匹配度值为4,所以对于所选取的《牛顿第一定律》样本课程来说,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匹配程度较好,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惯性定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要求偏低,教学过程中对于惯性的讲解出现了教师主导占主要地位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发展。
  4结论
  由于国外的一致性分析模式有其使用的局限性,所以本研究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构建一种符合中国教育现状的一致性分析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应用于高中课堂教学的分析。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进行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发现,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在新课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的情况。所以要采取各种方式来促进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对于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水平,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教师层面
  教师本人应该提高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课前要做到每节课都要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教案,认真备课;授课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维而尽量减少灌输性的大篇幅讲解;课下要积极反思,做好反思记录,反思本节课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广泛阅读有关新课标的文献,更加深入地对新课标进行解读。
  4.2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成立新课标的研读小组,定期开展课标研读以及教学目标制定讨论会议,通过讨论来了解不同教师对于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理解,这样可以让一位老师了解到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利用集体的力量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能力。
  4.3教育部门层面
  对于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组织开展有关新课标解读或者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的相关教研活动,给予教师专业的培训,从专家的角度来对教师教学目标把握能力进行培养,以提高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把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菊民.运用“SEC”分析初中生物学会考试卷与内容标准的一致性[D].苏州:苏州大学,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编辑:杨梅)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教育学学科)资助项目(NXYLXK2017B11)
  作者简介:杨苗苗(1995—),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理学科教学。
其他文献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编撰的《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考学科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报告》共计3册,分别为物理、化学、生物分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分册和语文(分文、理评价)、数学(分文、理评价)、英语(不分文、理评价)分册。《报告》对每学科高考情况作了详尽分析,每学科内容均包括:一,总体评价;二,实测数据分析;三,逐题分析;四,主要问题分析与教学改进建议。无疑,它对高中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合当前。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高效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使英语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帮助学生轻松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效地进行记忆。另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摘要: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记忆。只有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谋划文化建设策略,才能做好乡村振兴中的铸魂工程,才能留住文化的“根”。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地区的乡村非遗资源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多元触角助推乡村振兴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遗;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古人用什么洗澡  古人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卫生得多,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那么古人是用什么沐浴?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淘米水来洗澡去污。据说淘米水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在当年是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后来人们发现了皂荚。皂荚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癣。用皂荚洗衣服,
摘 要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起点是学情,终点是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学习目标是由专业学习目标、各门专业课程学习目标、各单元学习目标按层次构成的系统,必须进行系统性设计。需从能力、知识、过程、态度出发,设置“四维一体”的中职项目课程和单元学习目标,综合处理目标的显性和隐性、预设与生成、定量与定性、科学性与可行性、专业性与基础性、标准性与差异性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学习目标;
看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精彩,看什么?不是看课堂中的教师演绎得如何,而是看课堂中的学生表现得如何。多次听黄娇艳老师执教《确定位置》这一课,每次的感觉都是那么的激动,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活跃,很多知识点甚至不用老师讲老师教,学生就能互相启发、相互碰撞出来。这样的课有什么奥秘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进黄老师的课堂,一起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去探寻数学课堂中,是什么让学生的思维如此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培养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分析了应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为高职院校向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1-0092-02  0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现
摘要:山飒是活跃在法国当代文壇的中国女作家,《围棋少女》是山飒的第三本小说,这部小说创作于2001年,在同一年摘得了中学生龚古尔文学奖的桂冠。作为一名中国人,山飒的法文小说旨在展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对以法语创作的作品《围棋少女》的研究,本文将利用女性主义叙事学和波伏娃的女性理论研究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反映。  关键词:山飒;《围棋少女》;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
功能性纤维在仔猪日粮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它们自然存在于天然饲料原料中,或以纯合的形式加入日粮中,这两种形态的功能纤维均会对仔猪的肠道健康和生产性能产生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6-0001-03  纤维是仔猪日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动物获得最佳的健康和消化极为重要(图1)。某些类型的纤维具有促进肠道壁的成熟以及影响肠道内微生物
评课作为校本教研的常规形式,其失效性一直困扰着教学研究的有效性,似乎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瓶颈,几近令人窒息。  一个值得反复追问的话题:评课,还有多少水分应该拧干?  现如今的评课,大多成了赞美的同义词——我们在公开的观摩教学活动中所听到的评课,大多一团和气,真正的思考是很难听到的。至于激烈的辩论的声音,那就只有到网络上去寻找了——其实不仅是语文界久违了这种辩论的声音,在我们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