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有法 教学有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stu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掘有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通过对教材的钻研,发掘文本中蕴藏着的独有的语言内涵,寻求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途径,选择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地建构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目的。
  
  一、“繁”文“简”教,深入浅出
  
  每一册教材编入的课文有二十多篇,有的文章篇幅长,思想深刻,语言也显得深奥。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长达20自然段,近千字,文本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抒发的情感、蕴含的思想都很值得学习,但是六年级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删繁就简,化复杂为简单。否则,就如走马观花,蜻蜒点水,样样都涉及到,但又都没把握到。所以,我们得给目标减负。还要简化问题,力求在这一篇文章中侧重于某一个方面让学生有所收获。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环节:①请学生勾画出文章中作者对安塞腰鼓直接赞美的语句;②观察勾画的四处语句,说说有什么不同;③思考每一次作者是在怎样的场景中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场面的恢弘与激昂;④引导讨论:四次的赞叹有所不同,是什么让作者这样激情不断上升?四个步骤围绕“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语句的勾画到场景的想象,再到最后情感的共鸣,长长的文章被浓缩,繁琐的问题被简化,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当然,文章中还有一些比较深奥的语句,学生的理解不可能在课堂中一步到位,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因为理解是需要阅历和体验的,他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回味。对于有深度的文章,精简问题才能让教学的目标贴近学生的发展区。
  
  二、“散”文“聚”教。走向凝练
  
  步入高年级,教材中散文的比例开始增大,散文形式自由,情节性不强,形散而神不散。我们教学散文要避免松散,就要抓住文章中的“神”,寻找到一条主干、主线,把看似零散的片段、对话,整合成几个块面,这样的教学便显得条块分明,同时也避免了逐段、逐句教学的琐碎。
  《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一篇散文,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描写、多角度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也缺乏感知和体验,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体会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是教学的难点。对于这样一篇有深度、有难度的散文,我们必须从文章中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口,让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围绕它展开,使教学过程变得凝练而不失有效。
  这个“散”文“聚”教的切人口是什么呢?“神奇”!把“神奇”作为文章理解的凝聚点,用“神奇”这个整篇文章的灵魂字眼去引导感悟、品味和思索:从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神奇”“灞河的柳树与”的青海高原“神奇”柳树有何关联?作者仅仅想赞颂这株柳树的“神奇”吗?……所有的感悟都从“神奇”二字出发,学生不仅感受到青海高原柳树的顽强,更清楚地了解到环境渲染,以物衬托,托物言志的方法和作用。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我们的教学应是“形”“神”均不“微”!
  
  三、“老”文“新”数,丰厚内涵
  
  在众多的文本中,也有一些经典的名家名篇,虽然创作的年代较为久远,但我们仍然可以用新“课标”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叶圣陶先生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反映出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样熟悉的内容怎样体现其文本价值呢?首先,文章情节生动完整;第二,人物形象丰满富有代表性;第三,它表达了美好的情感。
  我在教学中大胆地进行了这样的尝试:①通读故事,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考察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②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负荆请罪》。想一想,如果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分为几幕?(理清长长的故事脉络和层次,感悟到表达是需要层次的)③再说说每一幕的舞台背景和出场角色。(体会环境渲染与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④根据文本内容想象人物间的对话,仿照《负荆请罪》,分小组给每一幕的人物创作对话。(这不仅是对理解的反馈,也是表达的训练)⑤补充其他中国民间故事,交流对民间故事总体的感受,体会文体的特点:口耳文学,广为流传,有丰富的内涵,表达着劳动人民的爱恨情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宽了视野,又深化了理解)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从对一个民间故事的理解学习,提高到欣赏民间文学的高度;教师用编写剧本人物对话的新形式去教学,让学生带着一种体验创作的态度去理解文本,学习的过程充满新意,盎然的情趣背后还有理性的思考和发现。
  
  四、“浅”文“深”教,彰显魅力
  
  这里的“浅”文指的是文字浅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直接阅读的文章。面对这样的文章,怎样才能开掘其中的价值呢?“浅”文“深”教,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就是一篇非常浅显的童话,如果我们把且标定位于了解骆驼,明白道理,那么我们的语文因素显然就单薄了。如果我们重新审视文本。可以发现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因素。如在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读读这两个自然段,你知道小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有什么作用呢?填入相应的表格。(此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研读文本和归纳分析的能力)②小骆驼是怎样了解这些作用的呢?(骆驼妈妈帮助孩子的不同方法:有的是直接告诉,有的是让小骆驼自己亲身感受到)③为什么妈妈不直接告诉小骆驼睫毛的作用呢?(引导学生体会:亲自去体验印象更深刻,从而感受妈妈的智慧)④你注意到妈妈是怎样告诉他的吗?(比较骆驼妈妈两次的说话,感受反问句的表达效果)⑤你知道骆驼还有什么部位有特殊的作用吗?也能像他妈妈这样告诉小骆驼吗?(在体会文章语言表达妙处的同时,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反问句表述,把知识的拓展和语言训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设计,我们就把一篇浅显易懂的文章开掘出丰富的内容,培养了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更多信息的能力,又通过品读模仿,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同”文“比”教,开启思维
  
  这里的“同”表示的是相同类型的文章,有的出现在一个单元中,也有的是相同体裁的文章分散在各册教材中。在这里,我主要阐述的是分散在各册中却在内容或体裁上有共性的文章。这里的“比”表示的是比较教学的策略,通过对相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会合作》一文,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来说。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已经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他们更需要的是对体裁的感悟,学会如何去表述。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读懂的,我们就不必花费时间去教学。给学生需要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得到最适当的发展。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说理文章与新的文本作比较,去发现文章写作的共同点,我想,这远比就一篇文章枯燥地讲述内容更有价值,更能让学生接受。通过对小学阶段苏教版教材的梳理,我们发现从四年级开始就编入了说理的文章:《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会合作》……这些文章虽然讲述的道理是不一样的,但它们表达的方式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我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列举事例、题目、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感受到说理文章的共性——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还要用事实来证明;不仅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还可以从古今中外等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不仅要清楚地讲述道理,更通过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强调表明的观点。这样的教学使文本纵向联系起来,给了学生新的发现,也传递给学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其他文献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从而为社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机械设备进行设计与制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利
据统计学教科书记载,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3年34年间,我国没有一部规范统计工作的成文法律。1983年12月8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新中国第一部规范统计工作的专
在每一个企业里,财务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未来.本文把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状况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编者的话    1994年财政部面向个人发行了凭证式国债,凭证式国债的发行虽然一直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存在诸如超发风险,包销风险、提前挤兑、不便于监控、品种设计较为单一等不足。凭证式国债发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不便于政府债务管理人管理的弊端都将使发行人有必要改造现行的做法。  财政部可能在今年发行一种利率灵活,满足个人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国债新品种——储蓄国债,凭证式国债拟将被归入其中。构建储
近日,因染费不断上涨而想到生意难做的中国轻纺城布商张杰,转型做起了色织布的买卖。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以往被冷落的色织布,今年竟受到市场热捧,不仅交易量增加,价格也有所上
本文利用干涉理论,将集料假设为球形单元体,对双粒径球体集料进行计算分析,并通过实验以其揭示混合料VMA的构成机理.结果表明在理想状况下两粒径堆积不发生干涉现象需要两个
怎样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才能提高所集资料的质量并切实发挥所收资料的作用呢?可以尝试分三步走。    第一步:精心预设——让搜集有“效”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过多地注重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的研究,而轻视搜集资料这一作业的预设,使得资料搜集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降低了该项作业的有效度。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把搜集资料作为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教学内容,考虑实际情况,想一想:搜集这样的资料目
依法统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统计工作获得法制保障的需要。《统计法》赋予了统计部门执法职能,使统计工作有了法律保障,随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