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山县丹西街道田横山脚十字路口日夜车来人往,交通繁忙。因新装了红绿灯,道路交通秩序井然,近两年来再无重大车祸出现。家住路边的村民董欢迎感慨地说:“能装上交通红绿灯,阿良代表竭力争取,功劳不小!”
村民所说的“阿良代表”就是丹西街道九顷村党支部书记,象山县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史元良。
史元良担任象山县人大代表7年来,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事四处奔忙,乐此不疲。史元良说话办事有股犟脾气,只要认准的事非得督到底。村内外选民都亲切地叫他“阿良代表”。
“道口红绿灯要快设”
九顷村东面有条沿海南线一级公路,是县城至石浦的主要通道,也是九顷片出入县城、工业园区的捷径,纵横主路交会于田横山脚道口。从2001年下半年一级公路开通起,短短一年时间里,就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行人被撞死5人、撞伤10多人。史元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人命关天,安装交通红绿灯刻不容缓!”
史元良的想法与田横山脚边的董何碶村党总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董传旺不谋而合。2003年1月,史元良、董传旺通过街道人大工委,向县人代会递交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在田横山脚道口安装红绿灯。
有关部门察看后颇感为难,该道口位置偏僻,需立杆拉线1800米,加上全套灯具设备,至少投资70万元。当时的象山县城刚刚起用红绿灯,一些大街的十字道口也没安装。但考虑田横山脚道口实情,有关部门暂在主线上布设暗障,竖立限速标志。
然而,随着人、车流量的不断加大,交通事故依然不断。在2004年的县人代会上,史元良、董传旺联合10多位代表再次递交建议,并约见政府部门领导,当面反映村民的强烈呼声。
2005年初,交警、供电部门终于行动起来。因埋设线杆涉及六升、山头董等村的征地赔偿,史元良迅速与相关村干部协商,逐户做好立杆田主工作,交通红绿灯终于顺利得以安装。自此,该道口再没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距田横山脚道口南500米的胡家碶自然村,也坐落在一级公路东侧,村民由东向西穿越马路,同样可能遭遇南行快速车辆的冲击,6年里先后有4人被撞死撞伤。村干部见田横山脚道口安装红绿灯后交通井然有序,便向有关部门多次求助。有关部门见胡家碶是小村,位置又不在十字道口,就暂时没有列入红绿灯道口设置计划。史元良、董传旺代表得知后甚为着急,将群众意见反映到县交警大队,又邀请交警大队的同志到现场察看,听取村民呼声。2007年底,胡家碶小道口也终于亮起了红绿灯。
在史元良等人大代表的呼吁督促下,近3年来,象山县城郊区主要道口相继安装了15处红绿灯。
“殡葬专用道要早开”
“铃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破清晨的宁静,史元良拿起话筒一听:“三叉路又出事了!”
三叉路是九顷村北面的邻村,2001年11月,象山县推行殡葬改革,遗体火化场就建在三叉路村西侧山坳里。自此,每次送丧队伍穿村而过,敲锣打鼓吹号,放爆竹撒锡箔,冥币烟灰随风飞进村民住宅,村民不堪其扰,多次集体阻拦,发生争吵冲突。
身为九顷片10多村共推的县人大代表,史元良多次参与此类送丧扰民纠纷的调解工作。经过了解,史元良得到这样一个数据:象山全县每年死亡3500—4000人,平均每天有10多批送丧队路过三叉路。这给三叉路沿线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2003年县人代会上,史元良递交了建造殡葬专用通道的建议,要求相关部门避开三叉路等村落,另建一条从殡仪馆到田横山脚的专用道路。
然而事情并不像竹筒倒豆子那么顺当,有关部门进行踏勘发现,目前的老公路,线路短,不用一分钱投资;而新造公路避村绕山,征地辟坡,工程浩大。两相比较,相关部门对建议的办理一时犹豫不决。
眼看殡葬专用道一时难建,三叉路上的拦丧冲突事件依然天天上演,史元良就与三叉路村的干部群众商量,探讨缓解矛盾的办法。村民们表示:“只要送丧队伍安静过村,我们暂时可以忍受。”史元良把村民意愿反映给上级;又与丧主代表交谈说理,希望能够将心比心,照顾别人感受。县里很快采纳了史元良的意见,在全县张贴通告。通告规定,丧队经过三叉路地段,不得敲鼓吹号,不得燃放爆竹,不得撒抛冥币,不要大声哭叫。通过广泛宣传,多数丧户对三叉路村民的要求表示理解,路过村间互相提醒,注意收敛。
尽管送葬扰民的矛盾冲突减少了,但史元良觉得这样仅仅是暂缓之计,长远之策还是应该新辟一条殡葬专用道。
提了建议就要关注到底!史元良的犟脾气又犯了。在以后3年的县人代会上,史元良一有机会就老话重提,并相约代表当面呼吁。修建殡葬专用道需要征用九顷村等附近7个村的土地,由于山地山林征用费低,部分干部心里有压力。史元良说服村内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征地协议;又协助街道到各村宣传解释。经过2年多的努力,相关村的政策处理基本完成。2008年,政府部门终于下定决心,通过工程招标,组织动工建设殡葬专用道。
“新农村建设要抓实”
九顷村拥有1600人口,但集体经济一向薄弱,村庄基础设施落后;又因邻近工业园区,外来租住户近千人,各类人员流动频繁,偷盗斗殴时有发生,村民多有抱怨。
2000年10月,史元良当选村支书,在走访村内干部群众和人大代表的基础上,史元良感到,新农村建设,发展是主题,稳定是基础。抱着这个想法,史元良数次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加强城乡治安整治,营造招商引资和谐环境,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建议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视察,决定以九顷村为试点,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
为了把新农村建设抓实抓细,史元良召集干部村民进行座谈,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推出一系列落实举措。包括村委会与出租房东签订“三登记”责任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安装全县首个村级电子监控网;逢年过节,村干部、年轻党员和积极分子每夜分组义务值巡;成立村消防队,每年组织灭火演习;与村内企业合作,定期为职工上法制教育课……
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在以后的三四年里,村里没有听到入室盗窃的反映,没有发生农业机械设施失窃案子,也没有出现果园被偷事件。2007年,九顷村被评为象山县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浙江省民主法制五星级示范村。
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从过去的10万元增加到30万元。近3年来,九顷村筹资380万元,新建小公园、会所大楼,改造菜市场、篮球场、影剧场,续建改造环村公路网,组建乒乓、篮球、秧歌、腰鼓、戏曲等宣传队。村里每晚有文体活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06、2007年九顷村连续两届成功举办农民文化节,并进入宁波市村落文化建设示范村行列。看到村上由乱变治、脱贫致富,83岁的朱根生老人捋须颔首,逢人便夸:“阿良书记是九顷村解放以来当得最好的干部。”
史元良小档案
史元良,象山县丹西街道九顷村党支部书记,县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2006年被评为象山县优秀村干部,宁波市新农村建设先行者;2007年被评为象山县优秀党员,宁波市“五五”普法先进工作者。史元良有句口头禅:干部树威信,脚跟要站正。作为人大代表和村里的一把手,史元良处处以身作则,公私分明。当干部10年来,他放弃了多次外出赚钱的机会,一心一意扑在村里的大小事务上。虽然这几年集体经济发展了,但他节俭如初,精打细算,从不到村里报销车船票、通讯费、招待费。2008年村工程账目公示后,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了解到村书记四处集资开销大,会上一致同意核销5万元。史元良见此很感动,但仍然摇头谢绝。有人不解,说他“傻冒”, 史元良却笑着说:“当干部做代表,就得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