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节刚过,本刊记者来到以“苦瘠甲天下”闻名的西海固。
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固原、隆德、西吉、彭阳、同心,海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总人口230多万人,其中回族占有一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西海固十年九旱,水资源奇缺,年降雨量在200到700毫米之间,而蒸发量却在2000多毫米以上。在西海固采访的几天里,记者经过了无数座桥,却几乎没有看到过水,仅在同心县附近,路遇一条有着动听名字的“清水河”,但深不及腰的河水却昏黄粘稠,混沌得近乎于泥浆。
然而,在远离西海固的另一个地方,由数万西海固人组成的移民村落,却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全新的生存状态。
滴水贵如油
10月9日上午,记者在海原县青年潘志杰的引领下,前往离县城30余公里的罗山乡东坡村。
东坡村是小潘的家乡,一路上,不善言辞的小潘很少说话,但记者在他的只言片语之间,却能感觉出一种说不出的痛。“现在路都修到了村口,回来方便多了。但自从我几年前到县城去开发廊,就很少回来,如果不是爸妈在这里,我就不会回来了。”
淡淡的土黄色是东坡村的主色调,地是土黄色,房屋是土黄色,就连田间种植的作物也是土黄色。整个村落寂静得可以闻见太阳的喘息,悄悄的一缕微风,就能让尘土扶摇直上。记者在村里经过,几乎没有看到年轻人,只有三、两老人在田间劳作,收割的麻籽堆在一起。一些院落大门紧闭,听说是老人们都随同外出务工的儿女们远走他乡了。也有个别人家扒了昔日的土坯房,正在修建砖瓦房,小潘说,“这都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积攒了钱拿回来盖的。”
小潘的父亲潘永安今年70岁,身患关节炎,多年腿脚不利索。母亲张文兰64岁,今年8月刚在海原县做了胆结石手术。两位老人膝下育有7子,而眼下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全部离家外出谋生了。当问二老为何不跟着儿子到城里享福,小潘的母亲说,“孩子们有孩子们的饥荒,4个儿子结婚了,家里都有孩子,我们老两口还能走动,就不能去讨嫌。下面三个小的还没结婚,在外谋生连自己都照顾不上,我们去就太累赘了。”
小潘的父亲告诉记者,过去家里有40亩地,退耕还林后剩下不到1O亩水浇田,每年种些玉米、大麦和小茴香,家里还养了三只羊,一头猪。“不敢多养,退耕还林后封山禁牧,养多了无力喂养。”退耕还林后,国家每年给潘家补贴1000多斤粮食,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温饱不愁,再不像过去天天连土豆都吃不饱。
如今,让西海固人发愁的依旧是缺水,特别是缺饮用水。
东坡村有两口早年打下的机井,但水质苦涩咸腥,根本无法饮用,就连浇地都会蒸发出一层白色的盐碱。而在所有人家的院里,都修有一口口深深的水窖,可灌入数吨井水以备食用。“过去我们家家吃的都是雨水。”潘志杰说,“现在10公里外有人打了口甜水井,我们都到那里去买水吃。拉一车水5元,外加运费4元,每年家里拉五、六车水,够我爸妈吃上大半年的。”所谓一车水,即有3个汽油桶大的一罐水,两吨多重。
在距东坡村1O公里的盘湾村路边,有一户小日杂店,店主顾永涛便是旁边水井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缺雨少水,民不聊生,很多人在村委会开一纸证明,就举家外出讨饭。“我也曾经四处打过工,知道打工的艰辛。后来我请人来这里勘察,希望能在这里打出甜水来,把人留住,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2002年,顾永涛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花1O万元在盘湾地界先后打了两眼1 40米深的甜水井。对顾永涛而言,打井一方面能解当地人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是能够坐在家里挣钱,不必周日在外奔波劳碌。
井终于打成了,甘冽的井水汨汨从地下抽到了地面,“方圆30里地,数万人都到我这里拉水吃,每立方水1.5元,预计5年可收回成本,现在已经收得差不多了。”顾永涛说,“每年元月至6月的缺水季节,是我这里的旺季,拉水和送水的人络绎不绝,有时聚在一起,人车都排起了长龙。”到了下半年,雨水多了,当地人都将雨水收集到水窖中,顾永涛的两眼水井便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顾永涛告诉记者,由于当时资金不足,这两眼水井仅打了140米深,“几年下来,我感觉这一深度的水位明显开始下降,从2006年开始,每到用水旺季,便会经常出现断水现象,地下水源越来越少了。”顾永涛让记者帮他们呼吁一下,政府相关部门在西海固应多打一些200米以上的水井,而他自己也正在谋划着利用收回的资金去打更深的井,让乡亲们不再为吃水发愁。
曹凯胜传奇
“穷则思变,不穷谁会背井离乡?”这是曹凯胜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银川市镇北堡镇镇北堡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曹凯胜,在当地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大忙人,记者为了采访到他,苦等了两个多钟头。曹凯胜生就一副古铜色的脸庞,那一袭吃苦耐劳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作为从西海固移民而来的一个普通农民,短短10年时间,他所积累的个人资产已逾千万,这让记者颇感好奇。
曹凯胜生于1971年,家里兄弟姊妹6个,他排行老四。在曹凯胜的心里,十几年前在海原县罗山乡经历的苦难岁月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虽说从1985年开始包产到户,村里人的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整个西海固地区缺水,生产受到极大的制约,播下的种子不是被鸟儿刨食了,就是因为干旱几乎绝收。说实在的,所谓生活改善只是解决了部分人家的温饱问题,我们每天所吃的除了煮熟的土豆蘸盐巴,还是土豆蘸盐巴,一年到头连点荤腥都见不到。我家那时看管着几只羊,但家里人从来没闻过羊肉的味道,全指望年底把羊卖掉,给长身体的哥哥姐姐换身衣服……”
1995年,24岁的曹凯胜随同村里的年轻人,前往银川市镇北堡镇的一处沙石场打工。“那时年轻气盛,4吨的拉沙车,装一车能挣4元钱,我每天一锨一锨要装六、七车。”正是这年冬天,在塞北的这片不毛之地上,来了江苏华西村的人,他们想在这里重现当年华西人重造山河的场景。在此之前,华西集团董事长吴仁宝曾走访了西海固的许多乡村,他亲身感受到这里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也亲眼看到一家家炕头上那一条条破败的棉被,还有灶锅中仅有的几只土豆。吴仁宝下了决心,既然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华西村人就该把他们迁到能养人的地方去。
1996年,“塞上华西村”落成,1.5万名来自西海固各乡村的贫困移民落户到了距银川市西北30余公里处的镇北堡镇——“宁夏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也正是从这时起,曹凯胜的事业开始起步。
自试验区建设开始,勤奋好学的曹凯胜就放下装沙的小工活,学起了电焊。 “1998年,凭着电焊手艺,我挣到了5万元,第二年又赚了7万元。”曹凯胜说。
1998年,银川市周边采摘的苹果销路不畅,每斤在当地仅卖1毛多钱。曹凯胜把握时机,西路将苹果拉到西吉,以1斤苹果换回8斤土豆,再拉到银川市场出售;东路则将苹果贩运到东北的二连浩特,以1元左右的价格批发给当地商贩。一来二去,曹凯胜挣到了更多的钱。2000年,已经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曹凯胜开始承揽建筑工程,并迅速成为当地有名的建筑承包商。
“2002年5月至年底,我在青海刚察县承包了一处水渠管道的铺设工程,让我彻底打了个翻身仗,短短半年就赚了200多万元。”2004年,被曹凯胜自豪地称为“自己有生以来最辉煌的一年”,那年,他在镇北堡镇接下了300多万元的市场建设工程。并在60公里外的石嘴山建了4座加油站。
如今的曹凯胜在镇北堡镇可谓是重量级人物。公私双兼,政企统管,既担任镇北堡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个人麾下又拥有3家企业。记者在镇上所见的所有保洁员,都出自他的兴龙物业公司。曹凯胜说,“我们公司聘用的保洁工都是60岁左右的人,他们基本无法胜任其他的职业,每月工资650元,比银川市保洁工的工资还高。”
10多年间,仅有两万多人口的镇北堡镇涌现出一大批由移民家庭组成的富裕户。“你沿街而来的那数十家酒店和门面房,经营者几乎都是百万元户。”曹凯胜指着窗外告诉记者,“仅就我们镇北堡村,我掰着指头马上可以数出名字的百万元户就有几十家。”曹凯胜带领西海固移民共同致富的举动也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肯定,2005年,他被评为银川市十大杰出青年,去年又成为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
塞上华西村
镇北堡村是一个完全由西海固人组成的移民村。目前,在镇北堡村的移民中,40%的移民来自吊庄,60%为自发而来。在宁夏数天的采访中,记者时常可以听到“吊庄”一词,该词应作何解释?其意尚难查询。可以说,这是宁夏人随着移民开发而独创的一个词汇。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做出将最贫瘠地区人民整体移民安置的决策,宁夏人便开始习惯地将整个村庄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称为“吊庄”。
据曹凯胜介绍,1996年以后万余名迁移到镇北堡的西海固移民,如今已经过上了好日子。在镇北堡村,40%没有土地的村民搞起了第三产业,1O%的村民外出打工。“去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3800元,这还是保守统计,今年有望突破4500元,彻底甩掉了昔日在西海固时的贫穷帽子。”
镇北堡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惠于一条马路之隔的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这个由著名作家张贤亮创建的影视城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影视城的一位张姓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影视城内的员工逾30%来自镇北堡村,而来自镇北堡镇的将近70%。
影视城每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也带动了镇北堡当地一批相关产业的兴起。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袁进贤在影视城对面起初开了家泉园饭店,但随着中外游客不断增加,前不久,他在旧饭店旁边重新建起了一家集餐饮、住宿、娱乐、商务为一体的高规格泉园饭店。
潘志辉是前文提到的潘志杰的哥哥,他从海原县自发移民来到了镇北堡。2000年,影视城招聘美工,潘志辉幸运地得到了这份工作,一直干到现在。如今,潘志辉已在镇北堡村购置了房产,成了家,有一儿一女,每月在影视城的收入2000元左右,生活过得惬意舒心。
“过去在西海固,家里缺吃少穿,是村里最穷的人家,每天吃的不是土豆就是苦苦菜(一种野菜),兄弟几个纷纷外出谋生。”潘志辉向记者述说着自己的过去,眼眸中闪动着泪水,“说实在的,西海固的家我过去不愿回,现在也不想回,到镇北堡8年了,每两年回家看一次父母。我这叫想人不想家。如果将来父母不在了,那个家也就没有了。”
一位西海国移民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不算富裕户,但比起西海固,这里可就是天堂了。
虽说镇北堡村移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曹凯胜告诉记者,从2006年到2008年,全村经济发展呈下滑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移民都将钱投到了房产等家庭硬件设施上,手头缺乏流动资金,用在发展第三产业上的资金明显不足,服务质量也明显下降。在曹凯胜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担保合同”,那是曹凯胜以个人名义为村民在银行贷款做的抵押担保。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镇北堡村人赋闲在家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妇女,因为受宁夏传统习惯的束缚,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曹凯胜也感觉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他想通过开发一个产业,将妇女们组织起来。他告诉记者,经过调研,他发现灯笼加工是个好项目,“整个宁夏没有一个生产灯笼的企业,而市场需求却很大,几乎都是到西安去购买。做灯笼技术含量不高,妇女们完全可以胜任。”
对于这个项目,曹凯胜信心满怀。
西海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固原、隆德、西吉、彭阳、同心,海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总人口230多万人,其中回族占有一半,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西海固十年九旱,水资源奇缺,年降雨量在200到700毫米之间,而蒸发量却在2000多毫米以上。在西海固采访的几天里,记者经过了无数座桥,却几乎没有看到过水,仅在同心县附近,路遇一条有着动听名字的“清水河”,但深不及腰的河水却昏黄粘稠,混沌得近乎于泥浆。
然而,在远离西海固的另一个地方,由数万西海固人组成的移民村落,却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全新的生存状态。
滴水贵如油
10月9日上午,记者在海原县青年潘志杰的引领下,前往离县城30余公里的罗山乡东坡村。
东坡村是小潘的家乡,一路上,不善言辞的小潘很少说话,但记者在他的只言片语之间,却能感觉出一种说不出的痛。“现在路都修到了村口,回来方便多了。但自从我几年前到县城去开发廊,就很少回来,如果不是爸妈在这里,我就不会回来了。”
淡淡的土黄色是东坡村的主色调,地是土黄色,房屋是土黄色,就连田间种植的作物也是土黄色。整个村落寂静得可以闻见太阳的喘息,悄悄的一缕微风,就能让尘土扶摇直上。记者在村里经过,几乎没有看到年轻人,只有三、两老人在田间劳作,收割的麻籽堆在一起。一些院落大门紧闭,听说是老人们都随同外出务工的儿女们远走他乡了。也有个别人家扒了昔日的土坯房,正在修建砖瓦房,小潘说,“这都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积攒了钱拿回来盖的。”
小潘的父亲潘永安今年70岁,身患关节炎,多年腿脚不利索。母亲张文兰64岁,今年8月刚在海原县做了胆结石手术。两位老人膝下育有7子,而眼下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全部离家外出谋生了。当问二老为何不跟着儿子到城里享福,小潘的母亲说,“孩子们有孩子们的饥荒,4个儿子结婚了,家里都有孩子,我们老两口还能走动,就不能去讨嫌。下面三个小的还没结婚,在外谋生连自己都照顾不上,我们去就太累赘了。”
小潘的父亲告诉记者,过去家里有40亩地,退耕还林后剩下不到1O亩水浇田,每年种些玉米、大麦和小茴香,家里还养了三只羊,一头猪。“不敢多养,退耕还林后封山禁牧,养多了无力喂养。”退耕还林后,国家每年给潘家补贴1000多斤粮食,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温饱不愁,再不像过去天天连土豆都吃不饱。
如今,让西海固人发愁的依旧是缺水,特别是缺饮用水。
东坡村有两口早年打下的机井,但水质苦涩咸腥,根本无法饮用,就连浇地都会蒸发出一层白色的盐碱。而在所有人家的院里,都修有一口口深深的水窖,可灌入数吨井水以备食用。“过去我们家家吃的都是雨水。”潘志杰说,“现在10公里外有人打了口甜水井,我们都到那里去买水吃。拉一车水5元,外加运费4元,每年家里拉五、六车水,够我爸妈吃上大半年的。”所谓一车水,即有3个汽油桶大的一罐水,两吨多重。
在距东坡村1O公里的盘湾村路边,有一户小日杂店,店主顾永涛便是旁边水井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缺雨少水,民不聊生,很多人在村委会开一纸证明,就举家外出讨饭。“我也曾经四处打过工,知道打工的艰辛。后来我请人来这里勘察,希望能在这里打出甜水来,把人留住,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故乡?”2002年,顾永涛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花1O万元在盘湾地界先后打了两眼1 40米深的甜水井。对顾永涛而言,打井一方面能解当地人生活用水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是能够坐在家里挣钱,不必周日在外奔波劳碌。
井终于打成了,甘冽的井水汨汨从地下抽到了地面,“方圆30里地,数万人都到我这里拉水吃,每立方水1.5元,预计5年可收回成本,现在已经收得差不多了。”顾永涛说,“每年元月至6月的缺水季节,是我这里的旺季,拉水和送水的人络绎不绝,有时聚在一起,人车都排起了长龙。”到了下半年,雨水多了,当地人都将雨水收集到水窖中,顾永涛的两眼水井便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顾永涛告诉记者,由于当时资金不足,这两眼水井仅打了140米深,“几年下来,我感觉这一深度的水位明显开始下降,从2006年开始,每到用水旺季,便会经常出现断水现象,地下水源越来越少了。”顾永涛让记者帮他们呼吁一下,政府相关部门在西海固应多打一些200米以上的水井,而他自己也正在谋划着利用收回的资金去打更深的井,让乡亲们不再为吃水发愁。
曹凯胜传奇
“穷则思变,不穷谁会背井离乡?”这是曹凯胜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银川市镇北堡镇镇北堡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曹凯胜,在当地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大忙人,记者为了采访到他,苦等了两个多钟头。曹凯胜生就一副古铜色的脸庞,那一袭吃苦耐劳的形象让人过目难忘。作为从西海固移民而来的一个普通农民,短短10年时间,他所积累的个人资产已逾千万,这让记者颇感好奇。
曹凯胜生于1971年,家里兄弟姊妹6个,他排行老四。在曹凯胜的心里,十几年前在海原县罗山乡经历的苦难岁月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虽说从1985年开始包产到户,村里人的生活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整个西海固地区缺水,生产受到极大的制约,播下的种子不是被鸟儿刨食了,就是因为干旱几乎绝收。说实在的,所谓生活改善只是解决了部分人家的温饱问题,我们每天所吃的除了煮熟的土豆蘸盐巴,还是土豆蘸盐巴,一年到头连点荤腥都见不到。我家那时看管着几只羊,但家里人从来没闻过羊肉的味道,全指望年底把羊卖掉,给长身体的哥哥姐姐换身衣服……”
1995年,24岁的曹凯胜随同村里的年轻人,前往银川市镇北堡镇的一处沙石场打工。“那时年轻气盛,4吨的拉沙车,装一车能挣4元钱,我每天一锨一锨要装六、七车。”正是这年冬天,在塞北的这片不毛之地上,来了江苏华西村的人,他们想在这里重现当年华西人重造山河的场景。在此之前,华西集团董事长吴仁宝曾走访了西海固的许多乡村,他亲身感受到这里十年九旱的恶劣环境,也亲眼看到一家家炕头上那一条条破败的棉被,还有灶锅中仅有的几只土豆。吴仁宝下了决心,既然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华西村人就该把他们迁到能养人的地方去。
1996年,“塞上华西村”落成,1.5万名来自西海固各乡村的贫困移民落户到了距银川市西北30余公里处的镇北堡镇——“宁夏华西扶贫开发试验区”。也正是从这时起,曹凯胜的事业开始起步。
自试验区建设开始,勤奋好学的曹凯胜就放下装沙的小工活,学起了电焊。 “1998年,凭着电焊手艺,我挣到了5万元,第二年又赚了7万元。”曹凯胜说。
1998年,银川市周边采摘的苹果销路不畅,每斤在当地仅卖1毛多钱。曹凯胜把握时机,西路将苹果拉到西吉,以1斤苹果换回8斤土豆,再拉到银川市场出售;东路则将苹果贩运到东北的二连浩特,以1元左右的价格批发给当地商贩。一来二去,曹凯胜挣到了更多的钱。2000年,已经拥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曹凯胜开始承揽建筑工程,并迅速成为当地有名的建筑承包商。
“2002年5月至年底,我在青海刚察县承包了一处水渠管道的铺设工程,让我彻底打了个翻身仗,短短半年就赚了200多万元。”2004年,被曹凯胜自豪地称为“自己有生以来最辉煌的一年”,那年,他在镇北堡镇接下了300多万元的市场建设工程。并在60公里外的石嘴山建了4座加油站。
如今的曹凯胜在镇北堡镇可谓是重量级人物。公私双兼,政企统管,既担任镇北堡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个人麾下又拥有3家企业。记者在镇上所见的所有保洁员,都出自他的兴龙物业公司。曹凯胜说,“我们公司聘用的保洁工都是60岁左右的人,他们基本无法胜任其他的职业,每月工资650元,比银川市保洁工的工资还高。”
10多年间,仅有两万多人口的镇北堡镇涌现出一大批由移民家庭组成的富裕户。“你沿街而来的那数十家酒店和门面房,经营者几乎都是百万元户。”曹凯胜指着窗外告诉记者,“仅就我们镇北堡村,我掰着指头马上可以数出名字的百万元户就有几十家。”曹凯胜带领西海固移民共同致富的举动也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肯定,2005年,他被评为银川市十大杰出青年,去年又成为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
塞上华西村
镇北堡村是一个完全由西海固人组成的移民村。目前,在镇北堡村的移民中,40%的移民来自吊庄,60%为自发而来。在宁夏数天的采访中,记者时常可以听到“吊庄”一词,该词应作何解释?其意尚难查询。可以说,这是宁夏人随着移民开发而独创的一个词汇。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做出将最贫瘠地区人民整体移民安置的决策,宁夏人便开始习惯地将整个村庄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称为“吊庄”。
据曹凯胜介绍,1996年以后万余名迁移到镇北堡的西海固移民,如今已经过上了好日子。在镇北堡村,40%没有土地的村民搞起了第三产业,1O%的村民外出打工。“去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3800元,这还是保守统计,今年有望突破4500元,彻底甩掉了昔日在西海固时的贫穷帽子。”
镇北堡镇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惠于一条马路之隔的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这个由著名作家张贤亮创建的影视城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影视城的一位张姓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影视城内的员工逾30%来自镇北堡村,而来自镇北堡镇的将近70%。
影视城每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也带动了镇北堡当地一批相关产业的兴起。自治区十大杰出青年袁进贤在影视城对面起初开了家泉园饭店,但随着中外游客不断增加,前不久,他在旧饭店旁边重新建起了一家集餐饮、住宿、娱乐、商务为一体的高规格泉园饭店。
潘志辉是前文提到的潘志杰的哥哥,他从海原县自发移民来到了镇北堡。2000年,影视城招聘美工,潘志辉幸运地得到了这份工作,一直干到现在。如今,潘志辉已在镇北堡村购置了房产,成了家,有一儿一女,每月在影视城的收入2000元左右,生活过得惬意舒心。
“过去在西海固,家里缺吃少穿,是村里最穷的人家,每天吃的不是土豆就是苦苦菜(一种野菜),兄弟几个纷纷外出谋生。”潘志辉向记者述说着自己的过去,眼眸中闪动着泪水,“说实在的,西海固的家我过去不愿回,现在也不想回,到镇北堡8年了,每两年回家看一次父母。我这叫想人不想家。如果将来父母不在了,那个家也就没有了。”
一位西海国移民告诉记者,我们在这里不算富裕户,但比起西海固,这里可就是天堂了。
虽说镇北堡村移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曹凯胜告诉记者,从2006年到2008年,全村经济发展呈下滑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移民都将钱投到了房产等家庭硬件设施上,手头缺乏流动资金,用在发展第三产业上的资金明显不足,服务质量也明显下降。在曹凯胜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一份“担保合同”,那是曹凯胜以个人名义为村民在银行贷款做的抵押担保。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镇北堡村人赋闲在家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妇女,因为受宁夏传统习惯的束缚,几乎没有外出打工的。曹凯胜也感觉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他想通过开发一个产业,将妇女们组织起来。他告诉记者,经过调研,他发现灯笼加工是个好项目,“整个宁夏没有一个生产灯笼的企业,而市场需求却很大,几乎都是到西安去购买。做灯笼技术含量不高,妇女们完全可以胜任。”
对于这个项目,曹凯胜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