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个体生命质量的活化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
一、转变观念是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尊重学生自主权与个性特征。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方法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创造了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信息化学习环境,更深层次地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学组织形式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将会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化教学得以实现。二是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运用于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建立了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家庭化和社会化。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促进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手段。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极大的尊重与满足。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信息社会的学习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师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原有认知结构,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可以得到重视与发挥。
二、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们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鼓励学生创新。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下,教师更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问题,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我们还应注意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适应。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安排学生在电脑上查找圆在生活中的作用,设计与圆有关的美丽图案进行比赛;学习《简单统计》后让学生调查居民消费状况,并设计统计图在班上或学校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培养信息素养,奠定创新基础
网络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能。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网络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素养要求先对学生进行前测,以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做必要的信息技能训练。训练形式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开发的网络课件为主,教师指导和学生相互帮助为辅的方式。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运用网络学习的技能,形成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创新热情
在教学前,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并把学科学习目标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就能达到创新培养目标。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等多种信息功能,向学生提供多重刺激,能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方式呈现知识,能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在课堂上,我们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展示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激发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锻炼创新能力
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更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锻炼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传输给学生一个带网格的图纸,让学生打开“画图”程序独自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要结合教材大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营造信息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平台,积极交流与探索,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做成网络课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5.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检测监控与导向激励作用。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要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信息拓展化,其目的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视学习情况而定,可采用作业评价法,根据个人或小组的作业情况进行展示,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可采用实验设计方案评比的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热情;可采用报告的方式,鼓励在学习过程中有创新的学生介绍其方法;可通过座谈、问卷、论文、网页(站)等形式进行评价;可采用家庭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可以综合几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统计图》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与父母上网收集各种数据(家庭评价、网络评价),再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发电子邮件到教师的信箱中(教师评价)。上课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介绍、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数据(组内评价),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做成一张漂亮的统计图在网上发布,供大家欣赏、评论(网络评价、组外评价)。教师适时适度、多元的评价,能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开平区教育局)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个体生命质量的活化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
一、转变观念是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及其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改变了课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尊重学生自主权与个性特征。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方法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创造了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了信息化学习环境,更深层次地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学组织形式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将会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化教学得以实现。二是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运用于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建立了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从传统的密集型课堂教学走向个别化、分散化、家庭化和社会化。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促进和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手段。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极大的尊重与满足。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学到信息社会的学习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师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原有认知结构,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可以得到重视与发挥。
二、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们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鼓励学生创新。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形式下,教师更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问题,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做不但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我们还应注意营造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适应。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安排学生在电脑上查找圆在生活中的作用,设计与圆有关的美丽图案进行比赛;学习《简单统计》后让学生调查居民消费状况,并设计统计图在班上或学校展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培养信息素养,奠定创新基础
网络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能。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网络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素养要求先对学生进行前测,以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做必要的信息技能训练。训练形式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开发的网络课件为主,教师指导和学生相互帮助为辅的方式。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运用网络学习的技能,形成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创新热情
在教学前,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并把学科学习目标和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就能达到创新培养目标。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等多种信息功能,向学生提供多重刺激,能以生动直观、形象逼真的方式呈现知识,能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在课堂上,我们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展示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激发进取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
4.注重学习过程,锻炼创新能力
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更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锻炼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传输给学生一个带网格的图纸,让学生打开“画图”程序独自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处理,要结合教材大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营造信息环境,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平台,积极交流与探索,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做成网络课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5.实施多元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检测监控与导向激励作用。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要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信息拓展化,其目的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视学习情况而定,可采用作业评价法,根据个人或小组的作业情况进行展示,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可采用实验设计方案评比的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激发创新热情;可采用报告的方式,鼓励在学习过程中有创新的学生介绍其方法;可通过座谈、问卷、论文、网页(站)等形式进行评价;可采用家庭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可以综合几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在教学《统计图》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与父母上网收集各种数据(家庭评价、网络评价),再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发电子邮件到教师的信箱中(教师评价)。上课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介绍、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数据(组内评价),最后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做成一张漂亮的统计图在网上发布,供大家欣赏、评论(网络评价、组外评价)。教师适时适度、多元的评价,能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开平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