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锅炉运行值班员》这一国家职业标准,经过深入企业对该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以课程学时和教学规律为原则,确定了5项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锅炉运行值班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获证率在90%以上。
关键词:电厂锅炉运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方案
作者简介:姜锡伦(1963-),男,重庆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厂锅炉。(河南 郑州 45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LJS0910)、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也称为BAG课程开发方法(德文“典型工作任务”Berufliche Arbeitsauf gaben的缩写)。[1]该方法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特征和要求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工作”与“教学”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工”与“学”的结合是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本质属性。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几个基本概念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2)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3]
(3)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一些“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学习情境设计的受体是学生,主体是教师,而对象则是学习领域中的小型课程单元。学习情境应以一些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熟悉实际工作情境,做企业工作情境分析,设计出能实现学习领域目标的学习情境。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程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从高职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出发,按照“企业专家提供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教育专家选择典型工作并归纳整合职业行动能力——企业专家确认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教师对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教学论加工”这个流程,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工作任务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任务”,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综合的“典型工作任务”。[4]
二、“电厂锅炉运行”课程开发方案研究
1.“电厂锅炉运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电厂锅炉运行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能简单分析锅炉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具备电厂锅炉运行、调整操作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从事运行、检修、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电厂锅炉运行”学习情境开发方案的研究
根据《锅炉运行值班员》这一国家职业标准,经过深入企业对该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以课程学时和教学规律为原则,确定了5项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锅炉运行值班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厂锅炉运行”课程开发方案研究,形成该课程的五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开发研究如表l所示。
3.学习情境设计的相关原则
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具备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要凸显该专业学生在岗位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等要素上所呈现的特征,也就是要涉及具体的工作过程。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要完成逐步增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训练”,这里涉及的是抽象的“工作过程”。[5]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该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见表2。
三、“电厂锅炉运行”学习情境开发方案的研究与成效
本课程在学习情境开发方案的研究和开发设计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过程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及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安排上,通过边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边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的提高,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工艺理论深层次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从实施的效果看,本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结合实训项目利用300MW和600MW仿真机组,采用“真实岗位情境”方式实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覆盖率达100%,获证率在90%以上。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对毕业从事的岗位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Felix Rauner.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费舍尔(M.Fischer).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J].杨琳,赵志群,译.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5-30.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20):18-20.
[5]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电厂锅炉运行;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方案
作者简介:姜锡伦(1963-),男,重庆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厂锅炉。(河南 郑州 45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DLJS0910)、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是由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也称为BAG课程开发方法(德文“典型工作任务”Berufliche Arbeitsauf gaben的缩写)。[1]该方法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运用的主要方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特征和要求
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应该是一个“工作”与“教学”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工”与“学”的结合是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本质属性。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几个基本概念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2)学习领域: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构成。[3]
(3)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一些“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学习情境设计的受体是学生,主体是教师,而对象则是学习领域中的小型课程单元。学习情境应以一些任务或项目作为载体,熟悉实际工作情境,做企业工作情境分析,设计出能实现学习领域目标的学习情境。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开发程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从高职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出发,按照“企业专家提供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教育专家选择典型工作并归纳整合职业行动能力——企业专家确认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教师对典型工作和职业行动能力进行教学论加工”这个流程,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工作任务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任务”,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内容不再是脱离具体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点状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反映某一职业最重要的专业能力、综合的“典型工作任务”。[4]
二、“电厂锅炉运行”课程开发方案研究
1.“电厂锅炉运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电厂锅炉运行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能简单分析锅炉经济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具备电厂锅炉运行、调整操作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从事运行、检修、管理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电厂锅炉运行”学习情境开发方案的研究
根据《锅炉运行值班员》这一国家职业标准,经过深入企业对该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以课程学时和教学规律为原则,确定了5项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锅炉运行值班员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厂锅炉运行”课程开发方案研究,形成该课程的五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开发研究如表l所示。
3.学习情境设计的相关原则
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学习情境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具备典型的工作过程特征,要凸显该专业学生在岗位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等要素上所呈现的特征,也就是要涉及具体的工作过程。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要完成逐步增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训练”,这里涉及的是抽象的“工作过程”。[5]按照这些原则进行该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见表2。
三、“电厂锅炉运行”学习情境开发方案的研究与成效
本课程在学习情境开发方案的研究和开发设计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典型工作过程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及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安排上,通过边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边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的提高,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工艺理论深层次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从实施的效果看,本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结合实训项目利用300MW和600MW仿真机组,采用“真实岗位情境”方式实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覆盖率达100%,获证率在90%以上。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对毕业从事的岗位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Felix Rauner.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费舍尔(M.Fischer).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J].杨琳,赵志群,译.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25-30.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9.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20):18-20.
[5]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