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本着友谊、团结和公平的精神,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人类尊严,从而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但自从1920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以来,现代奥运就一直未能完全摆脱政治化的阴影,同时还夹杂着种族、宗教与信仰之间的无尽纷争。特别是进入1960年代以后,奥运会更是遭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毒瘤”——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德国慕尼黑开幕,比赛进行到第10天时,一起预谋已久的恐怖袭击完全粉碎了这次“和平与欢乐的盛会”。本文撇开政治因素不提,仅从这次事件中出现的轻武器以及事件的教训这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事实,分析因果,牢记历史,以史为鉴。
“惊悚一幕”中的战术运用
1972年9月5日凌晨,以色列代表团的大多数教练和运动员正在奥运村驻地沉睡。4时许,8个身穿运动服、手提沉重运动包的黑影悄悄地翻越了东侧围栏,潜入奥运村中部的31号公寓——以色列代表团驻地。这8个黑影都是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中最激进的极端派别——“黑九月”组织的成员,为首的是35岁的伊萨——真名叫卢蒂夫·阿菲夫。
4时25分,恐怖分子将万能钥匙插进了1号房间的门锁里。第一个听到动静的是40岁的摔跤裁判约瑟夫·戈特弗鲁德。他开始以为是同室的摔跤教练摩西·温伯格回来了,但门外传来的压低了的阿拉伯语谈话声使他确信大祸即将临头。于是他一面用身体顶住房门,一面用希伯莱语高喊:“有危险!快藏起来!”几秒钟后,金属门框和铰链被撞裂,恐怖分子一拥而入,用枪口逼迫戈特弗鲁德趴下。虽然以色列运动员奋起反抗,但除举重教练索科洛夫斯基逃脱外,他们最终还是被恐怖分子控制。恐怖分子将5名以色列人捆绑起来,随即又撞开了隔壁的3号房间,绑架了另外6名以色列运动员。在将他们押到1号房间时,轻量级摔跤运动员贾德·祖巴里乘隙冲出“虎口”,恐怖分子在他身后连连开枪,身材矮小的祖巴里左闪右躲,最终越过庭院安然逃脱。温伯格忍住巨痛,乘机打碎了一个恐怖分子的上颌骨,另一个正朝祖巴里扫射的恐怖分子转过身,开枪将温伯格打死。同时,28岁的摔跤运动员约瑟夫·罗曼诺冲向一名恐怖分子,竭尽全力想夺下后者的AK47,但从身后打来的一排弹将他几乎拦腰打成两截。
死里逃生的索科洛夫斯基和祖巴里分别跑到南朝鲜和意大利代表团驻地打电话报警。5时整,慕尼黑警察局长接到报告。5时10分,警察到达事发地。5时30分,恐怖分子通过一楼窗户扔出了英文写就的通牒,要求在当天上午9时以前,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234名巴勒斯坦人和被联邦德国政府囚禁的恐怖组织——“巴德尔-迈因霍夫帮”的两名成员,然后派3架飞机把他们送往一个安全地点,在那里,他们将释放人质,否则就要“将人质同时或一个一个地处决”。整个慕尼黑和联邦德国,乃至全世界都被这一突发事件惊呆了。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电话里与时任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进行了紧急磋商,虽然德方试图进行妥协,但梅厄夫人重申了以色列对恐怖主义的强硬立场: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让步。
前期谈判并不顺利,波恩来的两位政府部长、慕尼黑市长及警察局长表示愿以自己去交换人质,但被恐怖分子拒绝了。
直到下午4时50分,有关方面才开始认真考虑用武力营救人质。13名打扮成运动员的警察爬上与31号公寓毗邻的屋顶。但恐怖分子通过媒体不恰当的实况转播知晓了发生在屋顶上的一切。第一次努力因为媒体介入而被迫终止了。
恐怖分子把最后期限延长至当晚12时,并要求派一架飞机,将他们和人质一起送到埃及开罗,如果届时以色列仍不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就在开罗处死人质。德国边防警察部队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在恐怖分子到达机场后,在飞机起飞前发起救援行动。受梅厄夫人之命前来协助营救人质的以色列反恐专家兹维·扎米尔也已赶到了慕尼黑,他看过方案后,认为这次行动组织太过草率,关于对手的情况了解太少,能否成功没有把握,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当晚10时20分,恐怖分子和人质通过德国军方安排的一辆大众汽车转移出奥运村,然后乘坐两架直升机前往慕尼黑郊外的费斯滕费尔德布鲁克空军基地。直到这时,德国人才看清一共有8名恐怖分子,而此前的情报一直说是5名,所以只在机场楼顶安排了5名狙击手。解救计划全部依仗狙击手在短暂的几秒钟内将恐怖分子全部打死,现在是5对8,显然胜算不大。而20分钟前就来到机场的扎米尔对德方的准备更是不满,他认为,应该在恐怖分子下车后向直升机走去的时候进行伏击,否则就失去了行动的最佳机会。
10时35分,两架直升机在距一架波音727客机约100m处降落。伊萨等4名恐怖分子走下直升机,强迫两名驾驶员在前面充当盾牌,前去检查客机。机场灯光昏暗,并有许多阴影,狙击手难以辨别谁是人质、谁是恐怖分子,而且因为没有通话系统,任何人都不知道其他人在干什么。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事先化装成机组人员的警察们进入客机后,在没有通知指挥中心和其他人的情况下,经过一番“民主”讨论,居然决定先行撤退了。当伊萨登上空无一人的飞机时,立即明白了一切,并马上回到跑道上。这时探照灯突然打开,楼顶的狙击手随即开火,虽然两名看守直升机驾驶员的恐怖分子随着枪声倒下,其中一人当场毙命,但狙击手在仓促中未能命中更多的日标。其他恐怖分子立即躲进阴影里,留守的贾马尔和另外一名恐怖分子则藏到直升机下,用AK47向主楼、探照灯和727客机猛烈扫射。有两名直升机驾驶员安全脱险,另两人被交叉火力击中,负了重伤,而被捆绑的以色列人质还坐在直升机内无法动弹。
恐怖分子拒绝了警方的劝降,警方因顾及人质安全而行动受到限制,双方陷入僵持。最后警方临时决定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组织突击队员进行强攻。一名恐怖分子听到装甲车开动的声音,便向载有5名人质的直升机内投入一枚手榴弹,直升机顿时燃起熊熊烈火。紧接着,另外两名恐怖分子也向第二架直升机内的4名人质扫射。直到凌晨1时30分,最后一名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穆罕默德,马萨尔哈德才被打死。经过清点,贾马尔等3名恐怖分子还活着,其余5人均已毙命。此外,两名德国警察殉职,9名以色列人质全部死亡,武力营救行动彻底失败。
这届奥运会前苏联以50块金牌位居第一,美国以33块名列第二,而以色列则运回去11具尸体。
事件中的轻武器分析
事后针对失败原因的各种检讨分析中,武器装备不够精良、火力不足始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比如MP-L/MP-K冲锋枪的精度、威力不够以及G3SG-1狙击步枪的有效性问题等等。其实,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惊悚一幕”中的战术运用
1972年9月5日凌晨,以色列代表团的大多数教练和运动员正在奥运村驻地沉睡。4时许,8个身穿运动服、手提沉重运动包的黑影悄悄地翻越了东侧围栏,潜入奥运村中部的31号公寓——以色列代表团驻地。这8个黑影都是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中最激进的极端派别——“黑九月”组织的成员,为首的是35岁的伊萨——真名叫卢蒂夫·阿菲夫。

4时25分,恐怖分子将万能钥匙插进了1号房间的门锁里。第一个听到动静的是40岁的摔跤裁判约瑟夫·戈特弗鲁德。他开始以为是同室的摔跤教练摩西·温伯格回来了,但门外传来的压低了的阿拉伯语谈话声使他确信大祸即将临头。于是他一面用身体顶住房门,一面用希伯莱语高喊:“有危险!快藏起来!”几秒钟后,金属门框和铰链被撞裂,恐怖分子一拥而入,用枪口逼迫戈特弗鲁德趴下。虽然以色列运动员奋起反抗,但除举重教练索科洛夫斯基逃脱外,他们最终还是被恐怖分子控制。恐怖分子将5名以色列人捆绑起来,随即又撞开了隔壁的3号房间,绑架了另外6名以色列运动员。在将他们押到1号房间时,轻量级摔跤运动员贾德·祖巴里乘隙冲出“虎口”,恐怖分子在他身后连连开枪,身材矮小的祖巴里左闪右躲,最终越过庭院安然逃脱。温伯格忍住巨痛,乘机打碎了一个恐怖分子的上颌骨,另一个正朝祖巴里扫射的恐怖分子转过身,开枪将温伯格打死。同时,28岁的摔跤运动员约瑟夫·罗曼诺冲向一名恐怖分子,竭尽全力想夺下后者的AK47,但从身后打来的一排弹将他几乎拦腰打成两截。
死里逃生的索科洛夫斯基和祖巴里分别跑到南朝鲜和意大利代表团驻地打电话报警。5时整,慕尼黑警察局长接到报告。5时10分,警察到达事发地。5时30分,恐怖分子通过一楼窗户扔出了英文写就的通牒,要求在当天上午9时以前,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234名巴勒斯坦人和被联邦德国政府囚禁的恐怖组织——“巴德尔-迈因霍夫帮”的两名成员,然后派3架飞机把他们送往一个安全地点,在那里,他们将释放人质,否则就要“将人质同时或一个一个地处决”。整个慕尼黑和联邦德国,乃至全世界都被这一突发事件惊呆了。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电话里与时任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进行了紧急磋商,虽然德方试图进行妥协,但梅厄夫人重申了以色列对恐怖主义的强硬立场: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让步。
前期谈判并不顺利,波恩来的两位政府部长、慕尼黑市长及警察局长表示愿以自己去交换人质,但被恐怖分子拒绝了。
直到下午4时50分,有关方面才开始认真考虑用武力营救人质。13名打扮成运动员的警察爬上与31号公寓毗邻的屋顶。但恐怖分子通过媒体不恰当的实况转播知晓了发生在屋顶上的一切。第一次努力因为媒体介入而被迫终止了。
恐怖分子把最后期限延长至当晚12时,并要求派一架飞机,将他们和人质一起送到埃及开罗,如果届时以色列仍不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就在开罗处死人质。德国边防警察部队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在恐怖分子到达机场后,在飞机起飞前发起救援行动。受梅厄夫人之命前来协助营救人质的以色列反恐专家兹维·扎米尔也已赶到了慕尼黑,他看过方案后,认为这次行动组织太过草率,关于对手的情况了解太少,能否成功没有把握,但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当晚10时20分,恐怖分子和人质通过德国军方安排的一辆大众汽车转移出奥运村,然后乘坐两架直升机前往慕尼黑郊外的费斯滕费尔德布鲁克空军基地。直到这时,德国人才看清一共有8名恐怖分子,而此前的情报一直说是5名,所以只在机场楼顶安排了5名狙击手。解救计划全部依仗狙击手在短暂的几秒钟内将恐怖分子全部打死,现在是5对8,显然胜算不大。而20分钟前就来到机场的扎米尔对德方的准备更是不满,他认为,应该在恐怖分子下车后向直升机走去的时候进行伏击,否则就失去了行动的最佳机会。
10时35分,两架直升机在距一架波音727客机约100m处降落。伊萨等4名恐怖分子走下直升机,强迫两名驾驶员在前面充当盾牌,前去检查客机。机场灯光昏暗,并有许多阴影,狙击手难以辨别谁是人质、谁是恐怖分子,而且因为没有通话系统,任何人都不知道其他人在干什么。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事先化装成机组人员的警察们进入客机后,在没有通知指挥中心和其他人的情况下,经过一番“民主”讨论,居然决定先行撤退了。当伊萨登上空无一人的飞机时,立即明白了一切,并马上回到跑道上。这时探照灯突然打开,楼顶的狙击手随即开火,虽然两名看守直升机驾驶员的恐怖分子随着枪声倒下,其中一人当场毙命,但狙击手在仓促中未能命中更多的日标。其他恐怖分子立即躲进阴影里,留守的贾马尔和另外一名恐怖分子则藏到直升机下,用AK47向主楼、探照灯和727客机猛烈扫射。有两名直升机驾驶员安全脱险,另两人被交叉火力击中,负了重伤,而被捆绑的以色列人质还坐在直升机内无法动弹。
恐怖分子拒绝了警方的劝降,警方因顾及人质安全而行动受到限制,双方陷入僵持。最后警方临时决定在6辆装甲车的掩护下,组织突击队员进行强攻。一名恐怖分子听到装甲车开动的声音,便向载有5名人质的直升机内投入一枚手榴弹,直升机顿时燃起熊熊烈火。紧接着,另外两名恐怖分子也向第二架直升机内的4名人质扫射。直到凌晨1时30分,最后一名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穆罕默德,马萨尔哈德才被打死。经过清点,贾马尔等3名恐怖分子还活着,其余5人均已毙命。此外,两名德国警察殉职,9名以色列人质全部死亡,武力营救行动彻底失败。
这届奥运会前苏联以50块金牌位居第一,美国以33块名列第二,而以色列则运回去11具尸体。
事件中的轻武器分析
事后针对失败原因的各种检讨分析中,武器装备不够精良、火力不足始终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比如MP-L/MP-K冲锋枪的精度、威力不够以及G3SG-1狙击步枪的有效性问题等等。其实,事实远非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