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铃木方翅网蝽综合防控技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cimer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悬铃木方翅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网蝽属刺吸式林业害虫,主要为害悬铃木属城乡绿化树种,包括一球悬铃木(美桐)、二球悬铃木(英桐)和三球悬铃木(法桐)大树及其苗木。以成虫、若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造成叶片失绿枯黄早落、树木生长中断、树势衰弱甚至死亡,为害范围广(在我国各地悬铃木栽植区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且较难根除,是近年传入我国的一种外来有害生物,2007年国家林业局防止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管理办公室将其增列入“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笔者总结多年来的防控经验,将其特征特性、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控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各虫态形态特征
  1. 成虫 体长3.2~3.7毫米,乳白色,头部、腹部黑褐色;头兜盔状;侧背板、前翅外缘的刺列较为明显;腿节不加粗;足和触角浅黄色。前翅超过腹部末端,近长方形,故称“方翅网蝽”。
  2.若虫 龄 (共5龄) 若虫体长1.65~1.87毫米、宽0.88~1.08毫米,体扁,梭形,无翅,翅芽基部及腹部暗黑色,全体被有小刺。
  3. 卵 长0.4毫米、宽0.2毫米,茄形,顶部有卵盖,卵盖椭圆形,乳白色,中部稍拱突。
  二、发生规律与生物学特性
  1. 发生为害规律 在黄河流域,每年发生4~5代。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开始上树活动,一般在进行交尾后产卵(也有的孤雌繁殖)。第一代产卵盛期为5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发生盛期为6月上中旬,第三代产卵盛期为7月中下旬,第四代若虫发生盛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下树越冬。
  2. 越冬地点 多数成虫群集于树干开裂的翘皮下、地面落叶下、碎石砖块下、墙壁裂缝、绿篱等隐蔽处越冬。调查发现,在粗大树干东北、西北方向的大面积翘皮下越冬成虫较多。
  3. 成虫产卵特性 除越冬代外,自然条件下,成虫寿命仅为5~10天。通常雌雄成虫1对或数对盘踞1枚叶片背面,在交配、产卵后孵出若蟲群集为害,繁殖量小;雌成虫羽化后也可开始孤雌繁殖,产卵期长达7天左右,单次产卵100~350粒,繁殖量较大。产卵位置多选在叶背主脉旁。
  4. 生物学习性 悬铃木方翅网蝽个体发育受外界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成虫适应性较强,极其抗寒(可耐-23℃低温)、耐高温(可忍耐41℃高温)。成虫、卵和若虫的寿命随气温升高而缩短,18℃低温下可达50多天,33℃高温下则不足18天。卵和若虫的发育温度分别为12℃以上、10.9℃以上。成虫、卵和若虫喜温暖干燥气候,成虫在雨季死亡率较高。
  三、综合防控技术
  根据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规律与生物学特性,需采取检疫、物理和化学等措施综合防控,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效,确保生态安全。
  1. 严格检疫 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对调运的悬铃木苗木进行严格检疫,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封存,用熏杀剂对苗木进行熏杀除害,杀死苗木调运所携带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活虫,以达到避免疫情传播、扩散的目的。
  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控目标是降低越冬基数,常采用以下4种措施。
  ①绑草把。于10月下旬成虫下树寻找越冬场所前,在树干上绑草把吸引成虫藏匿越冬,11月上旬解除草把集中烧毁,减少越冬代成虫数量。
  ②刮除翘皮。针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代成虫有群集于悬铃木树皮内越冬的习性,于11月上旬刮除树干上的翘皮(事先在树下铺塑料布,以方便收集落地活虫)、清除藏匿害虫,连同树皮、活虫一起集中焚烧,以减少越冬害虫数量。
  ③清扫枯叶。针对越冬代成虫有群集于悬铃木落叶中、树盘碎石砖块下越冬的习性,于悬铃木落叶后清扫枯枝落叶、杂草,清理树盘碎石砖块,将枯枝落叶及越冬成虫集中烧毁或深埋,以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④树干涂白。在刮除翘皮、清扫枯枝落叶后,对树干基部用石硫合剂涂白,涂树干基部0.8~1米高的部分,涂刷均匀,不漏涂,以进一步消灭残余在树皮小缝中的越冬成虫。石硫合剂涂白剂配制过程分两步:石硫合剂熬制、涂白剂配制。熬制石硫合剂时,生石灰、硫黄粉、水按1∶2∶10的配比备料后,在生石灰块上泼水使其熟化成粉状(滤去残渣),然后放入锅中加水调制成石灰乳,再缓慢加入硫黄粉,充分搅拌混匀后加足水量,加热至沸腾,边加热边搅动,同时不断用开水补充蒸发掉的水分,大约40分钟,待药液呈深红色时即可,冷却后用粗布过滤即为石硫合剂原液。涂白剂配制方法为:石硫合剂原液、粗盐、生石灰、菜籽油、水按1∶1∶6∶1∶20的配比备料,将生石灰加水充分熟化成粉状,去渣后置入药池中,加水制成石灰乳,加入菜籽油搅拌,再加足水,最后将石硫合剂原液和充分溶解的粗盐水倒入,搅拌均匀即成涂白剂。
  3. 化学防治 采取物理措施,仍未能有效避免疫情蔓延为害时,要及时灵活采取适宜的化学防控手段遏制疫情发展。
  ①药液灌根。是目前成本低、持效长(3个月以上)、防效好的防控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控。灌根时机为春季树液开始流动期(萌芽期)。灌根选用内吸性药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啶虫脒、蚜虱净、树虫净和烯啶虫胺等。药液浓度(含纯药)为300~500毫克/千克,药液用量为15~20千克/株。灌根时,在根系集中区围环形堰,灌入药液后覆土。此法最高防效可达100%。
  ②树冠喷药。对栽植在交通便利地方的悬铃木行道树、成片苗木(行距大),于若虫、成虫为害初期,尤其是越冬代成虫与第一代若虫为害期,世代整齐,种群数量相对较少,应及时进行树冠喷雾防控。药剂可选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12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的混合溶液,或2.5%高效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的混合溶液,或10%啶虫脒乳油5000倍液等。喷雾时要注意喷细、喷匀,尤其要喷好内膛叶背面、行道树树冠外侧叶片,不留死角是防控成功的关键。由于该虫世代重叠、繁殖量大、为害隐蔽,需每隔15天喷1次,连续2~3次,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效。此法最高防效可达95%。
  ③树干注药。此法作为一种辅助方法,适用于高大孤立悬铃木的方翅网蝽防控。采用树干注药防控,宜选用内吸性药剂,如30%乙酰甲胺磷乳油等,于第一代若虫为害初期进行。打孔位置在树干距地面30厘米处,用电钻打深达木质部的沿主干各方位均匀分布的下斜孔。打孔数量与注药量按树木胸径而定:胸径10厘米以下打1孔、注药量为0.8毫升/厘米,胸径10~25厘米打2孔、注药量为1.5毫升/厘米,胸径25厘米以上打3~4孔、注药量为2毫升/厘米。注完药液后,封闭孔口。此法最高防效可达92%。
  ④烟雾熏蒸。此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控方法,适用于郁闭度大(0.7以上)、不宜进行人工施药的悬铃木苗木基地。为害期防控时,应选无风或微风时进行,烟雾剂选用17%敌敌畏等,每亩用量为340~400克。采用此方法最高虫口减退率可达90%。
  (作者联系地址:山東省潍坊市坊子区凤凰街75号区政府综合办公南楼702室林业局 邮编:261200)
其他文献
花椰菜包括青花椰菜、紫花椰菜、白花椰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因外界环境影响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到位,而出现花球异常现象,进而影响花球的产量、品质和商品性状,生产上必须提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成立于2004年11月。经济系现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四个教研室。全系共有28名教职工,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博士及硕士研究生以
美国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是比较早的,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预算管理体制,借鉴其预算管理的观念、规则和程序,对深化我国预算改革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和评价美国联邦、预算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从发布至今,已执行一段时间。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新会计准则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假账泛滥、信息失真、秩序混乱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和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基于以上情况,本文从介绍新会计准则颁布背蒂以及现实意义开始,介绍了会计准则的整体框架和变化,以及如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以期促进新准则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人员;职业素质    引言
鸡病毒性关节炎(AVAS)又称为病毒性腱鞘炎、传染性腱鞘炎、腱滑膜炎、腱裂综合征等,是由禽呼肠孤病毒(ARV)引起的肉用型或肉蛋兼用型的一种禽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腓肠
本文针对目前绩效评价中存在的对企业评价和对企业管理者评价不分的问题,分析了我国现行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并从价值链视角出发,阐述了经营者绩效评价特点,设计了三
水蛭的生存能力与抗病能力较强,但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中,如果管理不当,也会发生疾病。近几年很多养殖地区,水蛭因病死亡导致损失惨重也并非个案。因此,防病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辣椒病毒病是近几年温室辣椒栽培中常见病害。该病发生特点是:危害严重,减产幅度大,防治困难,一旦染病全株带毒,极易造成辣椒落叶、落花、落果,发生严重时减产达30%以上,极大影响了种植效益。针对辣椒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及为害特点,2013年至2014年经两年经验总结,在栽培中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研究出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辣椒病毒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一、发病症状  
近百年来,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的日益严重,植树造林工程的迫在眉睫。如何能够有效率的将绿化顺利进行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樟子松是大兴安岭针叶林的重要组成
一、历史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稻田养鱼最早的国家,杨昌雄先生认为至少有3 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稻田养鱼经历了发展、衰落、恢复、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开展了大面积的多种方式稻田养鱼,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传统的稻田养鱼产量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稻田养鱼的生产面积有所下降。2007年后,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生产绿色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