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震中橄榄绿,照相馆主点亮千余英烈回家路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都有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落叶归根。不管游子漂泊多远,都希望死后能够魂归故土。然而,在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伟大征程的战火纷飞岁月里,却有许多英烈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土地上。受当时种种条件限制,他们的后代亲朋,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还不知道该去哪里祭拜忠烈。英烈已去谁来安魂?想到烈士为国捐躯后却孤独长眠,烈士家属穿透半个多世纪的思念却无处寄托哀思,一名唐山照相馆主,10多年如一日,倾财义务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找家属,耗资数十万,行程20多万公里,足迹遍布24个省市区,踏访300多所烈士陵园,拍摄6万多张烈士墓照片,为1300余名忠烈找到了回家的路。
  崇拜英雄加盟寻亲
   从小就爱看战争题材连环画崇拜军人的张红琢,是唐山大地震的一名幸存者。1976年7月28日那场旷世罕见的天灾,让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瞬间夷为平地,也让灾区成为被全国人民潮水般爱心润泽的城市。那一年,张红琢15岁。大批解放军战士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救助遇难伤亡群众的画面深深地铭刻在少年心灵里,那抹橄榄绿从此成了少年最感恩最敬畏的生命色彩。18岁那年,张红琢报名参军没能如愿,成为他终生憾事。23岁那年,爱好摄影的张红琢和朋友在唐山开了家照相馆,由于技术精湛生意红火,渐渐有了点积蓄。2007年的一天,刚刚学会上网的张红琢,偶然发现一个名为“中国寻亲网”的网页。当浏览到《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中记载的866名解放军阵亡将士中,竟有28名唐山籍烈士至今无亲属认领墓地时,他的心一下子被刺痛揪紧了。丰润、乐亭、迁西……烈士籍贯一栏中那些耳熟能详的家乡地名,狠狠地撞击着张红琢的心:“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忠烈,都是我的老乡啊!绝不能让烈士为祖国献身后再让家人流泪空悲切!”
   英雄们长眠在异地几十年,却始终没有亲人去看望,怎样才能连接起这份被时空分离的亲情?张红琢油然萌生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念头。很快,张红琢联系上了“英烈寻亲发起人”山西老人王艾甫,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烈士找家的漫漫“寻亲路”。
   张红琢把从网上下载的所有烈士资料按县区打印成册,开着自己的帕萨特跑到唐山市路北区民政局开了张大红介绍信:兹有我区居民张红琢,到贵处查询你县在太原牺牲的烈士亲属,请接洽为盼。张红琢确定的第一位寻亲对象,是籍貫一栏记有“河北丰润县西关”名叫周有富的烈士。2007年9月的一天,张红琢赶到丰润区(2002年原丰润县撤县并区),在区民政局协力下查阅存档烈士资料,顺利查到了周有富烈士的基本信息:周有富的籍贯是城关公社王庄子大队,安葬地为石家庄。闻此张红琢非常兴奋,马不停蹄驱车来到如今已改为丰润区浭阳街道办事处王庄子村的烈士出生地,一路向乡亲们打探,竟然意外寻到了烈士的亲弟弟周义老人。得知哥哥如今安葬在太原郑村烈士陵园,周义握住张红琢的手,“扑通”一声跪在水泥地上号啕大哭:“我的亲哥哥啊,我们找你找得好苦啊,60多年了,全家一直以为你牺牲在石家庄,10多次去当地烈士陵园寻找无果,让我这个黄土埋半截的老头子一辈子都无法安心。没料到你的墓地在太原!老张,我们全家感谢你啊,大恩人!”周义老人发自肺腑的感慨,给了张红琢极大的信心与鼓励。首次寻亲成功,更让张红琢脚底生风,这份最动情的企盼化作一股强大力量,敦促他一路向前再向前!
   在张红琢的最初设想里,既然名册上有名字有籍贯,只要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就搞定了。而且自己经营一家照相馆,每年都有七八万元收入,有车有闲,唐山就这么大点地方,找几个人应该很轻松。可是由于烈士籍贯遍布在乐亭、玉田、丰润等7个县区,大多无详细地址。加之时过境迁,区划和地名频繁变更,张红琢只能开着车在各县区之间来回奔波,到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反复核实烈士名录和籍贯,寻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健在老战士挖掘信息佐证。有时为了找到一位烈士的亲属,一个地方他要往返10余次。实在没辙,就在烈士出生地各大论坛上发出寻亲帖子,打报纸、电视台报料热线,借助媒体力量发布寻亲信息,如大海捞针般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线索。
   比起查访的艰辛,更让张红琢委屈尴尬的是一些人的冷漠无视。有一次,他刚刚找到一位烈士亲属,成就感交织激情豪迈之下,就想顺路去另一个县查找烈士资料。赶到当地民政局时已是中午了,在小吃店吃了碗面条,张红琢在车里耐心等着。下午进了办公室,张红琢表明自己的来意,希望调阅一下当地的烈士英名录信息,没想到竟被那位负责人一口粗暴回绝。张红琢赶紧掏出介绍信,赔着笑脸说:“大姐,这是咱区里开的介绍信,我是志愿无偿寻找烈士亲属的。”“志愿寻亲无利可图,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人?!”孰料,对方根本不买账,直接把他轰了出去。人格尊严受到嘲讽奚落,张红琢憋屈极了,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可一转念,小小挫折比起烈士们的生命与迟到的团圆简直不值一提,认准的路一定坚持走下去!
   有时为获取第一手信息还要斗智斗勇。有一次,张红琢只身来到一个烈士陵园,任凭他磨破嘴皮,陵园管理员都以“领导不让进”为由拒绝他入园拍照。回到旅馆,张红琢决定采用偷袭战术。第二天他凌晨3点出发,4点抵达陵园。陵园外墙有3米高,张红琢蹭破了手腕鲜血淋漓,顾不及包扎翻墙进园,借着闪光灯一口气拍完100多位烈士墓碑文,如获至宝般凯旋而归。
  迟到团圆山河动容
   寻亲需要大量的信息验证,涉及历史、军事、地理等行业专业知识,只有小学文化的张红琢只得从书店、网上搜罗恶补。他从当地新华书店买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河北革命风云录》《冀东革命人物》等军事题材书籍研读,还花高价从书市网罗到唐山乃至外省20多个地区的史志、县志、地名志攻读。并在乡政府当公务员的女儿的帮助下,学习电脑操作技术,现在他的电脑收藏夹里全是与寻亲有关的网页链接。每走访一个烈士陵园,张红琢都要先拍下所有墓碑照片,每个烈士陵园的所有墓碑照片和墓志铭记载信息都分别在电脑里建文件夹。然后再根据碑文所记载的部队番号或籍贯,到籍贯地寻找烈士英名录后进行核对。无数个深夜,张红琢都在电脑前进行碑文资料与烈士英名录校对,这个枯燥繁杂的苦活容不得半点误差。由于用眼过度,张红琢落下了遇风流泪的眼疾和严重的颈椎病。而对于没有具体部队番号,或没有登记详细籍贯,或因笔误登记与现今不符,或姓名和地名音同字异的,张红琢还要反复地对比研判才能确定烈士家乡。等一切都校对正确后,张红琢才在烈士籍贯地各大论坛发布信息。苦心人天不负,在两年多时间里,张红琢寻找到28位牺牲在太原的唐山籍烈士所有亲人。    小胜不收兵。張红琢开始把为烈士寻亲的视野扩大到全国范围,好几次驱车几千公里前往太原、兰州等地寻找唐山籍烈士墓地。看着丈夫一天到晚为了别人的事忙得不亦乐乎,妻子索性向他摊牌:“这些烧钱的活应该是政府的事,你瞎掺和啥?女儿都给你添两个外孙了,家里忙得团团转,你还要这个家就该给我和女儿点温暖。”55岁的许国泰是张红琢的铁哥们儿,此时连许国泰都怀疑已经“走火入魔”的哥们儿动机:张红琢每年有3个月时间在外奔波,而他只是路北区钓鱼台办事处张各庄社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物业管理员,每月工资只有2000多块钱。为了贴补寻亲事业,张红琢利用和朋友早年合伙开的一家照相馆,没日没夜拼命挣钱,却悉数撒在与自己没一毛钱关系的烈士寻亲路上,他究竟图啥?2013年的那个清明节,许国泰好奇地跟张红琢一起去“寻亲”,那次他还特地邀上张红琢妻子李令军同行探秘。2013年清明节,雪花飞舞。一路驱车跋涉来到冷寂肃穆的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里,68岁的西安老人周汉文颤巍巍地拿出家乡特产白柿饼,奉上故乡一掬黄土,洒下一杯烈酒,再用录音机播放起家乡声震长空的秦腔。老人和儿子尹青江长跪不起放声恸哭,那哭声撕心裂肺,穿越时空,止不住的泪水和呢喃令苍天悲戚动容。而眼前烈士墓里安葬的,正是他从未谋面的烈士父亲周德友。与亲生父亲的相会,战争的残酷让老人等了68年。“虽然父亲从没见过爷爷长啥样,但万分庆幸的是,他还能在有生之年实现夙愿亲自祭拜爷爷。这么多年我们付出太大了,为了寻找爷爷安葬地,父亲执拗地将我们兄妹四人全送往爷爷昔日服役的部队所在地吉林长春市读大学,希望能寻找到爷爷的蛛丝马迹。正是张红琢叔叔发布在网上关于爷爷的信息,让我们一家三代人实现了墓碑前的相聚。所以张老师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人,我们家代代都会铭记恩人的大名!”尹青江哽咽着。全家人嘶哑的哭声和坚定的感恩,彻底感染征服了老张妻子与许国泰。原来激励张红琢一直走下去的,就是烈士亲人任性放纵积蓄已久的哭声,就是实现烈士亲人情有所寄的感动!这或许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与层次,也让张红琢寻亲的脚步更加坚定。
  熏陶亲朋风雨同舟
   在满满正能量的感染下,许国泰毅然加入了张红琢的寻亲阵营,妻子李令军也不再反对,而且成了贤内助。现在他们每年都要陪张红琢出去几次,每次历时两周左右。路上两个中年汉子轮流开车,每次最少跑3000公里,跑个5000公里也是常事。长途跋涉对五六十岁的人而言就是严峻考验,尤其是遇上极端恶劣天气或路况不佳,更是要冒生命危险。尽管张红琢很注意行车安全,但也很难不出现失误。有一次他们下行匝道驶上一个高速收费站出口,不料车内导航指引错误,他们发现路况不对后,打好转向灯正要掉头时,后面突然有一辆重卡擦着车窗呼啸而过。当时车里3个人都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2014年3月20日,张红琢日夜风雨兼程,赶到鸭绿江边的宽甸县革命烈士陵园。刚刚下过大雪的辽东地区最低气温零下20摄氏度。为迅速拍完烈士墓碑资料返程,他不顾陵园大门紧锁,越过栏杆跳进陵园,一口气拍完几百个墓碑。拍完后,出了汗的帽子都无法从头上取下来,手指头也被冻得无法弯曲。这个陵园里的万余烈士是在朝鲜战场身负重伤后,转到国内后方野战医院救治无效牺牲就地安葬的,因此不少亲属始终以为亲人忠骨埋在朝鲜。张红琢决定不能让地下的烈士再等了,想让祭拜相聚的亲人来得更快点。这次,铁哥们儿许国泰派上大用场:得知老张核对墓碑照片时需要东北的革命英名录,行前他就叮嘱家住沈阳的女儿女婿去当地图书馆检索复印了两麻袋资料,还跑遍周边各县复印了县志,以便核对获取资料。
   每次走访烈士陵园,张红琢都是自掏腰包,谢绝各方招待,连一口热水都是自备的。这一点,让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副所长孙虹非常感慨。不久前张红琢千里迢迢来到陵园时,正赶上食堂开饭。孙虹与张红琢边聊边走进食堂,张红琢闻到饭菜香,立即挣脱孙虹的双手,夺门而逃。每年都会有很多家属来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查找烈士,如果没找到自家烈士,孙虹都会把张红琢推荐给对方。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问具体怎么收费啊?他为什么管这事儿啊?每到这时候,孙虹都会大声地说:“请放一万个心,老张是自发公益行为,人品没得说,这人我敢拿自己人格担保!”曾经有家属奔波50多年没能找到烈士葬在哪里,经张红琢寻找1个月就圆了梦。河北的一个家属拿来1万块钱,跪在老张办公室坚持让他收下,感谢他帮助找到了烈士的下落,却被他婉拒了:“我要收了,哪对得起烈士啊,再说一收钱我的所有付出就变色失去意义了。”
   从2007年至今,59岁的张红琢自费寻访了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烈士陵园,拍摄烈士墓碑6万多个,在全国各地志愿者、媒体和相关部门的协作下,共为130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如今,张红琢的手机、邮箱成了热线,每天都有烈士亲属请他帮助寻亲。现在,张红琢整理校对的烈士名录里,仍有800多位烈士等待回家。张红琢10多年自费为烈士寻亲,有记者问起这些年的投入时,他说:“与千万烈士气壮山河的壮举相比,我这点小小付出不值一提。耗费的就是开车油钱和过路过桥费,吃的是路边摊果腹就行,住的是小旅店,几十块一晚,用不了几个钱,也没时间算过。可能别人无法体会,我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全国来电,有答谢的有求助的,尤其是听到风烛残年的老人求助声音时,我就会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老人们日子不多了,如果没能帮他们找到亲人安葬地,将是我终生遗憾。我现在最迫切的希望是,能够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这样一旦需要烈士资料的时候他们能就近查阅,我也不用跑那么远去查资料,只要在电脑前校对下就妥了。如此,寻亲效率将会大幅提高。”
   脚下的路依旧在延伸。2020年10月1日,他动身去云南昆明等地踏访几座烈士陵园,预计行程2周。老张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他说人各有各的活法,有人喜欢游山玩水打牌创业挣钱数到手抽筋,而他最喜欢夜灯下翻翻烈士寻亲统计名单,这就是他一个小人物追求的幸福。只要身体允许能跑动,他会一直为烈士们找下去……
其他文献
小时候,就被做班主任的物理老师那不用看书本就能挥洒自如的讲课方式深深地吸引;高中后,语文老师之乎者也,随口流淌出来的古色古香的中华古典名篇,又让我陶醉。一颗“成为人民教师”的种子,深深地扎下了根,让我郑重地在高考志愿上写下了一生无悔的选择“师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日夜兼程,哪怕路上布满荆棘。”毕业两年后,才有一个全县招聘教师的机会,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如愿踏上了梦
聆听月光走过的声音  避暑山庄,主要是供清代帝皇避暑用的。但是,在封建时代,帝王驻跸之处,又往往成为临时的政治活动中心。因此,这里不仅有值得观赏、流连的宫殿建筑、湖山美景,而且还留下了不少可供后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三百年世事沧桑,由康熙始建的一部分建筑,经过北洋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几番践踏,已经所余无几。解放初所残存的只是后来由乾隆扩建的那一部分宫殿楼馆。经过多年的整理修葺,逐渐恢复旧观。  过去
原片《太湖晨曦》由于天气原因,画面色调较灰,层次较少,饱和度也比较低,只能算是一张素材。后经二次创作,晨曦之意境得到了较好的表现,效果大为改观。   素材1 素材2      素材3  制作过程用了三张素材,制作软件photoshop。       (图1)  首先打开素材1.素材2、点击工具栏,选择椭圆型工具在素材2上选择太阳。(此时的注意事
苦等后的美丽果实  试用尼康D200数码单反相机  向玮 袁军辉       苦等三载并不是我们的错,但当尼康D200怒吼出世时,我们不去关注,那就是我们的错了。关注D200,关注又一个新生的希望……。    外观  虽然过去几年中,网上出现的“D200”图片数不胜数,但当我们拿到货真价实的D200样机时,才发现网络人士的想象虽丰富,却比不了尼康设计师的创意更加独到!  和其长辈D100比,
颐园街一号主体建筑是一座始建于1919年的沙俄私人住宅,主人格瓦里斯基是波兰籍的犹太木材商人。据说这套建筑是由意大利建筑师规划设计的,在主体建筑上采用了古典主义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要素,外观造型精致优美,内部设施高雅精细。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布置,墙体大半使用石材饰面。设有标志性的主建筑,层次分明,上设阁楼,下设半地下室,以科林斯巨型壁柱装饰间垛,增强墙体垂直划分,给人一种华贵的气势。阁楼上的老虎窗突出
牛年春晚亮点纷呈,24只四足机器人牛气冲天,着红装、载祥云,化身“拓荒牛”犇犇,与刘德华、王一博、关晓彤共起舞、同拜年,精彩演绎《牛起来》,过足了“明星瘾”,抢足了风头。舞台下的犇犇,脱下华丽外衣,勤勤恳恳地送盒饭,内外兼修的“打工牛”,迅速成为超级网红,圈粉无数。  这群小牛犇犇来自杭州的一家名为“宇树”的科技公司,“90后”理工男王兴兴作为公司创始人兼CEO,专注四足机器人研究8年,早已是该领
2020年1月20日,奔赴武汉战场的钟南山院士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以人传人的时候,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例确诊病例罗某刚从武汉回到家里,还没有出现什么症状,岳池表面上风平浪静,没有透视力的我们不可能看到水底下的暗潮涌动,还觉得风物美好,聚会可期,病毒好像离自己还远,一时半会儿飞不过来。直到1月23日武汉封城,前线疫情像雪花一样纷飞,才知道这种病毒是忍者,可以潜伏很久,还很狡猾,在潜伏期也可以完成自己卑
早上8点,海伦市光华街道兴盛社区保健小区的大门紧锁着。大门里面有几个老人结伴绕着小区的花坛走来走去。并时不时地走到紧锁的大门前,透过大门张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康鑫磊戴着“海伦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袖标,拿着装满酒精的喷壶去给这群在小区内闲逛的老人消毒。  “孩子,你把大门打开,我就出去溜达一会儿,能有啥事?”一个忘记戴口罩的老人对着他请求道。“爷爷,你怎么没戴口罩呢,咱要是溜达就别出去了。再坚持坚持啊
当这组照片摆在面前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著名摄影师李少白的《看不见的故宫》。和作者聊过后,突然有感:不论是看不见的故宫还是看不见的鸡鸣驿,都是因为作者的心中有万千图像。    天上掉下个潘福莱  人们常说天上掉馅饼,而2006年2月9日,一台价值两万八千元的潘福莱617相机从天而降,带给我一个巨大的惊喜。  那天,我和同事应邀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06中国摄影新春联谊会”,会后可
图片提供:WPP/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    每年一届的“荷赛”毫无悬念地进行着,但49届“荷赛”却让中国的新闻摄影界高兴了一番:来自中国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的年轻市场分析师黄文亲赴荷兰担任评委;两位来自广东的年轻摄影师余海波、周馨分获艺术与娱乐类组照、单幅二等奖……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荷赛”新风。尤其是担任评委的黄文,为国内摄影师带来了第49届“荷赛”评选过程的详细“内幕”,使我们身临其境地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