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冲击下,我们熟悉的世界变了面貌,但没有与过去一刀两断。中国驻美大使仍表示将执行贸易协议的内容,越南也恢复了对外出口大米;英国首相发表了闯过鬼门关后的首次演讲,欧盟为驰援不及时向意大利道歉,美國也向意大利伸出了援手;也门响应联合国的呼吁停火两周,美国以外主要产油国则达成了减产协议以稳定油价……
这是一个持续时间不确定的“混沌世界”,有别于“常态世界”和“停摆的世界”。暂时闯过了“病毒门”的中国,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部分在恢复常态、但也有很多事情“回不去了”、且各种变化交迭发生的混沌世界。
这或是通往未来世界的入口,前提是后续的反思和问责足够充分。在仍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面前,各当事国不轻言胜利,顶着群起的非议不懈赈灾抗疫,是最好的救赎方式。
疫情暴露西方“印度化”?
几个月来,新冠病毒“坐着飞机、汽车和邮轮”在全球播散,从第一波的日本、新加坡、韩国到第二波的伊朗和意大利,从第三波的欧美大暴发到现在的全球大流行……不知道印度、非洲和南美,会不会成为下一阶段大暴发的中心。
病毒不问国籍、信仰和文化程度,但与全球化联系最紧密的西方国家,现阶段的确诊人数占了全球约八成。截至4月中旬,“感染率最严重”的10个国家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欧美国家的高龄人群比例高,而养老院在这次疫灾中受摧残严重,有的养老院老人死亡率达40%。
新冠病毒无孔不入,就连美军接收非新冠肺炎病人的医疗船上,都有多名船员确诊;而“罗斯福”号等4艘美航母也纷纷中招,光是“罗斯福”号舰员中,就有包括被免职的舰长克罗泽在内的近600人确诊,堪称军心动摇。
由于新冠疾病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己的身体“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资源差别,此刻已不再分明。“衰老的西方”在这一刻,被讥嘲为正在“印度化”,即体现了“无能的民主治理”。但这并非全部的真相。
自3月26日G20视频峰会后,全球新增确诊数相当于“每天增加一到两个武汉”。如今全球疫情榜上,累计确诊数的前六名都是西方国家了。西方复活节前夕,美国迈过了累计确诊数50万大关和日新增死亡数2000大关,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承平日久的西方社会,何以至此?
当初,基于社会发达和医疗资源丰富带来的盲目自信,西方人在疫情潜滋暗长的时候,仍然热衷于大规模聚集—包括美国的竞选造势活动、超大型国际会议、新奥尔良狂欢节等,都营造了一种“世外桃源”的假象;后来,出于对所谓低死亡率和年轻人容易康复的迷思,西方的年轻人仍不禁足,成为“行走的传播源”;再后来,局部地区的医院被挤爆,政府号召轻症患者居家隔离,约等于放纵疫情深化。
特朗普的故乡纽约,成了全球疫情的震中。到4月中旬,全球累计确诊200多万人,而纽约州的确诊数字就突破了20万,超过了美国以外的任一国家。特朗普的好友、纽约房地产大亨斯坦利·切拉,因新冠肺炎死于78岁,活生生打脸了特朗普最初的乐观言论。基因组显示,新冠病毒2月中旬就开始在纽约地区传播,大多数病例来自英、法、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而不是被重点防范的中、韩等亚洲国家。
直到前不久,西方国家才开始以防范无症状感染者对外播毒为由,要求民众在公众场合佩戴口罩。而在目前疫情防控较好的亚洲国家,以及许多非洲国家,戴口罩都是民众刚需。西方华人整体的低感染率,再次说明了个人防范意识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而这与不同文化的影响有关。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资源差别,此刻已不再分明。“衰老的西方”在这一刻,被讥嘲为正在“印度化”,即体现了“无能的民主治理”。但这并非全部的真相。
体制的因素也要负上一部分责任。像美国这样的联邦制国家,卫生大权归州所有,当联邦政府的赈灾缓不济急,就别指望州政府会同意采取封城措施、限制本州人民到州外求医或避祸。当欧盟最初对意大利的吁求置若罔闻,就不能苛责意大利的封国措施多么像亡羊补牢。
也有很多例子显示,体制的问题不是决定性因素。像新加坡、韩国这些民主国家,都曾是抗疫的绩优生;联邦制的加拿大,人均感染率不到美国四成。这部分得益于它们都有过疫灾教训,无论是对抗非典还是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惨痛经历,都有助于其快速组织起来。
不过,抗疫经验更丰富的世界卫生组织,这回却遭到美国痛批。白宫认为它“以中国为中心”、屡次错判疫情形势,因而暂停缴纳4亿美元会费,甚至威胁创建一个替代性机构(已有英国下院外交委员会抛出“G20公共卫生组织”构想)。
针对美国的“甩锅”行为,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回击道:“如果你想有更多的裹尸袋,好,那你就这么干吧。”可世卫组织流年不利,其总部所在的瑞士,人均确诊数、死亡率都超过美国。谭德塞还呼吁:“我们必须在国家和全球层面将‘疫情政治化’这种做法‘隔离’起来。”这倒不失为中肯的建议。
次生灾害不亚于病毒?
最近,美日支持生产线撤出中国的动向,成为国内舆论热点。这其中存在一些误读。比如,实际上日本政府并没有出钱给生产线迁移“兜底”,只是在总额高达1万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里,提供了约22亿美元的定向贷款,占比不过0.2%左右。
日方的初衷,是应对中国工厂2月关闭导致日本制造商(如丰田)缺乏零部件的情况;后来中国复工,日方政策目标就变成,将部分对华依存度高、附加值高的生产线转回日本,口罩等防护物资的生产分散到东南亚,而针对中国市场的生产线不动。日本在华企业约3.5万家,是走是留还得看综合的投资环境,不是一点点官方贷款就能拉走的。 至于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百分百报销厂家迁移费用”的声音,也就是一种政策建议,真正落实还得经过立法程序。只要中国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外交不走极端,特朗普在本届任期内难以实现美企大迁移,顶多打打对华为断供、撤销给中国电信的业务授权这些牌。
日本的动作是出于经济考虑,美国的威胁尚未落到政策上,但从中长期来看,还是需要针对性化解其力道。因为外资关联到中国数千万就业岗位,美国总统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权下令企业回国,而且特朗普不止一次拿《紧急经济权力法案》说事,只是企业未必听从,法院也可以干预。
另一个近期的热点,是粮食(大米、小麦、大豆、玉米等)市场的波动。经济“停摆”让石油产品价格暴跌,但国际米价却是扶摇直上。
粮价受当季及下季产量、供应商库存、物流、市场囤积等因素影响。由于泰国严重干旱,加上亚洲和非洲进口商需求强劲,去年年底大米价格已开始攀升。当前,非洲遭遇新一轮蝗灾,蝗虫数量可能是今年第一轮蝗灾的20倍;若这轮蝗灾再蔓延到中东和南亚,今年全球的粮食产量可能锐减三成。
供应商也受到疫情影响。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印度,因劳动力短缺和物流不畅,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而为了平抑本国米价,孟加拉国暂停出口普通大米。俄罗斯和一些中亚国家,则暂停对华出口大豆。“欧洲粮仓”乌克兰倒是不打算限制粮食出口,但其今年产量可能下降10%。
为保障本国口粮,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3月25日开始禁止大米出口,但4月7日解禁,大概因为越南迄无确诊者死亡,米价上涨也带来暴利。第二大大米出口国泰国,照常供应国际市场,但由于柬埔寨劳工返乡,人手告缺,今后产量存疑。柬埔寨已封国,并禁止大米和鱼类出口。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也会因疫情影响粮食播种,并且可能把农产品出口作为今后的牌,而不是逼着别国购买。联合国内负责多边粮食援助的“世界粮食计划署”,与更多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多有龃龉,这给国际粮食协调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不像股市暴跌、停工停产有着瞬时的直接影响,无论是生产线迁移还是粮价波动的后果,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出来。这种晦暗不明的状况,是“混沌世界”的表征之一。
相比之下,病毒这个“原生灾害”的威力迅猛,短短两个月即夺命十多万条。即便西方疫情正在步入拐点,也还有土耳其、印度、巴西这类国家等着“接力”。就算是打赢了第一阶段抗疫战的中国,面对压向国境南北东三线的境外输入疫情,也容不得半点疏忽。
不像股市暴跌、停工停产有着瞬时的直接影响,无论是生产线迁移还是粮价波动的后果,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出来。这种晦暗不明的状况,是“混沌世界”的表征之一。
政府疏于管理的聚居地带,是抗疫的最大隐患。土耳其境内有360余万叙利亚难民,幸亏他们远离重灾区伊斯坦布尔,但土耳其全国确诊数已超6万,引爆卫生状况糟糕的难民营,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而印度孟买的达拉维贫民窟,2平方公里住着约100万人,人口密度30倍于纽约,且早已有确诊者死亡。印度为防疫全国封锁三周,除了导致非正规部门数亿从业者失去收入外,还引发规模浩大的打工者返乡潮,暗藏的传染风险令人提心吊胆。
越研究病毒越迷糊了?
对中国而言,外贸因国外需求和物流等因素萎缩,可能只是一时的,但疫情成全“逆全球化”,是中期的趋势;某些国家更在鼓噪“去中国化”,虽然应者寥寥,但也提醒中国在低位增加原油储备的同時,也要更多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近来,中国已供应国外呼吸机1.8万台,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防疫经验,向韩国出口了两座“火神山医院”,中欧班列一季度增加了15%的班次。中国医疗队还奔赴菲律宾、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塞尔维亚、意大利、英国、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16个国家。
但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期待还很高,比如加纳财长就公开提出,希望中国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巴基斯坦总理也提出类似的减债呼吁。还有一些国家的人士不怀好意地要求中国赔偿。面对汹涌的国际关系风暴,中国在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之外,还得做更坏打算,比如避免非洲当地出现排华运动。
在“看不见的对手”面前,吃一堑长一智,少出笨招,就有希望。美国在这方面并非一个好榜样。其抗疫错失先机,地方各自为战,媒体苛责联邦政府,总统则任性而为。《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特朗普浪费掉的简报会”的评论文章,“美国之音”为中国说了几句公道话,都被特朗普狠怼。
于是乎,大众对于美国的期待,集中在医疗科技方面。所谓“斯坦福首创:验血15秒测出是否有新冠抗体”,最适合无症状感染者的大规模快速筛查,对于局部复工意义重大。美中不足的是,抗体检测并不能独立用作是否感染的诊断,尤其是对于刚被感染尚未产生抗体的患者而言。
在美国开展抗体测试之前,中国、新加坡已利用相关检测追溯疫情。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也在跟进,试图用于制定后续“退出”战略。但美国著名病毒专家罗伯特·加洛博士称,因为某些引发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的干扰,目前大多数的抗体检测、甚至所有检测都存在假阳性现象。而核酸测试的假阴性比例也畸高。

“检测神话”并不完全可靠,疫苗呢?日前,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宣布了一款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据称只要把疫苗贴在皮肤上,就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但该疫苗一期人体临床试验还要几个月后才开始,而研究者也不知道临床开发过程需要多久。事实上,美国已进入一期人体临床试验的两种疫苗(mRNA-1273和INO-4800),即便一切顺利,也要到明年年底才能大规模上市。还有专家警告说,抗体并非没有副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如感染登革热病毒),抗体可能会恶化病情。
药物方面也不容乐观。4月公布的瑞德西韦首批临床试验结果,不尽如人意。特朗普多次推荐法国团队遴选的抗疟药羟基氯喹,副总统彭斯宣布将在3000人身上做试验,但该药副作用大(如导致心脏骤停),经常为总统站台的传染病专家福奇博士并不看好,法国方面也警示了高风险。
美国著名病毒专家罗伯特·加洛博士称,因为某些引发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的干扰,目前大多数的抗体检测、甚至所有检测都存在假阳性现象。而核酸测试的假阴性比例也畸高。
对于病毒源头的研究也进展不大。就与新冠病毒的整体相似度来说,马来穿山甲所携冠状病毒,不如云南蝙蝠所携RaTG13病毒。而后者也与新冠病毒隔着20多年的进化距离,且两者间的时间进化信号呈负相关,显示RaTG13不太可能是新冠源头。
至于阴谋论常提到的德特里克堡生物基地,其所在的马里兰州确诊数排在全美第14名,完全不是疫情起源地应有的样子。而意大利权威肾科专家雷穆齐,也否认曾说过“在中国疫情暴发之前,病毒或已在意大利传播”,认为是媒体断章取义。最近剑桥大学彼得·福斯特团队的一项所谓“新冠病毒分3个类群,其中原始类群主要不在中国传播”的研究,也被同行批驳得体无完肤。
所以,随着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反而看不清病毒的来路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甚至不排除新冠病毒多年前就已潜伏在人群中,直到变异后毒性增强才大暴发。这种学术上的“推倒重来”,也是“混沌世界”的隐喻之一吧。
“全球共(疫)情”,未来中国人到任一国去,能够聊的公共话题,将多出疫情对所在国影响这一项。虽然“巴黎空气40年最佳”带着一丝苦涩的味道,但期望眼下“混沌”的世界能变得风清气朗、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