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究竟作何解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ia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里有“生彘肩”句,对于句中“生”字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余行达释“生”为“全”字之误;梁溪苓则认为是半生不熟;蔡伯仁解“生”与“胜”同,可解为“又肥又香”;《实用古汉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860页:“生的,与‘熟’相对。《史记·项羽本纪》:‘则与一生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只生的猪腿)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将“生彘肩”释为“故意用生彘肩试樊哙”,视“生”为生熟之“生”。另一版本则明确地释“生”为“未煮的”,亦即生熟之“生”。这里,注者避开“生”不加解释,依葫芦画瓢式地照搬是不可取的。因为从其文意来看,“生”无疑只能理解为“不煮的”或“未煮熟的”。教参的译文也是如此。这样,我们顿生疑问:第一,“茹毛饮血”的历史已成为陈迹,宴会哪会吃生猪腿?第二,既然大家不吃生的(不煮的或未煮熟的),项羽又称誉樊哙,左右哪敢拿生的猪腿给樊哙吃?这种解释显然不合乎情理。
  笔者认为,这里的“生”字是“煮熟(加调料和味)未食而拨出少许备用”的意思。
  宋代史绳祖《学禅佔哔》卷二记成都华严阁下饭僧事,追溯“生”的源头指出“未食称出生,盖《乡党》所谓‘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的原文是:“必祭,必齐如也。”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对“必祭”的注释是:“这是食前将席上各种食品拿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祭最初发明饮食的人。《左传》叫汜祭。”这跟佛家借以施舍众生的用意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把做好的食物拿出少许以待用。所谓“食前拿出少许”,换句话就是“煮熟(加调料和味)而未享用”。现在无锡方言仍然称“未食而先另留者为‘生剩饭’、‘生剩菜’,以别于食后残余之‘剩饭’、‘剩菜’”。(钱钟书《管锥篇》二册《太平广记》卷论第二十一条)这更是一条有力的证据。
  这种解释符合当时的情景:一是项羽从项伯计“善遇”刘邦,猪前腿自然在宴前加调料和味煮熟备用。项羽毫无政治头脑,一味讲义气,“为人不忍”,自然也不会拿生猪腿宴大宾的。二是樊哙闯帐,正值情势危急的宴始之时,樊哙确属“大勇之士”,欲与项王决一生死以卫沛公,不会甘心受辱而食生猪腿。三是樊哙突然光临鸿门宴会,项羽明其身份之后,几次称誉樊哙为“壮士”并赐予未动食的熟猪腿(而不是残羹冷炙),这是合乎情理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煮熟(加调料和味)未食而拨出少许备用”来解释“生彘肩”中的“生”字较为妥切。
  (作者单位: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是博大精深华夏文明的书面实录。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广泛应用,文言文从台前走到幕后,其交流功能、记录功能和生活化功能相当微弱。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到底该重视什么?是重视字词积累,还是重视文章理解?  从教学价值论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语),是培养有中华民族灵魂有未来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就文言文教学而言,其价
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遵循着固定化的模式,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开篇是否新颖,立意是否深刻,选材是否切题,语言是否流畅,结构是否完整。学生也在这种批改方式的指导下,以格式化的标准要求自己的作文,结果出现了一篇篇毫无个性生命的“八股文”。原因何在?不恰当的评改方式扭曲了学生的真实写作。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一种理解、尊重、欣赏、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文,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进入学生作文,也许能
2008年10月27日《环球时报》第5版发表了,《德国人最爱10大快餐,中餐出局》一文。文中写道:“该报援引中餐饮食专家的话说,这主要是因为中餐业发展过快,中餐从业者良莠不齐,很多为越南人经营,影响了中餐的声誉。”笔者起初以为越南人是中餐从业者中的品质不好的人,从而影响了中餐声誉。看完全文才知道,原来是从业者的中餐水平不一致,而越南人是中餐行业中水平较低的从业者,从而影响了中餐声誉。那么“良莠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