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文化在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犹如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滋养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为后人提供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而儒家“和”文化对今天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随着如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入大学学习是大学生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承受着学习、情绪、健康等多方面的压力,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当从儒学“和”文化中汲取灵感,获得启发,且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并与大学生建立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妥善处理好与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什么是儒家的“和”文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辅导员如何处理好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和”文化在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其他文献
突发疫情对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民的生活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如何在疫情防控中快速应对突发问题、做好社会维稳工作也成为重点任务.以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和目前新冠肺炎两次疫情为主要对象,通过分析两次疫情防控期间存在的共同问题,提出相应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绘画观看方式变革基于视觉运动构成的视点移动、视角转换、视域拓展、视图完形等变化,形成画框重构、视框重置以及“画框—视框”互动同构的运动性关系,呈现“分解—重组”“截图—链接”“定格—完形”“叠加—复合”“解构—重构”特征,意味着不同角度、维度、视角、视点构成的多维一体现代观看方式变革;也意味着视觉运动中的距离空间变化与转换,形成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的空间运动张力,远观、中观、近观,以及宏观、微观的多维视角观看效果,更意味着视觉运动所产生的时空交错、时空转化、时空变化的蒙太奇效果,由此呈现现代观看方式的丰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给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服务制度、服务模式带来新的冲击,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如何运作,如何创新服务模式,是当前图书馆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本文以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模式面临的新特点展开研究.
在当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值得探讨.“后疫情”时代,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对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深入探究,构建了“线上+线下、过程+结果、知识+德育”的多元化、思政化的考评机制,以期让课程思政“教书”与“育人”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新冠肺炎疫情使高校学生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高质高效完成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任务,河北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课程顺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在线上教学期间从加强课前设计、积极引导课上互动、重视课后反馈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证明,课前提高站位、精心筹备、加强教师互助可以有效保障教学秩序;课上植根疫情动态,配合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并吸取其他高校优质慕课资源精髓,可以提升教学时效性与趣味性,并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课后注重教学情况反馈,积极听取和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医学
世界各地STEM职位有着巨大的需求,但在STEM领域,女性工作者比例严重不足.本文在大量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各组织的最新统计数据,分别从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心理因素3个方面剖析了STEM领域性别差异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一是从源头干预,主要从学校、教师、家长多角度着手;二是保障STEM领域中女性的权益,包括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高男性的思想认识;三是建设公共交流平台.希望这些分析和对策对改善STEM领域性别失衡现象有所帮助,在未来能够有更多STEM领域女性人才脱颖而出.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艺术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从“学科组合”式培养到“学科融合”式培养的改革发展过程中,艺术管理专业面临着各学科难以融通、未能完全适应艺术新形态和技术新业态发展要求的问题,应该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进行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的综合改革,强化学科交融来顺应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多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已尝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环境卫生学课程是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文章拟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试图有效地挖掘国家各项环境政策、案例和历史事件等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中,进而初步建立课程思政融入环境卫生学“课中课”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最终为培养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公共卫生接班人奠定一定的基础.
闽南地区的客家人是福建客家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漳州.从闽台关系史的角度说,研究闽台客家离不开对漳州客家人的探讨.台湾地区《张氏族谱》是清代漳州客家人移往台湾地区的一个案例.这支张氏从清朝初年就开始移往台湾地区,经历了诸多艰难曲折.一份难得的族谱资料就是一幅珍稀的历史画卷.这份族谱从具体而微的视角呈现了清代闽南客家人渡往台湾地区的历史细节,以及他们与闽南人的某些不同文化特质.从史料学的角度说,进一步收集、整理、解读珍稀的客家族谱并做好对接工作,对于深化两岸客家研究,夯实学术研究的史料基础,仍具有重要而现实
福建上杭《河东薛氏联修崇本族谱》的首序《社会主义与修谱史略》,表达了一个深刻的“薛氏困惑”:“社会主义不久要临到,族谱会消灭啦”.这些人坚信自己所属的宗族不是国家—政府—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的“外人”;认为只要坚持真实性标准,族谱仍然可以成为“国史的细胞,是民族实录的基础……国家信史的来源”.但他们不懂,“国”“族”间根本的区别,是对民众迥异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方式,在现代国家制度内,族谱及其行为主体宗族即使不被立刻“消灭”,也一定会被边缘化.对于宗族文化的爱好者、坚守者来说,宗族与国家—政府的相处原则,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