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应有所坚持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现今文化传播中的走样现象,我想问:文化一定要这样才能传播下去吗?
  也许是吧。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认知,不同的信仰,在这个国家受追捧和推崇的文化到另一个国家中可能什么都不是。这很正常。对此我们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文化的交流與传播是必须的。
  的确,我们明白我们的文化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完善进步。并且,我们希望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它可以是更加优秀和完美的,这一点可以理解。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得毫无原则,采取一种不能称为方法的方法,把自己珍惜看重的文化精华送出去变得“非人非妖”。这又哪里是珍惜,哪里体现了看重呢?
  当唐僧变成了女性,当孙悟空像极了火影忍者,我们还能看得下去、还能接受得了吗?我只想说: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样被糟蹋了,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也就这样被破坏了,它们所要传达的精神和正能量也就这样没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改成这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但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没有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确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了。
  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文化传播这种事情,还是应有一定的坚持,不能为了传播而无原则妥协。至于这些“走样”的现象,也许有人说这可能是文化创新的开端,但我不这么认为。创新和变异是两个概念,不是变异就一定意味着创新,只有好的改变才是创新的发端。而且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革新,是在其内涵不变的情况下的突破,并不是胡乱改变就能称得上创新。所以,在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有所坚持,将作品最精华最本质的东西保留下来。
  这让我想起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文化传播也当跟做人行事一样,人无论怎样表现、怎样处事,都应该坚持初心,坚持心灵的那方净土;而文化传播也是,形式可以变,但它所要传达的深层含意价值不能变,这是我们所应坚持的,也是必须坚持的!
  考场点评
  这是一篇对“文化传播变异”持反对态度的议论文。文章开门见山,针对这种现象提出“文化一定要这样才能传播下去吗”的问题。第二自然段,作者明确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是必须的”观点,后面几个段落又从方法、目的和原则几个不同的方面对“文化传播变异”的危害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文章最后再次照应题目,总括全文内容,强化文章的观点。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分析议论深刻。
  (曹保顺)
其他文献
越是在喜庆的日子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越会觉得孤单,越怀念家的温暖。  “第十八次过年,十五次在苍城,三次在墨尔本。”她在日历上这样写道。  “已经是农历腊月二十九了,国内想必已经是一个红色的世界,商场里应该是人挤人吧,大家都在忙着采办各种年货。大部分人已经回到了家中与家人团圆,剩下的人也正满怀期待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每一个人的脸上估计都写满了过年的喜庆。”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而此时,墨尔本冷冷
唐朝时期,陕西三原的北部是皇室的狩猎场。一次,太宗李世民率众去狩猎,途经三原时,在一家制作油糕的小吃店预定了油糕。  小吃店的老板听说皇帝要来吃饭,既惊喜又自豪,还有点慌张。他忙得脚不沾地,精挑细选了制作油糕的原料:面粉、白糖、黄桂、红玫瑰、核桃仁,等等。  备好料后,他开始和面、拌馅。毕竟是当今皇帝要来,他丝毫不敢大意。他非常精致地拌好馅备用,然后小心翼翼地和面。他先将面粉倒入盆中,由于制作油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