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是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对于高职技术院校技能教师来讲,责任便重大而深远了。如果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就会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上受到一定的局限,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尽快适应科技生产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动手、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技能教学的基础
人所共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但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有不小难度,除了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外,教师本身的条件也有很大影响,要么是理论知识太差,要么是技术水平较低,在授课时,照本宣科,把本已抽象的理论知识讲得更加枯燥无味。笔者认为,技能实习每一个课题讲授前,教师都应充分备课,对所讲的内容及相关知识要充分了解,把其他机械专业课的知识也要贯穿于技能课教学过程之中,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刀具切削原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公差与配合等,这些都与课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生能否学好技能实习课程也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认真做好讲解这些知识的准备工作,在讲课时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实践和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二、培养学生的制图及编制工艺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后,要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技能练习,这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基本操作的有利时机。教师要让每个同学认真视图,自行编制加工工艺步骤,然后再进行集中讲解加工方法步骤,使每个同学都明确加工工艺方法后,再开始加工,既提高了学生的视图制图能力,又为培养编写工艺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参观工学结合单位,了解机械加工的过程
当学生的知识、技术学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在不断提升,他们渴望对机械加工有更多的了解,这时应带领学生到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工学结合的单位参观,让学生对机械加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他们了解零件的划线、生产到设备的安装、调试的过程。在参观的同时,老师要结合教材进行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的内容,要重点讲解。对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全面、认真回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将基本操作学完,进入装配、维修部分时,要培养学生对设备的安装、检验、调试、及设备维修能力。装配和维修是钳工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想学好装配和维修,必须具备充足的专业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及前人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分类,转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特别在机修练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听、二看、三观察”能力,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要能通过听机器的声音,看机床产品的外在表象,了解故障出现的详细过程;查看故障记录单及相关资料,然后分析、判断、逐步缩小故障检查范围,最后准确得出设备故障的具体部位及原因,确定修理方案,最后对失效零件进行修复或更换。使学生逐步形成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具备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
五、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培训重要任务之一,而技工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侧重于创新意识和技术改新能力方面,而钳工实习操作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素材。每一项技能训练任务都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优秀课题。在进行机床维修的部分内容时,例如故障排除的过程就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契机,在修理过程中,要结合对失效零件的分析,决定某些结构或零件是否需要改进,使学生认识到设备修理的任务不仅是恢复原有的性能和精度,关键要结合修理改进设备结构,改善设备性能。例如把C6140车床增加自动刀具、夹具和检测控制装置,使旧机床成为半自动化的单工序机床,增加数控系统,变普通设备为简易数控设备等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改进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案判定、生产组织等综合能力。
总之,作为技能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积极的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想、探索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技能教学的基础
人所共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但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有不小难度,除了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外,教师本身的条件也有很大影响,要么是理论知识太差,要么是技术水平较低,在授课时,照本宣科,把本已抽象的理论知识讲得更加枯燥无味。笔者认为,技能实习每一个课题讲授前,教师都应充分备课,对所讲的内容及相关知识要充分了解,把其他机械专业课的知识也要贯穿于技能课教学过程之中,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刀具切削原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公差与配合等,这些都与课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生能否学好技能实习课程也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认真做好讲解这些知识的准备工作,在讲课时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实践和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二、培养学生的制图及编制工艺能力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后,要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技能练习,这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基本操作的有利时机。教师要让每个同学认真视图,自行编制加工工艺步骤,然后再进行集中讲解加工方法步骤,使每个同学都明确加工工艺方法后,再开始加工,既提高了学生的视图制图能力,又为培养编写工艺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参观工学结合单位,了解机械加工的过程
当学生的知识、技术学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在不断提升,他们渴望对机械加工有更多的了解,这时应带领学生到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工学结合的单位参观,让学生对机械加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他们了解零件的划线、生产到设备的安装、调试的过程。在参观的同时,老师要结合教材进行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的内容,要重点讲解。对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全面、认真回答,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将基本操作学完,进入装配、维修部分时,要培养学生对设备的安装、检验、调试、及设备维修能力。装配和维修是钳工专业的重要课程,要想学好装配和维修,必须具备充足的专业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及前人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分类,转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特别在机修练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听、二看、三观察”能力,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要能通过听机器的声音,看机床产品的外在表象,了解故障出现的详细过程;查看故障记录单及相关资料,然后分析、判断、逐步缩小故障检查范围,最后准确得出设备故障的具体部位及原因,确定修理方案,最后对失效零件进行修复或更换。使学生逐步形成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具备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
五、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培训重要任务之一,而技工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侧重于创新意识和技术改新能力方面,而钳工实习操作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素材。每一项技能训练任务都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优秀课题。在进行机床维修的部分内容时,例如故障排除的过程就蕴含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契机,在修理过程中,要结合对失效零件的分析,决定某些结构或零件是否需要改进,使学生认识到设备修理的任务不仅是恢复原有的性能和精度,关键要结合修理改进设备结构,改善设备性能。例如把C6140车床增加自动刀具、夹具和检测控制装置,使旧机床成为半自动化的单工序机床,增加数控系统,变普通设备为简易数控设备等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改进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案判定、生产组织等综合能力。
总之,作为技能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积极的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想、探索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