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说,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让学生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辨别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人为本,认真挖掘教材,既不能脱离课文,空洞说教,更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三维教育目标。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语文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它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篇篇都蕴涵思想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和感情来感染、熏陶学生,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如,《郑成功》《詹天佑》《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这些课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各异,作者的情感倾向、所要表达主题也有所不同。教师如能宏观把握整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就一定能引导学生缘文悟道,因道解文,学会做人。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一句,前伸后延,以读代讲,在读中弄清课文是怎样简洁明白地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性质。特别是“送别”的画面清晰,叙述清楚,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表明我八路军的态度要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体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通过讲授,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让学生学英雄人物的品质,谈自己的想法,写自己的感受,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
二、在语言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那含义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可抓住“先抱起”“亲切地问”“马上让”“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以及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些美德,也正是当今的小学生所缺少和值得学习的。让学生反复朗读句段,聂将军高大的形象会在学生脑海中频频浮现,进而达到以情激情、因理悟理、以形(象)感心的目的。
三、在诵读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诵读一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能使学生很好地体验祖国语言的音韵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并使其心灵受到陶冶。如,《明天,我们毕业》一文,语言优美,如:“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在教学时指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反复朗读语句,会诱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表达了赞美、热爱之情,也道出了教师的圣洁、伟岸、宽宏!在这样似海的深情面前,他们用最温馨的方式、用最真挚的情感,把歌声、诗句留在教师美好的记忆里。那“炽热的心跳”是学生心底涌动着的对教师的感激、关怀、眷恋。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活动课是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在阅读教学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了精神营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契机,将德育从课前、课内再延伸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相得益彰之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辨别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人为本,认真挖掘教材,既不能脱离课文,空洞说教,更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的三维教育目标。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语文分析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它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篇篇都蕴涵思想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和感情来感染、熏陶学生,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如,《郑成功》《詹天佑》《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这些课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各异,作者的情感倾向、所要表达主题也有所不同。教师如能宏观把握整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就一定能引导学生缘文悟道,因道解文,学会做人。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一句,前伸后延,以读代讲,在读中弄清课文是怎样简洁明白地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性质。特别是“送别”的画面清晰,叙述清楚,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表明我八路军的态度要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体现了聂将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通过讲授,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感染和教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让学生学英雄人物的品质,谈自己的想法,写自己的感受,教育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
二、在语言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那含义深刻、牵动全篇的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可抓住“先抱起”“亲切地问”“马上让”“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以及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这些美德,也正是当今的小学生所缺少和值得学习的。让学生反复朗读句段,聂将军高大的形象会在学生脑海中频频浮现,进而达到以情激情、因理悟理、以形(象)感心的目的。
三、在诵读中渗透德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诵读一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佳作,能使学生很好地体验祖国语言的音韵美,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并使其心灵受到陶冶。如,《明天,我们毕业》一文,语言优美,如:“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在教学时指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反复朗读语句,会诱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表达了赞美、热爱之情,也道出了教师的圣洁、伟岸、宽宏!在这样似海的深情面前,他们用最温馨的方式、用最真挚的情感,把歌声、诗句留在教师美好的记忆里。那“炽热的心跳”是学生心底涌动着的对教师的感激、关怀、眷恋。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活动课是对学生道德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人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训练和培养。在阅读教学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了精神营养。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契机,将德育从课前、课内再延伸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相得益彰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