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教学置于无痕的状态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以实现教学无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呢? 文章从不教而教教学实践过程入手,切实探讨了美术课中贯穿“无痕”理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无痕;教育的月光;无痕境界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他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逝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我被老法师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折服。同时也想到: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月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来实现教学无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呢?
一、 行为示范——“迹”无痕
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事——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找了大量的范本,让学生照着范本进行造型训练,同时把自己的美术学习经验在学生的身上推广。利用自己的绘画技能,常常指出学生造型上的欠缺之处。刚开始学生可能兴趣盎然,非常投入,但久而久之学生说这个不会那个不会,或者画画时越来越胆怯,他们的绘画兴趣没了。这样的美术学习方式中,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在实践中,导致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完全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让他长大后仍然是艺术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可贵童心,尊重他们的体验,呵护绘画的兴趣,激发创造灵感,从而引发孩子创作的激情和欲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孩子是我长久以来深深思索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亦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一年级下册《摸一摸 画一画》的美术教学中,让我体会到新课程下艺术教学所带来的自由自在和无为而至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愉快地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上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摸。“海绵软软的!”他们轻轻揉着,一副感觉很舒服的样子!“石头呢?”“很硬,并且很沉。”当我拿出仙人掌的时候,全班同学顿时都张开了嘴巴,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很扎人。”接下来让学生摸手帕、砂纸、面包等许多感觉不一样的物体。这时,教师把生鸡蛋打开,让蛋清、蛋黄滑溜溜地掉进了透明的杯子里。学生没有想到这样的变化,都愣住了。“谁上来摸摸看?”老师提问。一位好奇的学生抢先举起了手,走上前来,小心地把手伸进了杯子里,嘴里喃喃地说:“很黏!”看着孩子可爱的表情,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真实了。从感受联想到线条,从线条联想到颜色,一步步地引申到美术作品中的触感,然后出示名家的抽象作品作为孩子们的欣赏对象。“我感觉这画像摸到了大树,感觉像大树一样粗糙!”“感觉像摸到了冰,很凉爽!”于是,我又出示了一张张能够引发内心感触的图片送给孩子们——妈妈的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脸,深情地望着孩子;老人手里拽着沙子,任它飞扬,感慨万千……从而上升到心灵的触觉,让人震撼。这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他们的画笔,用他们心中的颜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孩子用心来画画,教师也用心来“教”。教育需要无痕,这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原则,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坚持这项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
二、 语言熏陶——“巧”无痕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在文学中,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比如“美丽”“漂亮”,而美术语言就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有机组合才能成为艺术语言。比如一条圈,一条不规则的曲线或一条直线,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创造法则,那么就完全不一般了。像马蒂斯的《女人像》,我们可以看到,线条具有惊人的抽象能力,色彩、明暗等一些艺术语汇全被省略掉了。线和点主宰着一切,富有弹性的线条和形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俊美、靓丽的妇女形象。与此同时,弹性有变化的线条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生命活力感,传达了一种跃然纸上的欢乐之情。如果在其中抽出一条线条,它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它的疏密、大小、节奏、旋律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之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
三、 美化心灵——“情”无痕
“无痕教育”的魅力还在于它注入了一个“情”字,使教育具有了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触发人的灵魂,使人觉醒,催人奋进。教育在“情”与“情”的交融中潜移默化,教师的“感”与学生的“应”产生共鸣。在学校上课时,经常会遇到美术课态度不认真,做事敷衍了事的人,他们的美术成绩不好,且常犯错,我们就会经常教育他们:“你总是这样,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与扫地的一样捡垃圾。”这样一味说教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意图太明显,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觉得教师是老生常谈、大话连篇,如此教育怎能走进学生心灵?有些老师对转化后进生常有这样的怨言:“我对他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讲了那么多,他居然无动于衷!真不知该怎么办?”显然,你把教育意图写在脸上,你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他怎会静心听你说教?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如:5月12日,是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国家失去了许多好儿女,十多億好儿女手拉手同唱一首歌:“我们共风雨,我们共患难……”。这个五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丽的光辉,让我们一起为灾区的小朋友祝福。在美术课上,看着地震的各种场面,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每位同学用折千纸鹤的方式送去自己的祝福,用画笔描绘了感人的瞬间,然后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学校里。这个五月使学生懂得了用心过好每一天,只要活着就是幸福。所以我们要立足美术学科课程特点,努力挖掘美术学科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和生命价值观的课程资源,在美的熏陶中感染学生,以美育德、融德于美,潜移默化、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回顾教学的点点滴滴,细细品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文献:
[1]赵曼丽.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教育,2001(11).
[2]吴友智.教育的理想境界——“无痕”的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
考,2005(3).
(乐清市虹桥镇二小)
关键词:无痕;教育的月光;无痕境界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他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逝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我被老法师卓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折服。同时也想到: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月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来实现教学无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呢?
一、 行为示范——“迹”无痕
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事——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找了大量的范本,让学生照着范本进行造型训练,同时把自己的美术学习经验在学生的身上推广。利用自己的绘画技能,常常指出学生造型上的欠缺之处。刚开始学生可能兴趣盎然,非常投入,但久而久之学生说这个不会那个不会,或者画画时越来越胆怯,他们的绘画兴趣没了。这样的美术学习方式中,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在实践中,导致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学习美术知识完全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让他长大后仍然是艺术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可贵童心,尊重他们的体验,呵护绘画的兴趣,激发创造灵感,从而引发孩子创作的激情和欲望。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孩子是我长久以来深深思索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亦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一年级下册《摸一摸 画一画》的美术教学中,让我体会到新课程下艺术教学所带来的自由自在和无为而至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愉快地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上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摸。“海绵软软的!”他们轻轻揉着,一副感觉很舒服的样子!“石头呢?”“很硬,并且很沉。”当我拿出仙人掌的时候,全班同学顿时都张开了嘴巴,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很扎人。”接下来让学生摸手帕、砂纸、面包等许多感觉不一样的物体。这时,教师把生鸡蛋打开,让蛋清、蛋黄滑溜溜地掉进了透明的杯子里。学生没有想到这样的变化,都愣住了。“谁上来摸摸看?”老师提问。一位好奇的学生抢先举起了手,走上前来,小心地把手伸进了杯子里,嘴里喃喃地说:“很黏!”看着孩子可爱的表情,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真实了。从感受联想到线条,从线条联想到颜色,一步步地引申到美术作品中的触感,然后出示名家的抽象作品作为孩子们的欣赏对象。“我感觉这画像摸到了大树,感觉像大树一样粗糙!”“感觉像摸到了冰,很凉爽!”于是,我又出示了一张张能够引发内心感触的图片送给孩子们——妈妈的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脸,深情地望着孩子;老人手里拽着沙子,任它飞扬,感慨万千……从而上升到心灵的触觉,让人震撼。这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起他们的画笔,用他们心中的颜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孩子用心来画画,教师也用心来“教”。教育需要无痕,这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原则,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我们不能人为地去创造规律,我们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坚持这项原则,使用这种方法,掌握这种技巧。
二、 语言熏陶——“巧”无痕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不同于文学语言,在文学中,每个词都有自己的独立意义,比如“美丽”“漂亮”,而美术语言就必须经过艺术家的有机组合才能成为艺术语言。比如一条圈,一条不规则的曲线或一条直线,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如果通过一定的创造法则,那么就完全不一般了。像马蒂斯的《女人像》,我们可以看到,线条具有惊人的抽象能力,色彩、明暗等一些艺术语汇全被省略掉了。线和点主宰着一切,富有弹性的线条和形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俊美、靓丽的妇女形象。与此同时,弹性有变化的线条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生命活力感,传达了一种跃然纸上的欢乐之情。如果在其中抽出一条线条,它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它的疏密、大小、节奏、旋律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加强学生的批判、欣赏能力,并尝试以恰当的美术语言进行美术创作。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之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
三、 美化心灵——“情”无痕
“无痕教育”的魅力还在于它注入了一个“情”字,使教育具有了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触发人的灵魂,使人觉醒,催人奋进。教育在“情”与“情”的交融中潜移默化,教师的“感”与学生的“应”产生共鸣。在学校上课时,经常会遇到美术课态度不认真,做事敷衍了事的人,他们的美术成绩不好,且常犯错,我们就会经常教育他们:“你总是这样,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与扫地的一样捡垃圾。”这样一味说教的力量往往是微弱的,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意图太明显,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觉得教师是老生常谈、大话连篇,如此教育怎能走进学生心灵?有些老师对转化后进生常有这样的怨言:“我对他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讲了那么多,他居然无动于衷!真不知该怎么办?”显然,你把教育意图写在脸上,你一张口学生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他怎会静心听你说教?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而我们的美术教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如:5月12日,是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国家失去了许多好儿女,十多億好儿女手拉手同唱一首歌:“我们共风雨,我们共患难……”。这个五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丽的光辉,让我们一起为灾区的小朋友祝福。在美术课上,看着地震的各种场面,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每位同学用折千纸鹤的方式送去自己的祝福,用画笔描绘了感人的瞬间,然后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学校里。这个五月使学生懂得了用心过好每一天,只要活着就是幸福。所以我们要立足美术学科课程特点,努力挖掘美术学科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和生命价值观的课程资源,在美的熏陶中感染学生,以美育德、融德于美,潜移默化、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回顾教学的点点滴滴,细细品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文献:
[1]赵曼丽.无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教育,2001(11).
[2]吴友智.教育的理想境界——“无痕”的教育[J].素质教育大参
考,2005(3).
(乐清市虹桥镇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