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地老虎是中型偏小的蛾类,食性较广,以为害林果蔬苗木的茎叶为主,首次在朝阳境内观察发现其越冬虫态。有资料描述其生物学特性,不知其是在北方以什么虫态越冬,经笔者在室内、外观察,10月初始见蛹态,其越冬是以蛹及老熟幼虫态。本文详细描述小地老虎的特征及对植物的危害和其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朝阳区 小地老虎 越冬态 观察
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的害虫,以危害多种植物的幼苗而著称,其分布地理位置遍布全国,但在北方的越冬态一直困扰着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清楚其越冬态,对采取防治措施大有裨益(资料记载在北方的越冬态没有研究清楚)。该虫在朝阳地区每年发生2—3代。第1代幼虫对果蔬幼苗危害严重,5月下旬到6月上旬,正值园田蔬菜苗木定植,苗圃苗木大量出苗及真叶生长期。为搞清其在朝阳的越冬虫态,笔者于2004—2006年在朝阳市郊的苗圃及蔬菜地全年进行观察,该虫喜取食幼嫩苗木的茎叶,每头幼虫每晚可咬断一株蔬菜秧苗,可毁坏园林幼苗3—5株,1—2龄幼虫对刚出土苗木危害严重,3龄以后对农田蔬菜苗木毁坏严重,使果蔬苗木深受其害。严重灾区平均10m2有幼虫5—10头。经笔者几年的观察,该虫在朝阳地区10月初始见化蛹,不能化蛹的以老熟幼虫越冬。该虫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只要是在18—25℃的积温,无论是在室内外都能正常发育。下面笔者将多年的观察作以描述。
1.形态特征
1.1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头部、胸部背面暗灰色,足褐色,前足胫节与跗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末端有灰白相间的环纹。雌蛾前翅灰褐色;雄蛾前翅黄褐色,基线浅褐色双线波浪形不显,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环纹黑色。内横线内方和外横线外方淡茶褐色,两线之间近外缘部分为暗褐色(有时中横线至内横线之间也呈淡茶褐色);肾状纹黑色黑边、环状纹及棒状纹周围各围以黑边。在肾状纹外侧凹陷处,有一尖端向外的楔形斑,与亚外缘线上两个尖端向内的黑色楔形斑相对。后翅灰白,翅脉及近外缘茶褐色;缘毛白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
1.2卵:馒头形,直径0.5mm,高0.3mm。表面有纵横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孵化前卵顶上呈现黑点。
1.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mm。黄褐色至暗褐色。背线明显,体表有黑色颗粒。腹部末节硬皮板黄褐色,上有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
1.4蛹:体长18—24mm。初化蛹赤褐色,有光泽。腹部前5节呈圆筒形,与胸部同粗;第4—7腹节各节前缘中央深褐色,且有粗大的刻点,两侧尚有细小刻点,延伸至气门附近。腹部末端臀棘短,具短刺一对。
2.生物学特性
小地老虎在朝阳境内每年发生2—3代。(资料记载越冬问题尚未查清,)经观察在朝阳市郊是以蛹及老熟幼虫越冬。翌春4月第一次出现成虫高峰,4月中、下旬越冬老熟幼虫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第二次蛾峰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幼虫危害。第三次蛾峰在8月上、中旬,10月初化蛹至10月下旬不能化蛹的以老熟幼虫越冬(10月初始见蛹)。
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对香甜等物质特别嗜好。卵多散产在杂草接近地面部位的茎叶上,或地面落叶和土缝中。土壤肥沃而湿润的地方较多。第一代成虫在北方地区主要产卵于小蓟(刺儿菜)、灰菜、小旋花等杂草上,在苜蓿上产卵的也很多。每头雌蛾通常产卵千粒左右,多者达2000粒(因补充营养)。卵期5—7天。
初孵幼虫常群集于幼苗上啃食嫩叶。幼虫多数6龄,少数为7龄或8龄。3龄以前昼夜活动,3龄以后白天在表土的干湿层间潜伏,夜间活动取食,常咬断幼苗嫩茎拖入土穴内咬食。当植株木质化后则改食嫩芽和叶片,秋后取食杂草及小蓟。9月末10月初老熟幼虫潜入6cm左右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在18—25℃时须20—25天,野外10月1日见蛹。成虫寿命是雌蛾10天左右,雄蛾7天左右。
[参考文献]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 1991年7月.
王海燕,工程师,本科,任职于朝阳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站。
【关键词】朝阳区 小地老虎 越冬态 观察
小地老虎 (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的害虫,以危害多种植物的幼苗而著称,其分布地理位置遍布全国,但在北方的越冬态一直困扰着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清楚其越冬态,对采取防治措施大有裨益(资料记载在北方的越冬态没有研究清楚)。该虫在朝阳地区每年发生2—3代。第1代幼虫对果蔬幼苗危害严重,5月下旬到6月上旬,正值园田蔬菜苗木定植,苗圃苗木大量出苗及真叶生长期。为搞清其在朝阳的越冬虫态,笔者于2004—2006年在朝阳市郊的苗圃及蔬菜地全年进行观察,该虫喜取食幼嫩苗木的茎叶,每头幼虫每晚可咬断一株蔬菜秧苗,可毁坏园林幼苗3—5株,1—2龄幼虫对刚出土苗木危害严重,3龄以后对农田蔬菜苗木毁坏严重,使果蔬苗木深受其害。严重灾区平均10m2有幼虫5—10头。经笔者几年的观察,该虫在朝阳地区10月初始见化蛹,不能化蛹的以老熟幼虫越冬。该虫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只要是在18—25℃的积温,无论是在室内外都能正常发育。下面笔者将多年的观察作以描述。
1.形态特征
1.1成虫:体长16—23mm,翅展42—54mm。头部、胸部背面暗灰色,足褐色,前足胫节与跗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末端有灰白相间的环纹。雌蛾前翅灰褐色;雄蛾前翅黄褐色,基线浅褐色双线波浪形不显,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环纹黑色。内横线内方和外横线外方淡茶褐色,两线之间近外缘部分为暗褐色(有时中横线至内横线之间也呈淡茶褐色);肾状纹黑色黑边、环状纹及棒状纹周围各围以黑边。在肾状纹外侧凹陷处,有一尖端向外的楔形斑,与亚外缘线上两个尖端向内的黑色楔形斑相对。后翅灰白,翅脉及近外缘茶褐色;缘毛白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
1.2卵:馒头形,直径0.5mm,高0.3mm。表面有纵横隆起线。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孵化前卵顶上呈现黑点。
1.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mm。黄褐色至暗褐色。背线明显,体表有黑色颗粒。腹部末节硬皮板黄褐色,上有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
1.4蛹:体长18—24mm。初化蛹赤褐色,有光泽。腹部前5节呈圆筒形,与胸部同粗;第4—7腹节各节前缘中央深褐色,且有粗大的刻点,两侧尚有细小刻点,延伸至气门附近。腹部末端臀棘短,具短刺一对。
2.生物学特性
小地老虎在朝阳境内每年发生2—3代。(资料记载越冬问题尚未查清,)经观察在朝阳市郊是以蛹及老熟幼虫越冬。翌春4月第一次出现成虫高峰,4月中、下旬越冬老熟幼虫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第二次蛾峰在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幼虫危害。第三次蛾峰在8月上、中旬,10月初化蛹至10月下旬不能化蛹的以老熟幼虫越冬(10月初始见蛹)。
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对香甜等物质特别嗜好。卵多散产在杂草接近地面部位的茎叶上,或地面落叶和土缝中。土壤肥沃而湿润的地方较多。第一代成虫在北方地区主要产卵于小蓟(刺儿菜)、灰菜、小旋花等杂草上,在苜蓿上产卵的也很多。每头雌蛾通常产卵千粒左右,多者达2000粒(因补充营养)。卵期5—7天。
初孵幼虫常群集于幼苗上啃食嫩叶。幼虫多数6龄,少数为7龄或8龄。3龄以前昼夜活动,3龄以后白天在表土的干湿层间潜伏,夜间活动取食,常咬断幼苗嫩茎拖入土穴内咬食。当植株木质化后则改食嫩芽和叶片,秋后取食杂草及小蓟。9月末10月初老熟幼虫潜入6cm左右土中作土室化蛹,蛹期在18—25℃时须20—25天,野外10月1日见蛹。成虫寿命是雌蛾10天左右,雄蛾7天左右。
[参考文献]
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 1991年7月.
王海燕,工程师,本科,任职于朝阳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