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的有效实践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urachen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基础,若学生未能清晰正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容易对后续的数学学习造成概念混淆、认知障碍和理解错误。数学概念具备抽象性,学生学习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一、重视概念教学目标的确定
  1. 提高教学目标定位的针对性。教学目标定位要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具备的生活经验,以学情为基础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教学目标,以提高教学目标定位的针对性。例如,学生对于“倍”的概念在生活中有听过、也说过,已有一定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储备,对于学习“倍的认识”有较好的学前基础,但对于“倍”的含义仍有不清晰的地方。因此在设定本节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时,可以表述为:通过创设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2. 提高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小学阶段部分概念的教学内容分散在不同学段,并呈现螺旋式上升编排方式,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利于概念由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个数的倍比关系方面的知识,和“分数、百分数、比”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后续学习这些概念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模型,具象地、清晰地理解“倍”的内涵。在设定本节课另一个“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时,可以表述为: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提高教学目标定位的合理性。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是具象、简单再现或模仿,直到中高年级数学逻辑思维会逐步抽象和缜密。教师要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把握好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难易程度,提高教学目标定位的可行性。因此在设定本节课“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可以表述为:通过看一看、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二、加强概念教学内容的解读
  分析概念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师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是否把握好概念文本内容,将关系到后续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用。
  1. 课题的解读。数学课题往往直接揭示了本课时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解读课题,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如“倍的认识”的标题是“认识”,即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感悟“倍”概念的形成过程,做到在“倍”概念的教学中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抽象。
  2. 教学内容呈现特点的解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真解读教学内容呈现的发展变化,全面了解编者对于教学内容呈现的意图。在“倍的认识”一章中,例题1创设了“由萝卜根数的变化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表述,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充分地、形象地感知概念的表象特征。
  3. 练习编排的解读。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练习编排进行详细的解读,了解哪些练习是基本题,哪些是变式题,哪些是提高题,哪些是综合运用题。教师要理解练习的意图、特点和学生完成练习的难点,有时甚至需要亲自动笔试做。同时针对教学实践或学生的学习现状创编补充练习。
  三、关注概念教学的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能使概念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概念建构的过程,引发学习问题,促进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1. 创设利于开展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活动探索情境,它既能使概念知识具象化,又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倍的认识”一章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的手、口、脑参与“倍”概念的形成过程,把活动探索、概念建构、数学思维过程的表述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既建立“倍”概念的具体表征,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观察和数学表达能力。
  2. 创设具备数学逻辑思维的教学情境。概念教学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归纳、类比、演绎等推理手段,不断明晰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感知概念,然后通过类比或演绎的推理方法归纳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在“倍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应创设“萝卜根数的变化,引发萝卜数量间倍数的变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出两种萝卜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并引导学生借助具体情境把观察的结果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述出来。既强化对“倍”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 创设益于概念建构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到先引导学生学习,再辅助学习,最后放手自主学习,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清晰性和层次性,带领学生经歷概念形成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数学概念的建构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降低感知、理解概念的难度;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促进学生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4. 创设有助于学生数学表达的教学情境。用数学语言表述概念建构的过程,增强教学交流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这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对弱化但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找准说数理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突破数学表达障碍,从而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概念的能力。在“倍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尝试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出“倍”的含义:“胡萝卜2根1份,红萝卜和胡萝卜相比有这样的3个2根,所以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教师再出示白萝卜的根数,让学生自己摆或圈或画图,并结合自己的活动过程模仿着完整说出“倍”的意义。教师先引导,而后让学生借助自己摆或圈或画图的活动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概念的难度,让学生想说、会说。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莲花小学?摇?摇?摇?摇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在香港培侨小学,我们了解到该校开展的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课程,该课程曾获得“香港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下面,我们分享一些对他们课程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一、课程設计与活动观察  “父母与我”校本课程的时间为两个星期,主要有以下八个活动(部分活动为同时开展)。  1. 我家之最。这是学生完成的一份家庭作业。首先要求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家庭合照粘贴在学校发给的纸质“回忆相架”中,然后请学生根据问题
期刊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思考、实践、讨论、概括总结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几点看法。  一、巧设导入,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精巧的导入,能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1.
期刊
在日常教学中,观察、体验、操作、画图等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空间想象过程较为抽象,结果也难以呈现,使得我们很难将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于是“如何让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教学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量?如何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成为了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  带着挑战与思考,笔者对“观察物体(三)”进行了分析,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学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
期刊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喜欢的动物。  2. 发现动物的可爱,喜欢和动物交朋友。  3. 分享“我”与动物的故事。  4. 感受动物对人类的智慧启迪。  【教学重点】  能说出喜欢动物的理由,发现动物的可爱。  【教学难点】  分享“我”与动物的故事,了解动物对人类的智慧启迪。  【教学准备】  1. 课件。  2. 人类仿生案例。  3. 课前和家长进行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给学生创造观察动
期刊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实际课堂中,许多教师陌生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节课的活动记录及研究性报告的撰写,其实学生的研究性报告往往就在课堂的活动过程中生成。笔者以一节综合实践活动“1亿有多大”为内容,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指导学生对整个课堂的活动进行记录,即时生成了
期刊
“情”即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本条件。“思”是思想与思维,学生要能“思”、善“思”,方能事半功倍。“情思”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由于其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时常让学生倍感头疼,学习起来也较为吃力。那么如何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富有乐趣的活动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要将“情”与“
期刊
笔者有幸观摩江苏宁雅瑛老师执教“千以内数的认识”宁雅瑛老师的课上设计了大量颇为有趣的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摆数、数数和拨数等过程中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以形象的“数(shǔ)”聚焦抽象的“数(shù)”,逐步形成数的意识,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意义,感受数的应用,进而形成数感。  一、不同之“和”  【教学片段1】摆数  师:现在有多少小动物?  生:324。  师:324这个数你能用学具盒中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意愿和习惯。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感悟思想。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介绍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 
期刊
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阅读方式,即网络阅读。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学校开辟了一个名为“超级明星阅读”的网络平台。平台上拥有丰富的电子书籍和庞大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在书的海洋里,与好书为友,与名师对话,尽享读书的快乐。下面笔者以“超星阅读平台”为例,就如何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阅读世界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建栏目,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
期刊
我国香港地区从2004年开始推行全港性系统评估(Territory-Wide System Assessment,简称TSA)。TSA考试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掌握学生的整体表现和学习反馈来监控教学质量,以此获得全港学生学习水平的资料,为学校的教学提供支持和参考。参与评估的对象为就读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以小学六年级英语学科为例,TSA试题包括说话、视听、阅读、写作四个环节,其中说话评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