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占据核心地位。思想品德课属于直接的德育课,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但在长期的德育课堂中,教师常把德育过程看作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把学生变成道德学习的容器,忽视了情感意志等对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影响。德育课堂因此表现出吸引力不足,甚至遭学生“抗拒”,实效性较差。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课堂德育应该是对学生主体道德自主建构的帮助过程,德育开始的地方不是学生主体的外部,而是心灵深处。所以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课堂德育深入到学生内心,让学生能在特定的价值情境中,不断主动、自主改造自己的品德,并逐渐沉淀为稳定的道德情感,从而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
一、巧设德育审美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主持的欣赏型德育理论认为:如果把德育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即实现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改造),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过程中自觉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从而使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创设德育审美情境,因为在德育审美情境中,情理相生。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感是德育对象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启发者和鼓舞者,道德行为是以情感为先驱的。所以道德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情感的注入,以道德情境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再以情感提高他们对道德内容的认知。一旦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道德内容的学习就会有动力。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培养责任感”时,我选用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教师的先进事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有“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有“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完成生命接力”的谭千秋老师;有“救下十三个学生,自己留在最后却再也没有回来”的严蓉老师,等等。学生边看边听。从他们屏住呼吸、热泪盈眶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的认知在提高,情操在升华。……正是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教师根本不用讲大道理,学生就很自然地体会到了人要有责任感。
二、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初中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多,认知结构各种要素的发展,他们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因而主体意识增强,希望对学习活动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教师应保护好学生这份“参与”的热情,哪怕是冲动,慢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另外,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最优化。如在学习“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创设情境:公交车上一个小偷偷东西时被发现,失主要求把车子直接开到派出所,但有些乘客表示要赶着上班,不同意失主的要求。然后问道:“你如何看待这些乘客的行为?”当时学生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乘客的行为是负责任的,另一种认为乘客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我没有马上指出哪种观点对,而是让学生准备几分钟,进行自由辩论。他们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当有个学生指出: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借口上班而不同意失主要求,实际上是在放纵小偷,这样偷窃之风猖獗起来,扰乱了整个社会秩序,这些乘客以后还可以正常乘车上班吗?这时,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我没有一句“我们该怎么做”之类的话,而是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寻,做出判断,两种不同思想交锋,境界高低显而易见。在矛盾生成—矛盾争议—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而且让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履行责任。
三、鼓励学生自主创造 构建开放式的课堂
教师是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作为根本宗旨的,而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性,这些创造性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参与设计和创造德育活动的审美情境来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潜在力量,由内而外地产生优越感、幸福感和尊严感,保持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德育学习的动力。在“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的学习中,我布置学生作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校园和谐建设的责任。这一活动让学生的创造性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他们自由组合,精心思考,反复推敲,写出了如“小草微微笑,请你旁边绕”、“别让你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等许多话语,又把这些语言做成一个个宣传模块,张贴、安置在校园适当的地方,并用相机拍了下来。然后我把它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们看着自己亲手创作的成果,那种喜悦、满足无以言表。整个教育过程没有德育说教与灌输,但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中,他们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可以为校园建设尽一份责任。我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为和谐家乡、和谐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呢?……
可见,德育课堂上并非要求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多少德育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热情,增强学习动力,由内而外地自我生成和构建,发自内心地感悟德育的力量,养成理想的道德人格。
一、巧设德育审美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主持的欣赏型德育理论认为:如果把德育内容与形式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即实现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改造),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过程中自觉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从而使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创设德育审美情境,因为在德育审美情境中,情理相生。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感是德育对象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启发者和鼓舞者,道德行为是以情感为先驱的。所以道德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情感的注入,以道德情境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再以情感提高他们对道德内容的认知。一旦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道德内容的学习就会有动力。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培养责任感”时,我选用了“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教师的先进事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有“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张米亚老师;有“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完成生命接力”的谭千秋老师;有“救下十三个学生,自己留在最后却再也没有回来”的严蓉老师,等等。学生边看边听。从他们屏住呼吸、热泪盈眶的神情中,我知道他们的认知在提高,情操在升华。……正是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教师根本不用讲大道理,学生就很自然地体会到了人要有责任感。
二、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初中学生生活经验的增多,认知结构各种要素的发展,他们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尤其是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因而主体意识增强,希望对学习活动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教师应保护好学生这份“参与”的热情,哪怕是冲动,慢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动力。另外,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最优化。如在学习“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创设情境:公交车上一个小偷偷东西时被发现,失主要求把车子直接开到派出所,但有些乘客表示要赶着上班,不同意失主的要求。然后问道:“你如何看待这些乘客的行为?”当时学生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乘客的行为是负责任的,另一种认为乘客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我没有马上指出哪种观点对,而是让学生准备几分钟,进行自由辩论。他们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当有个学生指出: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借口上班而不同意失主要求,实际上是在放纵小偷,这样偷窃之风猖獗起来,扰乱了整个社会秩序,这些乘客以后还可以正常乘车上班吗?这时,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我没有一句“我们该怎么做”之类的话,而是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探寻,做出判断,两种不同思想交锋,境界高低显而易见。在矛盾生成—矛盾争议—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而且让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履行责任。
三、鼓励学生自主创造 构建开放式的课堂
教师是以培养主体性的人作为根本宗旨的,而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不可估量的创造性,这些创造性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参与设计和创造德育活动的审美情境来唤醒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潜在力量,由内而外地产生优越感、幸福感和尊严感,保持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增强德育学习的动力。在“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的学习中,我布置学生作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校园和谐建设的责任。这一活动让学生的创造性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他们自由组合,精心思考,反复推敲,写出了如“小草微微笑,请你旁边绕”、“别让你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等许多话语,又把这些语言做成一个个宣传模块,张贴、安置在校园适当的地方,并用相机拍了下来。然后我把它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们看着自己亲手创作的成果,那种喜悦、满足无以言表。整个教育过程没有德育说教与灌输,但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中,他们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可以为校园建设尽一份责任。我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能为和谐家乡、和谐社会承担什么责任呢?……
可见,德育课堂上并非要求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多少德育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保持高度的热情,增强学习动力,由内而外地自我生成和构建,发自内心地感悟德育的力量,养成理想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