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初步探讨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ras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针对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方法与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4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结果: 中医内科治疗二至三个疗程后,有23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33 例(占57.5%),有8例患者显效(占20%),有7例患者有效(占17.5%),仅有1例患者无效(占2.5%),总有效率高达97.5%。 结论: 临床偏头痛患者治疗中,采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疗效,可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 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73-01
  1. 前言
  偏头痛作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周期发作性头痛病症,发病机制是因神经、血管产生功能障碍,引发程度不同的阵发性头痛症状。临床中偏头痛患者主要有偏侧、双侧头痛反复发作的症状,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该病症的有效方法,对患者症状进行控制或减轻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中医理论研究中,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清阳不升、肝阳上亢、清窍失养、浊邪犯等,现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的40例偏头痛患者有关资料,在临床中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4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有2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6岁。患者病程在7天-18年,平均为5.3年。本研究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为,17例患者为瘀阻脑络型,12例患者为肝郁气滞型,7例患者为风刚上扰型,4例患者为肝、肾阳虚型。
  2.2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都采用中医内科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主要方法为:针对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具有头痛位置固定、舌苔呈紫暗色、多梦等症状,主要采取益气活血通络治疗,服用丹参、葛根、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赤芍、桃仁、川芎、佛手、川牛膝、酒洗地龙各10克,红花5克等成分的血府逐瘀汤。
  针对肝郁气滞型偏头痛,患者具有脉弦有力、胸闷、并伴有腹胀、舌苔呈淡红或暗红色等症状,主要采用止痛理气、解郁疏肝的治疗方法,服用珍珠母30克,炒积壳6克,牛白芍12克,川芎、丹参各15克,柴胡、郁金、醋元胡、白蒺藜各10克,蝎末5克等成分的柴胡疏肝散。
  针对风刚上扰型偏头痛,患者具有眩晕耳呜、头痛如裂、失眠心烦、面红目赤、咽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苔呈红色等症状,主要采用潜阳平肝、熄风通络的治疗方法,服用石决明、珍珠母、麦芽、生牡蛎各30克,炒桅子9克,天麻、僵蚕、佛手片、钩藤、川牛膝各10克,生白芍、全蝎末各5克等成分的天麻钩藤汤。
  针对肝、肾阳虚型偏头痛,患者具有耳聋耳鸣、口燥咽干、舌苔较少并呈红色、酸软腰膝、失眠心烦等症状表现,主要采用滋阴养、补益叶肾的治疗方法,服用熟地、枸杞子、山药各15克,十茯苓25克,山茱萸、天麻、菊化、丹皮、白蔟藜各l0克等成分的中药组方。
  2.3 评定疗效标准
  评定疗效根据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有关标准,经过二至三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症状没有反复发作的为控制;患者治疗总积分降低超过50%的为显效;患者治疗总积分降低20%-50%的为有效;患者治疗总积分降低不足20%的为无效。
  3. 结果
  中医内科治疗二至三个疗程后,有23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33 例(占57.5%),有8例患者显效(占20%),有7例患者有效(占17.5%),仅有1例患者无效(占2.5%),总有效率高达97.5%。
  4. 讨论
  偏头痛在中医中属于“头痛”、“脑风”、“偏头风”、“头风”等病症范畴。偏头痛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出热、湿之邪、风邪兼夹寒,上犯巅顶、阻遏经络、蒙蔽清阳、气血失和、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脑髓失充、脑络失养、脉络失荣、营血亏损等中医症状。由于该病部位在脑络,同肝、肾、脾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致病因素为病性虚、实,风、瘀、火、虚、痰等。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短期疗效比较理想,由于中药毒副作用不大、很少产生不良反应等特点,长期服用能够对反复发作的偏头痛进行有效控制,大部分患者易于接受。随着不断发展的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内科临床中采用辨证分型方法治疗偏头痛比较广泛,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但在临床治疗中也产生诸如中药组方加减,中药剂量、疗效等问题,针对伴随多种疾病的患者,应对中药的种类进行适量增减。
  国内目前在中药组方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许多医生都是根据现有组方治疗,与患者病情实际的结合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疗效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偏头痛时,医生一定要重视研究中医治疗方法,针对现有中药组方依据患者病情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5. 结语
  总之,中医内科对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应结合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针对同时伴随多种疾病的患者,应坚持对症施治原则,尽可能使患者减少反复发作与用药不良反应,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使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匡培根,吴卫平. 偏头痛发病机理及治疗与预防的新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6:1-4
  [2] 李树茂.偏头痛的中医治疗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 006(16):209-210
  [3] 单书健,陈子华.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 张明华.偏头痛的病因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8
其他文献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问题繁多、任务繁杂等一系列挑战,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然而,政府、企业、国际组织以及社会公众
正包毛圈机和反包毛圈机所生产的产品各有特点且不能互相代替,使得生产企业同时拥有这两种设备,在开机率普遍不足的大环境下造成浪费,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更简单、更高效、更低廉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