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临床研究

来源 :实用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特点和颈部淋巴清扫区域及范围。方法89例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临床诊断阴性患者行喉切除术同时行选择性颈清扫术。对清扫的淋巴结分区域进行病理连续切片观察,明确转移及复发区域。结果89例患者32例有转移,转移率36%。发现61枚有转移的淋巴结分布在:Ⅰ区1枚,Ⅱ区42枚,Ⅲ区13枚,Ⅳ区4枚,Ⅴ区1枚,Ⅵ区未见转移。其中Ⅱ、Ⅲ区共55枚。占转移数90.2%。颈部复发6例分别于Ⅱ、Ⅲ、Ⅳ区,复发率6.7%。结论声门上型喉癌患者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较高,而早期临床诊断较难
其他文献
有关身体的社会学研究多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揭示话语和权力对身体的生产实践。从这种认识论视角出发,智力障碍通常被视为政治和文化上失序的符号象征,它的存在源于人类社会对
现代人的行动原则、可能性及其实践限度是社会理论的根本问题。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现代的本质不仅是"人通过向自己解放自己,摆脱了中世纪的束缚",而且人要成为一个普遍主体,"人
"插花山"作为一种"在地"的林权形态,融合了地理景观、历史记忆、道德表述、农业技术、市场体系等诸多要素。而这些学术性字眼,在当地人的表述中,会还原为日常生活实践,比如"祠堂山
文章以浙中地区一个农村的田野调查,考察当代宗族成员身份的演变。研究选取村中宗族内部较为典型的两户人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其家庭生活史、户主个人成长史、称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