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歌曲具有民间性,是能够准确把握普通人喜怒哀愁脉搏的歌曲。独唱,对唱,合唱是目前最常见的演唱样式。怎样让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时代感的群众歌曲适应时代需求,唱出新意,唱出魅力,把视觉感受的乐谱转变成听觉感受的音乐的二度创作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关键字:群众歌曲 二度创作 意境
群众歌曲,一般是指演唱技巧难度不大、适合群众集体或个体演唱,具有民间性、能够准确把握普通人喜怒哀愁脉搏的歌曲。演唱形式有既有齐唱,亦有小型合唱,轮唱,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等。
由于港台、日韩、欧美多种流派音乐的渗透,大众的欣赏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歌曲的创作也由单一发展为多元,抒情性、节奏性、现代意识、新颖表现手法大量加入。演唱方式也由齐唱、合唱等群众歌咏活动发展到歌舞厅、卡拉OK、电视、MTV等自娱自乐形式。自娱自乐的色彩更浓,歌唱的自觉性更强。一些经典歌曲像《祝酒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十五的月亮》、《当兵的人》、《长江之歌》、《爱我中华》、《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歌唱祖国》、《义勇军进行曲》、《迎风飘扬的旗》等再次展现了群众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锐不可挡之势。而创作歌曲《爱的奉献》、《我热恋的故乡》、《涛声依旧》、《春天的故事》、《常回家看看》、《青藏高原》、《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也因具备了群众歌曲的某些艺术特性而被广泛传唱,这类歌曲在传唱的二度创作中非常有艺术感染力。
一、群众歌曲二度创作的要求
歌曲作为言志言情的载体,新歌年产量逐年成倍增长。但是卡拉OK也好,大合唱小合唱也好,唱来唱去的就是那么一些歌。怎样才能够将适合民间歌咏、抒发时代普遍情感的歌曲唱出特色、唱出经典呢,这就需要将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挖掘内涵,唱出新意,唱出歌曲魅力。
(一)二度创作要对作品中的任务、意境进行再创作。
表演者不仅要表达一度创作的作品,还要通过对歌词、曲调、作品与作曲家的创作年代、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充分理解作品情感,通过演唱者再创作实践,把这种反映作者精神表现的、通过视觉感受的乐谱转化成聽觉感受的音乐。
(二)二度创作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创造,实现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表演者必须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并投入极大的创造热情。即使在同样忠于原作的前提下,不同的表演者在同一作品、同一角色中也应有不同的艺术处理。这是因为音乐表演的创造性,要求这种个性的自觉发挥,一个杰出的表演者的表演创造,可以通过探索音乐作品的精华加以体现。
(三)二度创作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艺术修养。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并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行为,其使命在于表达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样在演唱时才不会流于音乐的表面化,而是深入作品其中,对原作予以丰富和补充,挖掘出其真正的内涵,为作品增添新的光彩。在二度创作中,表演者首先应该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善于领会词曲作者的意图、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情感,通过自身的二度创作使作品得以表现和升华。
二、群众歌曲二度创作的策略
要进行二度创作,改编和辅导必不可少。单声部和大齐唱在今天已经没有市场。由于大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都在增强,群众歌曲要想发展,就必须改变思路。比如过去进行曲比较多,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形式也应多样化。主旋律和多样化是辩证关系,强调大众化,就是让大家能听也能唱。
(一)要不断提高演唱技巧。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如果认为群众歌曲的唱法就是不需要歌唱技巧就错了,要学习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声状态。这些不同的演唱技巧,使一些并不复杂的旋律变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也使得群众歌曲的表演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舞台上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二)要善于创新,保持演唱风格的新颖性。表演者的表演是赋予歌曲以生命力的创造行为,乐谱只是一个乐音符号系列,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才能使作品重新获得生命。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全新的二度创作。群众歌曲的生活化和现场感也要求表演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二度创作能力,这正是音乐作为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要适应环境,注意观众的可接受性问题。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文化的发展十分迅速,观众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提升,欣赏口味变得更为多元化,对音乐的期望值也更高。从表演者和观众的关系来看,不应该是单纯的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任何音乐表演都是以把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为目的的。观众欣赏音乐是为了期望获得超出已有经验之外的感性体验,没有创造性的歌曲是令人感到乏味、缺少审美价值的。所以表演者特别应该注意表演中的可接受性问题,使自己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这是歌曲二度创作中关于审美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要做到因势利导,注意音乐表演的即兴性。如同一位哲人所说,河流中的水每分每秒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永远不会相同。表演者在表演前固然有准备与设计,但是不应该成为妨碍表演创造的一种模式。如果每次表演都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去进行,可能导致音乐表演的刻板、呆滞和千篇一律。表演者只有对歌曲的处理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才能将歌曲即兴演唱出精彩。
(五)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化的艺术,也是艺术化的生活。所以,作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平时多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人生阅历,为自己的演唱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丰富生活感受,离开了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和个人经历等客观现实基础,演唱者的想像力再强,也难以凭空创造出艺术作品来。
三、群众歌曲二度创作的推广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创新性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群众歌曲演唱艺术也不例外。我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积淀,演唱者应该在充分吸收我国音乐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融入更为现代的音乐元素。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应该在借鉴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再创作的可能性,并结合自身的条件以及独特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
演唱者具备创新能力基本素质之外,声乐课堂指导方法的推广也必不可少。现在的声乐指导多局限于指导演唱者对作品内涵及背景的理解,抽象而缺乏互动;声乐指导课堂除伴奏外缺少歌唱意境,对于表演者如何进入歌唱表演中从“我”到“角色”的过程,如何“训练”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这种艺术感受能力的训练是否能进入声乐指导环节来运作等等几个关键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因此,迫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环节指导,大力开展“依托剧情组织声乐指导,群众歌曲声乐作品有待进行二度创作”借鉴当今戏曲和歌剧、音乐剧教学的常规手段,训练表演者情绪控制与作品感受和适应的能力、想象能力、节奏感、注意力等等,进而步入艺术歌曲演唱表演意境。在片段剧情中更好地进行角色处理、理解作品、发挥表演能力,从而达到声乐作品的完美境地。
在此之前,我们进行的声乐表演创作基本上是表演者根据自身的条件从自我出发,在其自己假定的情境中表演。在群众艺术歌曲中,无论独唱、对唱、重唱和小组唱,也都属于在“本我”的基础上的声乐表演。从音乐创作过程来说,每首歌曲都凝聚了着作曲家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每个音符都蕴涵着作曲家的深情厚意。音符看来是无声的、静止的,但是却记录着充沛的、活跃的感情和复杂的艺术技巧。由于音乐是抒发情感的艺术,因此,对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的把握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依托剧情进行声乐表演指导阶段,我们将在作者假定的情境中,按照行为逻辑来把握和组织作品“自我”的内心世界。在声乐表演训练中,表演者要学会把“我”变成“角色”。要用角色的眼睛和嗓音去表现作品,用角色的态度去处理情感,通过“我”和角色的磨合,实现使“我”变成角色。本文从实践的训练角度给表演者以方法论的指导,试图用下列手段帮助表演者进入演唱意境:
(一)以“我”身临其境模拟故事。即根据作品,以“我”的身份,“身临其境”,根据情景模拟“我?”经历的故事。这样训练的目的是唤起声乐表演者对词曲内在内容的体验,使与其相关的内涵更生动地出现,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声乐作品的基调和丰富作品的内容,积累演唱者的体验。找准基调和意境,实现在音乐中找自我,并把自己融于音乐融于情境,全身心地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用自己的歌声来展示意境。
(二)捕捉情绪记忆,从朗诵入手琢磨歌词,进行情感再生。尤其感悟想象歌曲所描述的环境,进行联想、创造。在心中能看见此景此境。表演者应该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完全深入到字里行间,从而体会歌曲的内在涵义,细腻地诠释每句歌词或每个字,这样才能有成功的二度创作。作为一名传唱者,如果只注重技能、技巧,而缺乏对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创作中只能像工匠进行技术的传承,而不可能在二度创作中表现出音乐的独创性来。
(三)用小声哼唱感悟音乐,将作品变为“我”的情绪。表演者要在这个歌唱主题的音符中,引申自己的感情,对歌曲的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
(四)学会精神化妆,学做歌唱小品。要创造符合声乐作品的自我感觉,符合作品中歌词和曲调所营造的约定的一种隐性的信息,演唱者应学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为自己进行完美的“精神化妆”。这里所说的精神化妆是指表演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形体感觉而言,通过“精神化妆”,使一个由第一自我向第二自我演变到成为符合角色所处情境的“自我”。
(五)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有效的剧情描述和演示使演唱者进入情境,将自我角色转换,从而深刻地体会歌曲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意境,进行歌曲二度创作。
四、创造群众歌曲表演意境中的关键问题
要创造表演者表演意境,首先要进行简单的环境布局和音乐布局。
环境布局:要训练歌唱表演者对歌曲所描述的环境因素进行联想、创造,在心中能看见此景此境,就要布置一下简单的环境布局。如《乌苏里船歌》其主要环境是在“船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主要环境是在“桃林里”。布局环境时应把大道具内容和舞台空间的安排同时考虑进去。如台上有几棵桃树、屋内桌椅摆放在什么位置等。或可用图形来表示。如演唱作品《鼓浪屿之波》时,表演环境可这样设计:“我”从小在台湾长大,而今一水之隔,无法回去探望家乡。现在,“我”正站在离台湾岛最近的鼓浪屿日光岩上眺望,无边无际的海峡苍苍茫茫,心中激荡着惆怅,那梦幻似的童年此时在我脑海中闪回,“老水手”是否依然健在?茫茫海水化作深切的思乡水,我渴望着见到美丽的基隆港。要简单布局岩石海浪和家乡人等,使表演者能够有情景感受,甚至眼睛还应“看”到海峡那边的景、那边的人。
音乐布局:整个歌唱小品的音乐布局应由前奏音乐、歌曲、尾声音乐三部分构成。根据歌曲作品表演小品的需要,表演者在开口演唱前应组织一段与作品相关的表演情绪的生活素材,在实景和环境中获得对作品的再度体验。演唱者应根据剧情中个歌唱意境的需要自己设计。
表演构思:对表演小品的 “我”的身份进行描述。抛开声乐技巧的训练,从表演艺术的共性出发进行构思。如在作品《大海啊,故乡》中的“我”漫步在海边的沙滩上,海风吹拂着我的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带入无尽的遐想,我想起妈妈那双爱抚、慈祥的眼睛……。我缓缓的坐在礁石上,对着大海歌唱,我心情激动地立起,歌毕,我仍立在海边,沉浸在深深的思念情绪中。演唱时要注意对海边环境的感受,如风、沙、咸味、吹乱的头发等。可设定边徘徊边感受边歌唱。通过捕捉“情绪触发点”而得到“戏剧性的演唱动机”,使演唱者靠近了作品并以“我”的名义感受作品,才能够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让歌曲通过演唱得到升华。达到尽善尽美。
以上具体手段可帮助演唱者快速进入演唱意境,通过寻找和证实作品中作家的“情绪触发点”和表演者所需的“戏剧性演唱动机”,使表演者从整体上深刻地认识作品,并在自己的身心上找到对作品应有的感觉,即“自我”感觉。并结合已掌握的多种样式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表演创作方法,最后进入声乐表演个性创作阶段。音乐中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群众歌曲的传唱中,也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相信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变化,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將会对我国群众歌曲的健康前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歌唱的艺术.薛良著.中国文娱出版社
[2]音乐艺术教育.齐易、张刘著.人民出版社
(李宗堂: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刘媛: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关键字:群众歌曲 二度创作 意境
群众歌曲,一般是指演唱技巧难度不大、适合群众集体或个体演唱,具有民间性、能够准确把握普通人喜怒哀愁脉搏的歌曲。演唱形式有既有齐唱,亦有小型合唱,轮唱,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等。
由于港台、日韩、欧美多种流派音乐的渗透,大众的欣赏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歌曲的创作也由单一发展为多元,抒情性、节奏性、现代意识、新颖表现手法大量加入。演唱方式也由齐唱、合唱等群众歌咏活动发展到歌舞厅、卡拉OK、电视、MTV等自娱自乐形式。自娱自乐的色彩更浓,歌唱的自觉性更强。一些经典歌曲像《祝酒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十五的月亮》、《当兵的人》、《长江之歌》、《爱我中华》、《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歌唱祖国》、《义勇军进行曲》、《迎风飘扬的旗》等再次展现了群众歌曲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锐不可挡之势。而创作歌曲《爱的奉献》、《我热恋的故乡》、《涛声依旧》、《春天的故事》、《常回家看看》、《青藏高原》、《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也因具备了群众歌曲的某些艺术特性而被广泛传唱,这类歌曲在传唱的二度创作中非常有艺术感染力。
一、群众歌曲二度创作的要求
歌曲作为言志言情的载体,新歌年产量逐年成倍增长。但是卡拉OK也好,大合唱小合唱也好,唱来唱去的就是那么一些歌。怎样才能够将适合民间歌咏、抒发时代普遍情感的歌曲唱出特色、唱出经典呢,这就需要将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挖掘内涵,唱出新意,唱出歌曲魅力。
(一)二度创作要对作品中的任务、意境进行再创作。
表演者不仅要表达一度创作的作品,还要通过对歌词、曲调、作品与作曲家的创作年代、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充分理解作品情感,通过演唱者再创作实践,把这种反映作者精神表现的、通过视觉感受的乐谱转化成聽觉感受的音乐。
(二)二度创作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个性化的创造,实现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表演者必须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并投入极大的创造热情。即使在同样忠于原作的前提下,不同的表演者在同一作品、同一角色中也应有不同的艺术处理。这是因为音乐表演的创造性,要求这种个性的自觉发挥,一个杰出的表演者的表演创造,可以通过探索音乐作品的精华加以体现。
(三)二度创作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思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文化艺术修养。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并不仅仅是技术技巧的行为,其使命在于表达音乐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样在演唱时才不会流于音乐的表面化,而是深入作品其中,对原作予以丰富和补充,挖掘出其真正的内涵,为作品增添新的光彩。在二度创作中,表演者首先应该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善于领会词曲作者的意图、作品本身的内涵和情感,通过自身的二度创作使作品得以表现和升华。
二、群众歌曲二度创作的策略
要进行二度创作,改编和辅导必不可少。单声部和大齐唱在今天已经没有市场。由于大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都在增强,群众歌曲要想发展,就必须改变思路。比如过去进行曲比较多,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形式也应多样化。主旋律和多样化是辩证关系,强调大众化,就是让大家能听也能唱。
(一)要不断提高演唱技巧。表演技巧和艺术表现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如果认为群众歌曲的唱法就是不需要歌唱技巧就错了,要学习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声状态。这些不同的演唱技巧,使一些并不复杂的旋律变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也使得群众歌曲的表演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舞台上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二)要善于创新,保持演唱风格的新颖性。表演者的表演是赋予歌曲以生命力的创造行为,乐谱只是一个乐音符号系列,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才能使作品重新获得生命。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全新的二度创作。群众歌曲的生活化和现场感也要求表演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二度创作能力,这正是音乐作为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要适应环境,注意观众的可接受性问题。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文化的发展十分迅速,观众的欣赏水平得到了提升,欣赏口味变得更为多元化,对音乐的期望值也更高。从表演者和观众的关系来看,不应该是单纯的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任何音乐表演都是以把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为目的的。观众欣赏音乐是为了期望获得超出已有经验之外的感性体验,没有创造性的歌曲是令人感到乏味、缺少审美价值的。所以表演者特别应该注意表演中的可接受性问题,使自己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这是歌曲二度创作中关于审美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要做到因势利导,注意音乐表演的即兴性。如同一位哲人所说,河流中的水每分每秒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永远不会相同。表演者在表演前固然有准备与设计,但是不应该成为妨碍表演创造的一种模式。如果每次表演都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去进行,可能导致音乐表演的刻板、呆滞和千篇一律。表演者只有对歌曲的处理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才能将歌曲即兴演唱出精彩。
(五)创作者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化的艺术,也是艺术化的生活。所以,作为音乐表演者,应该平时多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人生阅历,为自己的演唱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丰富生活感受,离开了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和个人经历等客观现实基础,演唱者的想像力再强,也难以凭空创造出艺术作品来。
三、群众歌曲二度创作的推广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创新性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群众歌曲演唱艺术也不例外。我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积淀,演唱者应该在充分吸收我国音乐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融入更为现代的音乐元素。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应该在借鉴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挖掘再创作的可能性,并结合自身的条件以及独特的审美感受,充分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
演唱者具备创新能力基本素质之外,声乐课堂指导方法的推广也必不可少。现在的声乐指导多局限于指导演唱者对作品内涵及背景的理解,抽象而缺乏互动;声乐指导课堂除伴奏外缺少歌唱意境,对于表演者如何进入歌唱表演中从“我”到“角色”的过程,如何“训练”艺术想象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这种艺术感受能力的训练是否能进入声乐指导环节来运作等等几个关键问题,目前学术界仍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因此,迫切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环节指导,大力开展“依托剧情组织声乐指导,群众歌曲声乐作品有待进行二度创作”借鉴当今戏曲和歌剧、音乐剧教学的常规手段,训练表演者情绪控制与作品感受和适应的能力、想象能力、节奏感、注意力等等,进而步入艺术歌曲演唱表演意境。在片段剧情中更好地进行角色处理、理解作品、发挥表演能力,从而达到声乐作品的完美境地。
在此之前,我们进行的声乐表演创作基本上是表演者根据自身的条件从自我出发,在其自己假定的情境中表演。在群众艺术歌曲中,无论独唱、对唱、重唱和小组唱,也都属于在“本我”的基础上的声乐表演。从音乐创作过程来说,每首歌曲都凝聚了着作曲家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每个音符都蕴涵着作曲家的深情厚意。音符看来是无声的、静止的,但是却记录着充沛的、活跃的感情和复杂的艺术技巧。由于音乐是抒发情感的艺术,因此,对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的把握就显得尤为突出。而依托剧情进行声乐表演指导阶段,我们将在作者假定的情境中,按照行为逻辑来把握和组织作品“自我”的内心世界。在声乐表演训练中,表演者要学会把“我”变成“角色”。要用角色的眼睛和嗓音去表现作品,用角色的态度去处理情感,通过“我”和角色的磨合,实现使“我”变成角色。本文从实践的训练角度给表演者以方法论的指导,试图用下列手段帮助表演者进入演唱意境:
(一)以“我”身临其境模拟故事。即根据作品,以“我”的身份,“身临其境”,根据情景模拟“我?”经历的故事。这样训练的目的是唤起声乐表演者对词曲内在内容的体验,使与其相关的内涵更生动地出现,更有利于整体把握声乐作品的基调和丰富作品的内容,积累演唱者的体验。找准基调和意境,实现在音乐中找自我,并把自己融于音乐融于情境,全身心地在自己身上发现音乐,用自己的歌声来展示意境。
(二)捕捉情绪记忆,从朗诵入手琢磨歌词,进行情感再生。尤其感悟想象歌曲所描述的环境,进行联想、创造。在心中能看见此景此境。表演者应该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完全深入到字里行间,从而体会歌曲的内在涵义,细腻地诠释每句歌词或每个字,这样才能有成功的二度创作。作为一名传唱者,如果只注重技能、技巧,而缺乏对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创作中只能像工匠进行技术的传承,而不可能在二度创作中表现出音乐的独创性来。
(三)用小声哼唱感悟音乐,将作品变为“我”的情绪。表演者要在这个歌唱主题的音符中,引申自己的感情,对歌曲的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
(四)学会精神化妆,学做歌唱小品。要创造符合声乐作品的自我感觉,符合作品中歌词和曲调所营造的约定的一种隐性的信息,演唱者应学会在极短的时间里为自己进行完美的“精神化妆”。这里所说的精神化妆是指表演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形体感觉而言,通过“精神化妆”,使一个由第一自我向第二自我演变到成为符合角色所处情境的“自我”。
(五)利用多媒体演示。通过有效的剧情描述和演示使演唱者进入情境,将自我角色转换,从而深刻地体会歌曲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意境,进行歌曲二度创作。
四、创造群众歌曲表演意境中的关键问题
要创造表演者表演意境,首先要进行简单的环境布局和音乐布局。
环境布局:要训练歌唱表演者对歌曲所描述的环境因素进行联想、创造,在心中能看见此景此境,就要布置一下简单的环境布局。如《乌苏里船歌》其主要环境是在“船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主要环境是在“桃林里”。布局环境时应把大道具内容和舞台空间的安排同时考虑进去。如台上有几棵桃树、屋内桌椅摆放在什么位置等。或可用图形来表示。如演唱作品《鼓浪屿之波》时,表演环境可这样设计:“我”从小在台湾长大,而今一水之隔,无法回去探望家乡。现在,“我”正站在离台湾岛最近的鼓浪屿日光岩上眺望,无边无际的海峡苍苍茫茫,心中激荡着惆怅,那梦幻似的童年此时在我脑海中闪回,“老水手”是否依然健在?茫茫海水化作深切的思乡水,我渴望着见到美丽的基隆港。要简单布局岩石海浪和家乡人等,使表演者能够有情景感受,甚至眼睛还应“看”到海峡那边的景、那边的人。
音乐布局:整个歌唱小品的音乐布局应由前奏音乐、歌曲、尾声音乐三部分构成。根据歌曲作品表演小品的需要,表演者在开口演唱前应组织一段与作品相关的表演情绪的生活素材,在实景和环境中获得对作品的再度体验。演唱者应根据剧情中个歌唱意境的需要自己设计。
表演构思:对表演小品的 “我”的身份进行描述。抛开声乐技巧的训练,从表演艺术的共性出发进行构思。如在作品《大海啊,故乡》中的“我”漫步在海边的沙滩上,海风吹拂着我的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带入无尽的遐想,我想起妈妈那双爱抚、慈祥的眼睛……。我缓缓的坐在礁石上,对着大海歌唱,我心情激动地立起,歌毕,我仍立在海边,沉浸在深深的思念情绪中。演唱时要注意对海边环境的感受,如风、沙、咸味、吹乱的头发等。可设定边徘徊边感受边歌唱。通过捕捉“情绪触发点”而得到“戏剧性的演唱动机”,使演唱者靠近了作品并以“我”的名义感受作品,才能够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让歌曲通过演唱得到升华。达到尽善尽美。
以上具体手段可帮助演唱者快速进入演唱意境,通过寻找和证实作品中作家的“情绪触发点”和表演者所需的“戏剧性演唱动机”,使表演者从整体上深刻地认识作品,并在自己的身心上找到对作品应有的感觉,即“自我”感觉。并结合已掌握的多种样式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演唱表演创作方法,最后进入声乐表演个性创作阶段。音乐中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群众歌曲的传唱中,也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相信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变化,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將会对我国群众歌曲的健康前行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歌唱的艺术.薛良著.中国文娱出版社
[2]音乐艺术教育.齐易、张刘著.人民出版社
(李宗堂: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刘媛: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