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初中学生的教科书自从免费以来,为了提倡节约资源、环保地球,高级教育委员会要求学生的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搞得一片怨声。据我调查,也就是美术和音乐等学科如此要求,姑且不谈书本纸张本来质量就差,不能循环使用,就是从教材的更新角度也不适宜这么做,不过,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初中美术课的地位。
我们的教材使用的是苏教版本。是不是这套教材十分完美,三年一个循环,不用更新,可以一直循环使用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初中美术教材本身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初中美术书共六册,活动课、手工课、工艺课大大增加,探究、综合其他学科,合作型课占有一定比例。尤其到了初三,为了彰显民族文化,体现与时俱进,增加了民间工艺与数码相机、电脑制作技术,真是五花八门、花团锦簇。教材由十年前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提高到了现在着重培养学生做做手工,长长见识,处处合作,比比时髦,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上却没什么实质美术内容。如此到了高中,学生要想考美术类院校,必须由家长培养孩子上各种高考美术辅导班,学习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费都在上万,以达到一种皆大欢喜。初中教材中没有明暗素描、色彩、图案等基础知识,而美术专科院校的入门第一关就是明暗素描、色彩等等。由此可见,初中美术教材的设计绝对不是照应试教育的模式编写的,可赞还是可恨呢?为什么这些专业知识免费学不到呢?
因此,我认为初中美术教材编排系统性不够强,实用性有限,对于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不足,华而不实,空有其表,造成基层美术教学相应水平较低,基础美术教育徒劳无功,令人痛心。
听了许多美术课,总的感觉多是课件做得很漂亮,学生活动很精彩,但作业难度很低,学生完成的水平不高。
事例一:有位老师开的《以刀代笔》,木刻版画课。讲得十分精彩,但是学生的作业就是用吹塑纸(书签大小)做一张吹塑纸单色版画,并穿根红绳作为书签使用。这个作业在小学四年级的书本就有了,那时候,他们就已经做了,而且做的还是彩色的。而这一课的学生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是这位开课老师不够优秀吗?是学生的美术才能到了初二退化了吗?
事例二:初三的美术教材有多少学校在真正使用呢?我在市直中学美术老师中做了调查,大部分学校未开设初三美术课,有的开设了,也是让学生看动画片,有的就直接上自习。也有的则因为教材设计过于理想而择课而上。我就属于最后一种。
比如,第十八冊《蜡染艺术》这门课,我注意到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以纸代布,让学生集手工、活动、制作于一起,十分有趣,效果也很明显,作业很漂亮。很多美术教育杂志竞相报道:美术教学结合了民间工艺,十分优秀,十分合拍,让孩子从小就爱民族文化,十分高尚。如此小学就已经上过并上得很好的课放在初三教,却让我有教不好的感觉。初三下半学期的学情是迎接中考,天天都是倒计时,美术课已经不能要求学生为了它特别准备什么。所以,老师不能让学生为了上好这节课而分散精力去准备相关资料、布、染料等,也不能在班上制作,影响班级卫生,甚至影响班主任或者下节课老师的工作;你更不能让学生在下节课甚至一整天都因为未完成或者想完成这块蓝印花布而蠢蠢欲动。也许这节课设计的本意仅仅是让我们老师学习了,并让学生欣赏它、了解它。至于怎么练习着做一做,那就可以参考小学的方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一位优秀的美术老师会在木刻版画课的公开课上,想到了用吹塑纸版画作业代替木刻版画的真实原因了。如此反复教有什么意义呢?初中美术教材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
事例三:初中第十八册《留住精彩的瞬间》《多媒体的应用》等课,立意十分好,与时俱进,让学生学习操作数码相机、电脑器材,并且尝试从美术的角度认识如何整理,如何编辑生活的赞美诗。但是这节课设计得过于理想了:因为现在的很多学生没有这些器材,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这种课程在我们现在的教育阶段,学校不能为学生配置这些教学器材,那就没有必要设置了。因为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在免费教育阶段享受不平等教育,从小就因为物质的缺乏而心理不健全。
美术教材也要贴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编排,循序渐进,不能出现深一脚浅一脚的现象,特别是那种想当然的编排只会造成基层美术教育的失误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损失,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美术教材就应该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多一些可行的内容,不能空泛,不切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一本美术教科书如果只是注重形式的丰富,而忽视了自身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性,那只能是一本失去了自己个性的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我们的教材使用的是苏教版本。是不是这套教材十分完美,三年一个循环,不用更新,可以一直循环使用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初中美术教材本身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初中美术书共六册,活动课、手工课、工艺课大大增加,探究、综合其他学科,合作型课占有一定比例。尤其到了初三,为了彰显民族文化,体现与时俱进,增加了民间工艺与数码相机、电脑制作技术,真是五花八门、花团锦簇。教材由十年前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提高到了现在着重培养学生做做手工,长长见识,处处合作,比比时髦,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上却没什么实质美术内容。如此到了高中,学生要想考美术类院校,必须由家长培养孩子上各种高考美术辅导班,学习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费都在上万,以达到一种皆大欢喜。初中教材中没有明暗素描、色彩、图案等基础知识,而美术专科院校的入门第一关就是明暗素描、色彩等等。由此可见,初中美术教材的设计绝对不是照应试教育的模式编写的,可赞还是可恨呢?为什么这些专业知识免费学不到呢?
因此,我认为初中美术教材编排系统性不够强,实用性有限,对于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不足,华而不实,空有其表,造成基层美术教学相应水平较低,基础美术教育徒劳无功,令人痛心。
听了许多美术课,总的感觉多是课件做得很漂亮,学生活动很精彩,但作业难度很低,学生完成的水平不高。
事例一:有位老师开的《以刀代笔》,木刻版画课。讲得十分精彩,但是学生的作业就是用吹塑纸(书签大小)做一张吹塑纸单色版画,并穿根红绳作为书签使用。这个作业在小学四年级的书本就有了,那时候,他们就已经做了,而且做的还是彩色的。而这一课的学生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是这位开课老师不够优秀吗?是学生的美术才能到了初二退化了吗?
事例二:初三的美术教材有多少学校在真正使用呢?我在市直中学美术老师中做了调查,大部分学校未开设初三美术课,有的开设了,也是让学生看动画片,有的就直接上自习。也有的则因为教材设计过于理想而择课而上。我就属于最后一种。
比如,第十八冊《蜡染艺术》这门课,我注意到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以纸代布,让学生集手工、活动、制作于一起,十分有趣,效果也很明显,作业很漂亮。很多美术教育杂志竞相报道:美术教学结合了民间工艺,十分优秀,十分合拍,让孩子从小就爱民族文化,十分高尚。如此小学就已经上过并上得很好的课放在初三教,却让我有教不好的感觉。初三下半学期的学情是迎接中考,天天都是倒计时,美术课已经不能要求学生为了它特别准备什么。所以,老师不能让学生为了上好这节课而分散精力去准备相关资料、布、染料等,也不能在班上制作,影响班级卫生,甚至影响班主任或者下节课老师的工作;你更不能让学生在下节课甚至一整天都因为未完成或者想完成这块蓝印花布而蠢蠢欲动。也许这节课设计的本意仅仅是让我们老师学习了,并让学生欣赏它、了解它。至于怎么练习着做一做,那就可以参考小学的方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一位优秀的美术老师会在木刻版画课的公开课上,想到了用吹塑纸版画作业代替木刻版画的真实原因了。如此反复教有什么意义呢?初中美术教材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
事例三:初中第十八册《留住精彩的瞬间》《多媒体的应用》等课,立意十分好,与时俱进,让学生学习操作数码相机、电脑器材,并且尝试从美术的角度认识如何整理,如何编辑生活的赞美诗。但是这节课设计得过于理想了:因为现在的很多学生没有这些器材,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这种课程在我们现在的教育阶段,学校不能为学生配置这些教学器材,那就没有必要设置了。因为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在免费教育阶段享受不平等教育,从小就因为物质的缺乏而心理不健全。
美术教材也要贴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编排,循序渐进,不能出现深一脚浅一脚的现象,特别是那种想当然的编排只会造成基层美术教育的失误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损失,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美术教材就应该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多一些可行的内容,不能空泛,不切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一本美术教科书如果只是注重形式的丰富,而忽视了自身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性,那只能是一本失去了自己个性的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