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但确有不少学生认为现代汉语课程枯燥乏味,对它不感兴趣。笔者认为,这门课程对师范院校的中文专业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一,它是大学一年级就开设的基础课。现代汉语教学质量的优劣以及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影响到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相关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其二,它是培养合格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要。语言能力是教师最基木的素质,它密切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以后的中小学语言教学工作。其三,它是从事语言研究的基础。现代汉语教学影响学生对语言现象和理论研究的兴趣与积极性。对学生来说,无论是日后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还是从事语言教学工作,他们都应该对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都应该随时留心各种语言现象,在语言现象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再将其反馈到自己的教学、研究中去,而现代汉语教学为之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和打基础的作用。
因此,鉴于现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我们认为,不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三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年在编写现代汉语教材时提出的著名口号,它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要有运用语言的能力,分析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的能力。”全国影响最大也最深远的现代汉语教材之一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说明,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而我们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是如实地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在训练基本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更谈不上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理论知识未能较好地服务语言实践,甚至可以说是相脱节。或者说,很长时间以来,在现代汉语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有的老师以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因此上课时就把教材中提及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强塞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那些抽象枯燥的概念术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不必说,这种教学下的最终后果只能是: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语言分析,不能够得心应手地解决工作或教学中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问题,自然更谈不上去指导他们学生的语言实践了。现代汉语课上所学的知识是死板而无生命的,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只能是知识的灌注而不是能力的培养。
此外,有了语言运用的能力还应该具备初步的语言研究的能力,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是深入提高。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怀疑现有理论,努力钻研,及时总结,再将之反馈到语言实践中去,去指导实践,提高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也应该是现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大学时现代汉语学得好,用得活,工作后教书育人时才能运用得好,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有所获。祖国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被人民利用。21世纪要求的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而且要有灵活的表达,活跃的思维、理性的思索和开阔的视野。现代汉语不像古代汉语那样是一门工具课,也不像写作那样是一门实践课,更不像语言学概论那样是一门纯理论课,它兼有工具、实践、理论三方而的性质。因此,现代汉语教学,在系统地讲授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和贯彻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给其一个全新的定位:讲授知识、提高能力。
二、新现代汉语的教学安排
现代汉语课程设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仿照当时苏联高校开设的“现代俄语”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在教材编写上也主要是为了和中学的汉语教学接轨。以全国通行的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例,该本比较接近《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条理清楚,很适合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教时分配比例分别为:绪论、语音30%,文字,词20%,语法35%,修辞15%。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学生拿到现代汉语教材,略微翻翻,就会发现很多地方似曾相识,就是说有些内容他们在中学时都己经学过。黄、廖尽管做了几次修订,增添修改了一些内容,但总的说来,体系和内容还是显得比较陈旧,知识老化,缺乏领先性,学生没有新鲜感,信息量不足,很少反映语言发展的最新成果。《现代汉语通论》在内容的安排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在对文字部分的安排上,它把传统的汉字分析,如汉字的形成、字体的演变、六书的分析等都从简,归人“概述”。从理论上讲,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它在内容的安排上突破了现有的旧框架,使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得更加紧密,增加了现代汉字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建立了一个较为全新的框架。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根据各校的实际,吸收现有几大现代汉语教材的长处,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科学的取舍,讲授时不必面面俱到,因为有些内容学生以前接触过,还有些内容比较浅显,教者应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既难又实用的内容上。但是,话又说回来,既要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具有领先性,又要具有实用性,谈何容易!在教学中能否做到。能做到多少,那就要看教者的态度和投入了。
对现代汉语的教时分配,我们觉得也应该提出来讨论一下。从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状况来看,课时安排明显不足。以连云港师专中文系为例,现代汉语课周时数几经变动,现在是每周2课时,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共72个课时。按照上述的百分比计算,绪论、语音占21.6个课时,文字和词汇占14.4个课时,语法占25.2个课时,修辞占10.8个课时。而实际上各部分的计划课时数根本得不到保证。现代汉语课开设在一年级,新生开学迟,再加上军训、节假日等,一般情况下上学期能上到15周左右,下学期能上到18周左右,因此,实际上的课时数往往比计划中的要少得多,这么有限的课时数,就很难确保系统地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基本技能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了。语音、语法是重点、难点,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即使是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我们也只能讲讲理论,抽象的理论不和实践操作结合,学生忘却的程度是非常惊人的,到教师口语课上己经记不起以前所学的语音知识了,学到古代汉语时,又想不起现代汉语里学习过的语法了。像修辞部分只能略微提一下,根本没有时间展开来讲,其实,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是不全面的。 从教学内容和教时分配存在的弊端上看,我们可以考虑能否对现代汉语课程实行分科教学。即改变传统的灌到底的方法,学习古代文学的教学体系,把现代汉语分为几门课程,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等,增大教学容量,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语言实践的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细嚼慢咽,充分吸收,而非囫囵吞枣。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学一定要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不能一味追求高深的理论研究而忽视最基础的知识学习。分科教学虽然需要增加现代汉语的课时数,但它有利于教师钻研一门课程,精益求精,在授课时发挥得更加完美。
三、改革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现代汉语教师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时己经开始尝试现代化教学了。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以直观、形象、生动、清晰与容量大见长,这种教学形式也非常适合现代汉语的教学。以语音的教学为例,过去是仅凭教师一张嘴讲,平翘舌音怎么发,边鼻音怎么发,前后鼻韵怎么区分等等,非常抽象,有些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直接的感受,揣摩不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有些同学会发,但怎么发出来的,他自己也说不清。现在,在语音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影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屏幕上演示气流的运动过程,舌尖的位置等,立体地展现语音方面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易教易学,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传授的是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对大量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语言规律,上课时例子特别多,要书写在黑板上加以分析。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板书上就占用了很多时间,一节课分析不了几个例子。比如对短语的层次分析教学,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电脑能帮我们制作每一个步骤,教师就不必要把时间花在一遍又一遍地擦黑板上了。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容量大,节省板书时间,增加分析时间,而且还可以进行前后比较教学,巩固知识。黑板擦了,内容不复存在,但储存在计算机里的内容不仅可以长久保存,还可以随时调用。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现代汉语教师也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也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但我们必须指出,对现代汉语教师的要求要比其他专业的教师高得多。因为现代汉语教师是讲授语言的,那么他就应该具有标准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应当对各种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健友兰,谈目前高师院校现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潘国英谈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改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3]周有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设想[J].宿州师专学报,2004(6)
[4]唐爱华,张雪涛,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5]夏惠敏,高等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4)
因此,鉴于现代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我们认为,不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尝试,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
“三能”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962年在编写现代汉语教材时提出的著名口号,它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要有运用语言的能力,分析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的能力。”全国影响最大也最深远的现代汉语教材之一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汉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说明,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而我们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是如实地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在训练基本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却做得不尽如人意,更谈不上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理论知识未能较好地服务语言实践,甚至可以说是相脱节。或者说,很长时间以来,在现代汉语教学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有的老师以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因此上课时就把教材中提及的各种各样的概念强塞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那些抽象枯燥的概念术语。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不必说,这种教学下的最终后果只能是: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不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语言分析,不能够得心应手地解决工作或教学中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问题,自然更谈不上去指导他们学生的语言实践了。现代汉语课上所学的知识是死板而无生命的,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只能是知识的灌注而不是能力的培养。
此外,有了语言运用的能力还应该具备初步的语言研究的能力,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是深入提高。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要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怀疑现有理论,努力钻研,及时总结,再将之反馈到语言实践中去,去指导实践,提高运用能力。因此,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也应该是现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大学时现代汉语学得好,用得活,工作后教书育人时才能运用得好,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有所获。祖国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被人民利用。21世纪要求的是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而且要有灵活的表达,活跃的思维、理性的思索和开阔的视野。现代汉语不像古代汉语那样是一门工具课,也不像写作那样是一门实践课,更不像语言学概论那样是一门纯理论课,它兼有工具、实践、理论三方而的性质。因此,现代汉语教学,在系统地讲授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初步的语言研究能力。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和贯彻现代汉语的教学目的,给其一个全新的定位:讲授知识、提高能力。
二、新现代汉语的教学安排
现代汉语课程设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仿照当时苏联高校开设的“现代俄语”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在教材编写上也主要是为了和中学的汉语教学接轨。以全国通行的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例,该本比较接近《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条理清楚,很适合教学。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六个部分,教时分配比例分别为:绪论、语音30%,文字,词20%,语法35%,修辞15%。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学生拿到现代汉语教材,略微翻翻,就会发现很多地方似曾相识,就是说有些内容他们在中学时都己经学过。黄、廖尽管做了几次修订,增添修改了一些内容,但总的说来,体系和内容还是显得比较陈旧,知识老化,缺乏领先性,学生没有新鲜感,信息量不足,很少反映语言发展的最新成果。《现代汉语通论》在内容的安排上做了大胆的尝试,比如在对文字部分的安排上,它把传统的汉字分析,如汉字的形成、字体的演变、六书的分析等都从简,归人“概述”。从理论上讲,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它在内容的安排上突破了现有的旧框架,使现代汉语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得更加紧密,增加了现代汉字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建立了一个较为全新的框架。但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我们不妨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根据各校的实际,吸收现有几大现代汉语教材的长处,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科学的取舍,讲授时不必面面俱到,因为有些内容学生以前接触过,还有些内容比较浅显,教者应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既难又实用的内容上。但是,话又说回来,既要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具有领先性,又要具有实用性,谈何容易!在教学中能否做到。能做到多少,那就要看教者的态度和投入了。
对现代汉语的教时分配,我们觉得也应该提出来讨论一下。从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状况来看,课时安排明显不足。以连云港师专中文系为例,现代汉语课周时数几经变动,现在是每周2课时,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共72个课时。按照上述的百分比计算,绪论、语音占21.6个课时,文字和词汇占14.4个课时,语法占25.2个课时,修辞占10.8个课时。而实际上各部分的计划课时数根本得不到保证。现代汉语课开设在一年级,新生开学迟,再加上军训、节假日等,一般情况下上学期能上到15周左右,下学期能上到18周左右,因此,实际上的课时数往往比计划中的要少得多,这么有限的课时数,就很难确保系统地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基本技能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了。语音、语法是重点、难点,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即使是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我们也只能讲讲理论,抽象的理论不和实践操作结合,学生忘却的程度是非常惊人的,到教师口语课上己经记不起以前所学的语音知识了,学到古代汉语时,又想不起现代汉语里学习过的语法了。像修辞部分只能略微提一下,根本没有时间展开来讲,其实,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是不全面的。 从教学内容和教时分配存在的弊端上看,我们可以考虑能否对现代汉语课程实行分科教学。即改变传统的灌到底的方法,学习古代文学的教学体系,把现代汉语分为几门课程,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等,增大教学容量,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语言实践的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细嚼慢咽,充分吸收,而非囫囵吞枣。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教学一定要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不能一味追求高深的理论研究而忽视最基础的知识学习。分科教学虽然需要增加现代汉语的课时数,但它有利于教师钻研一门课程,精益求精,在授课时发挥得更加完美。
三、改革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现代汉语教师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时己经开始尝试现代化教学了。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以直观、形象、生动、清晰与容量大见长,这种教学形式也非常适合现代汉语的教学。以语音的教学为例,过去是仅凭教师一张嘴讲,平翘舌音怎么发,边鼻音怎么发,前后鼻韵怎么区分等等,非常抽象,有些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直接的感受,揣摩不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有些同学会发,但怎么发出来的,他自己也说不清。现在,在语音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影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屏幕上演示气流的运动过程,舌尖的位置等,立体地展现语音方面的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易教易学,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传授的是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对大量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语言规律,上课时例子特别多,要书写在黑板上加以分析。传统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板书上就占用了很多时间,一节课分析不了几个例子。比如对短语的层次分析教学,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电脑能帮我们制作每一个步骤,教师就不必要把时间花在一遍又一遍地擦黑板上了。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容量大,节省板书时间,增加分析时间,而且还可以进行前后比较教学,巩固知识。黑板擦了,内容不复存在,但储存在计算机里的内容不仅可以长久保存,还可以随时调用。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现代汉语教师也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也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事业,但我们必须指出,对现代汉语教师的要求要比其他专业的教师高得多。因为现代汉语教师是讲授语言的,那么他就应该具有标准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应当对各种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应当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健友兰,谈目前高师院校现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2]潘国英谈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的改革[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3]周有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设想[J].宿州师专学报,2004(6)
[4]唐爱华,张雪涛,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5]夏惠敏,高等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