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知的升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手段;效率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0-01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运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片、实物、模型、录音和录像、电影和电视、计算机等,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感人,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不管多好的教学方法,如果长时间使用而不变化,学生也会厌烦,就像一首好歌百听不厌,但听千遍可能就没感觉了,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要让学生有兴趣,就一定要不断拿出新东西,让学生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渴望着你的到来。“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史爱好。我选择高中历史教材故事性较强的章节,组织学生自编历史故事,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将历史事件再现于历史课堂,把学生带到前人生活的历史场景中。这样,他们很轻易理解当事人的想法,在古今观点的比较中能更好的明辨是非,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爱好。
二、采用影像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和具体性,历史不能重演,不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因此,要求历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已经过去的具体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真实的或“近似的”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决定了音像资料的广泛性,目前可以借鉴的音像资料主要有课堂教学片、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搜集的途径主要有:中央和地方音像教材出版社发行的历史教学音像带;一些教育、文化单位和部门,出于服务、科研或教学的需要,编制和保存的历史纪录片;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经常播放的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当然,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掌握。为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准备必要的教学手段,以此奠定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基础。
三、用生动的语言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动的开篇语言,能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内容时,一开始我们可以这样导言:“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而伟大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段导言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特定的情境和浓烈的气氛中去,获得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另外,无论是历史问题的设计,还是历史故事的描述,历史教师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去紧紧地抓住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习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日本在华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又是如何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国抗战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胜利有何重大意义?带着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寻访当年的老战士等等,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五、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参观和考察
除课堂教学外,历史教师还应注重完善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爱好,组织课外历史爱好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爱好,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利用周六、周日,我经常组织学生到焦作辖区内的早商府城遗址、汉山阳城遗址、古羊肠坂道、汉献帝陵、元代建筑瑰宝慈胜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朱载堉墓、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等历史古迹进行参观。让他们认识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丽风光,让学生感受焦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焦作地区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此学生印象深刻,并反馈说老师讲十遍不如他们来一次,还要求我们今后要更多地组织这样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可以说这次活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要适应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手段;效率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0-01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这显然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运用必要的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片、实物、模型、录音和录像、电影和电视、计算机等,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感人,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说不管多好的教学方法,如果长时间使用而不变化,学生也会厌烦,就像一首好歌百听不厌,但听千遍可能就没感觉了,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要让学生有兴趣,就一定要不断拿出新东西,让学生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渴望着你的到来。“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史爱好。我选择高中历史教材故事性较强的章节,组织学生自编历史故事,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将历史事件再现于历史课堂,把学生带到前人生活的历史场景中。这样,他们很轻易理解当事人的想法,在古今观点的比较中能更好的明辨是非,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爱好。
二、采用影像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和具体性,历史不能重演,不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因此,要求历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已经过去的具体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真实的或“近似的”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决定了音像资料的广泛性,目前可以借鉴的音像资料主要有课堂教学片、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搜集的途径主要有:中央和地方音像教材出版社发行的历史教学音像带;一些教育、文化单位和部门,出于服务、科研或教学的需要,编制和保存的历史纪录片;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经常播放的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当然,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掌握。为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准备必要的教学手段,以此奠定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基础。
三、用生动的语言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动的开篇语言,能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内容时,一开始我们可以这样导言:“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而伟大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段导言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特定的情境和浓烈的气氛中去,获得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另外,无论是历史问题的设计,还是历史故事的描述,历史教师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去紧紧地抓住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习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历史重现它迷人的一面。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日本在华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又是如何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中国抗战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胜利有何重大意义?带着问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寻访当年的老战士等等,把学生引入“设境——探究——分析——发现——解决”的主动学习中去,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五、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参观和考察
除课堂教学外,历史教师还应注重完善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爱好,组织课外历史爱好小组,进行读课外书,研究历史人物,讲历史故事,写历史文章,编演历史剧,学绘历史地图,收藏古钱币,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名胜古迹等课外活动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学习爱好,提高多种素质,增长更多能力。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利用周六、周日,我经常组织学生到焦作辖区内的早商府城遗址、汉山阳城遗址、古羊肠坂道、汉献帝陵、元代建筑瑰宝慈胜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朱载堉墓、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等历史古迹进行参观。让他们认识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丽风光,让学生感受焦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焦作地区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此学生印象深刻,并反馈说老师讲十遍不如他们来一次,还要求我们今后要更多地组织这样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可以说这次活动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要适应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