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立论 有力驳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ch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写作主题,主要解决的是作者、读者针对性欠缺等问题。本课例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提供技术支架等方式,让学生在深刻立论、有力驳论时更具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 作文教学;逻辑思维;议论针对性
  【写作主题解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新课标明确了学生要“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等。高中是学生抽象、逻辑、思辨等思维迅速发展并成熟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议论缺乏针对性,具体表现为立论角度单一、内容浅表,反驳力度较弱、缺乏对象意识等。
  “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为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主要解决作者、读者针对性欠缺等问题。本课例旨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在表达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论点时更具针对性。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多维思考,深化己方论点
  ——以“丁真现象”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论点针对性、深刻性等概念并能清晰阐述。
  2.技术目标:领悟思维工具九宫格图的使用原理,运用技术支架多维思考、深化论点。
  3.态度目标:树立多维度、多视角看待时事,深度评论时事的意识。
  【教學条件分析】
  1.内部条件
  (1)学生对议论文论点有基本认知,但个别学生对时事的评论角度单一。
  (2)个别学生难以深化论点,思维常停留在浅表。
  2.外部条件
  (1)教师可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如“在丁真微博下方发表你的评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任务。
  (2)教师可提供九宫格图的技术支架,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深度思考。
  【教学步骤】
  一、激发动力
  同学们,2020年底来自理塘的丁真火了。我们来看看当时他走红的视频(教师播放抖音视频)。很多人称他为甜野男孩,你们喜欢他吗?我们来看一下丁真的第一条微博(教师投影微博图片),目前评论已有5.9万条,请你针对“丁真火了”这一社会现象,在微博下方发表一条评论,排名最高的前三个评论将以班级名义发表在丁真微博下面。请组长先将评论粘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的评论如果和组长的相似请贴在组长贴纸下方,不同的顺后粘贴。
  经统计,评论前三名的关键词是:帅、正能量、旅游。老师发现,微博下面点赞数最高的前十条中有五条都在关注丁真的颜值,我们班很多同学也只关注到他的颜值,甚至有的同学评论“读书无用论”等。这些评论浅表或偏颇,请大家思考,针对“丁真现象”如何提炼准确且有深度的时评文的论点呢?
  二、告知目标
  1.论点要有针对性,针对时事发散思维。
  2.运用九宫格图的技术支架,提炼多维思考的分析系统。
  3.论点要有深刻性,避免观点、态度、认知在表面滑行。
  三、呈现材料
  教师补充学生群文阅读所需的六篇时评文。
  1.辛识平《我们如何正确打开“网红”》
  2.张杰《丁真如此红,理塘那么火,背后除了有个“最强经纪人”,还有位“背包书记”》
  3.向静林《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4.张颐武《丁真之“真”》
  5.霍思铭《丁真与地方:顶流还需长流》
  6.赵岩《藏族青年丁真的网红之路》
  四、指导学习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以表格形式整理以上六篇时评文的相关内容。
  2.论点深化的前提在于发散思考、丰富内容。思维工具九宫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拓展、深化论点。请同学们在表格基础上,将思考主题“丁真现象”放在九宫格图的中心位置,然后将时评文作者的论点关键词分别放置于周围的八个空格中。
  3.请同学们提炼、概括九宫格图中主要论点背后的思维角度,也可小组讨论后增加九宫格图中未涉及的角度,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跨越。
  当然,教师要指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现象灵活调整九宫格内容,比如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等角度。
  五、落实训练
  任务一:请同学们再次给丁真第一条微博写一条评论,要求以同龄人的身份给他写一条建议,论点深刻,表达通顺,情感真挚,140字以内。全班同学投票后,排名前三的评论将以班级名义正式发表在丁真微博下方。
  任务二:请同学们给丁真入职的文旅国企和当地的旅游局写一封信,针对丁真作为优质流量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和游客暴增之间的问题、如何改善当地教育落后现状等问题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论点明确、深刻,表达通顺,500字以内。
  六、评估总结
  请同学们根据评价量规先自我评价,再组内互评,最后教师评价。经过三级评价,同学们得到较为客观的修改建议,课后再完善学习任务。
  七、迁移巩固
  为了巩固多维思考、深化论点的学习成果,教师提供一则时事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任务。
  材料一:近日,“上海开放大学开设家政学本科专业”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推动“本科保姆”词条登上热搜。有网友提出问题:“保姆需要有本科学历吗?”“‘本科保姆’是否是人才浪费?”“家政也有了本科专业,是否意味着本科学历缩水了?”等。(来自人民日报评论)   材料二:近日,浙江温州市4名一线快递员首批获评快递工程技术员初级职称。而就在10月,人社部印发通知,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贯通机制。(来自中人社传媒)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要求论点有针对性、深刻性,300字左右。
  第2课时
  针对对象,反驳对方漏洞
  ——以“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辩题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对象意识的针对性、反驳等概念并能清晰阐述。
  2.技术目标:提供学生反驳的技术指导,抓住对方逻辑漏洞质疑并辩驳。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反驳的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教学条件分析】
  1.内部条件
  (1)学生论证时较少考虑阅读对象的期待视野或心理预期。
  (2)学生常使用全称判断句作为论点,不完全归纳法缺乏缜密的逻辑链条,容易被反驳者抓到逻辑漏洞。
  2.外部条件
  (1)教师可提供训练学生反驳能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反驳重要性的认知。
  (2)教师可借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化辩题,让学生选择正方和反方后考虑对方如何论证,以弥补己方论证不足,有力反驳对方逻辑漏洞。
  【教学步骤】
  一、激发动力
  同学们,疫情让我们尝试了新的学习模式——线上教学。2020年5月开学之前,我们上课或家长会的阵地转移到了钉钉。开学后,天学网、e网通、智学网等在线教育网站也在周末辅助我们学习。请大家看一组图片,猿辅导、作业帮、51talk青少儿英语等在线教育APP已经入驻各大媒体平台成为主要冠名商,学而思、好未來等教育培训机构也提供配套的线上教学资源……种种现象表明线上网络教学正在走进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孰优孰劣?我们该如何看待两种教学方式?这节课我们以辩题“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为例,提升针对性反驳的能力。
  二、告知目标
  1.反驳要有针对性,考虑对方有可能立论的论点、论据、论证形式等。
  2.反驳要有说服力,学生要掌握举反例的方法来证明对方观点的逻辑漏洞。
  3.熟悉辩论赛流程,查阅持方所需的辩论资料,为下一课时实战辩论做准备。
  三、呈现材料
  1.训练学生举反例的四个论点(见第四部分第1处)
  2.辩题“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
  四、指导学习
  1.自我辩驳阶段
  请你在以下四个观点中任选其一,举出1-2个反例,自我辩驳后完善观点。
  (1)磨难,能历练人生。
  反例示例: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拔剑自绝;老舍不堪忍受文革中遭受的屈辱,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完善观点:“磨难,能历练人生”这句话需要限定前提,不能认为磨难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对正视甚至积极面对磨难的人来说,磨难是磨炼人生珍珠的沙砾;相反,磨难则是生命的灾难。
  (2)宽容是美德。
  (3)人生必须争。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同桌互相反驳阶段
  (1)对于“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辩题,同桌抽签决定相反持方,采用列举提纲的方式论证己方观点。
  (2)同桌正式互相反驳,针对对方反驳角度,弥补持方论证漏洞;发现对方论证在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上的缺陷,增强反驳对方的力度。
  (3)同桌互换持方展开对话,要求站在对方立场组织论证语言,判断对方的论证是否可以说服你。
  (4)同桌总结双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写一段200的文字。
  3.持方内部试辩阶段
  (1)抽签选择持方
  全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6-7人,组长轮流抽签决定“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或“中学更应偏重线下教学”的持方。
  (2)确定辩论队员
  四个小组内部商定一辩、二辩、三辩、四辩队员,要求一辩队员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和清晰的表达能力,能开门见山阐述己方观点;二辩、三辩队员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能进一步补充己方论点,并抓住对方论证纰漏及时反驳;四辩队员要有很好的总结概括能力,最好感情充沛、语调铿锵,能感染陪审团和现场观众。辩论队员不仅要反复熟悉辩论内容,而且要训练辩论技巧,如投入感情、增加幽默感、变换语调、灵活使用口语书面语等。
  (3)熟悉辩论流程
  ①全班同学投选出七位公正的评审团,每人一票,教师一人算作两票。剩余同学作为现场观众一开始可以选择支持的持方,坐在持方后排对应位置。辩论开始后,观众如果被说服改变持方,可随时移动位置,坐在你所支持的持方后排。另外需要一名计时提醒员和评分收集员,辩论结束后评委评选出最佳辩论员和获胜队伍。
  ②教师提供辩论史上经典辩论赛视频: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供同学们课下观看。
  (4)持方内部试辩
  持方内部组成正反方,互相质疑和反驳,不断完善己方观点,使之逻辑缜密,尽量减少被对方抓住把柄的机会。
  五、落实训练
  请同学们根据“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辩论赛的要求,组内形成虚拟论敌,每人就对方某点漏洞写一篇完整的辩论反驳稿,800字左右,建议课下完成。
  六、评估总结
  反驳稿采取组内互评、教师批改的方式进行。七、迁移巩固
  近期,有个别同学认为《劝学》中的观点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了。请你给这位同学写一封匿名信,反驳他的错误认知并阐明反驳缘由。要求反驳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措辞贴近读者心理,400字左右。   第3课时
  针对辩题,开展实战辩论
  ——以“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辩题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辩论赛的相关概念和流程。
  2.技术目标:提供辩论的技术指导,顺利完成一次完整的辩论赛。
  3.态度目标:培育学生的辩论思维,发展学生的发现、质疑、批判精神。
  【教学条件分析】
  1.内部条件
  (1)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组内虚拟论敌等方式对辩论已有基本認知。
  (2)学生对辩论充满浓厚的兴趣,心理预期较高。
  2.外部条件
  (1)教师选取的辩题一方面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另一方面具有可探讨性。
  (2)教师已为学生辩论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评价要求。
  【教学步骤】
  一、激发动力
  同学们,课下你们已经观看了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视频,相信你们会被其中某一位辩手所吸引。接下来请大家观看2分钟的小视频,再次明确本次辩论赛的规则。(教师播放视频)
  二、告知目标
  通过辩论综合考查学生深化己方观点、反驳对方逻辑漏洞的能力,培养学生心中有对象、议论有针对性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思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呈现材料
  “中学更应偏重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辩论赛PPT
  四、指导学习
  1.辩论双方要严格遵守辩论规则,计时提醒员第一次提醒后辩论员剩余30秒钟,第二次提醒即为结束,辩论员不可再发言。
  2.评审员需根据评分标准客观打分,不可掺杂私人情感因素。
  3.现场观众移动时需尽可能保持安静,减少对辩论双方的影响。在辩论结束后,观众有机会发表自己看法。
  4.赛后课堂交流辩论双方的收获,课后形成总结反思文字。
  五、落实训练
  七、迁移巩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53年3月,晚年的胡适发表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容忍与自由》,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该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断。(材料出自中山市2019-2020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试题)
  中山市××中学准备就胡适的观点举行一次辩论赛,请你在“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和“自由比容忍更重要”中选择一个持方后,以一辩身份写一篇辩词,要求己方论点明确、论据详实、论证合理,同时针对对方可能的质疑进行反驳辩解,不少于800字。
  【教学设计亮点】
  1.亮点一: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四翼的考查要求也要通过情境载体来实现。目前的作文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创设和典型任务的驱动,学生针对材料泛泛而谈,甚至无病呻吟、言之无物,难以培养学生在具体交际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本教学设计创设多处真实具体的情境,如给丁真第一条微博写评论、给丁真所在国企或理塘旅游局写一封建议信、举行辩论赛等,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日常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在任务驱动下完成针对性立论或驳论,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
  2.亮点二:以技术支架为指导
  支架,也叫脚手架,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技术性支持,可以帮助学生跨过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及时提供给学生技术支架,辅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学习点上,将思维过程可视化、清晰化。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多种技术支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运用九宫格图(图表支架)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纵深思维的能力;教师先行示范如何举反例反驳论点(范例支架);在学生缺乏兴趣时及时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情境支架);设计评价表格以清晰呈现评价维度(评价支架)等。支架是暂时的,也是微型的、易操作的,本教学设计既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过程,也不袖手旁观,架空教师指导地位,而是适时提供技术支架,让学生思辨思维真正发生。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桂山中学]
其他文献
当你努力长出一片新叶  就迫不及待地召唤我  看着我  嚼碎你的奉献  当你为我结出一颗红葚  就欣喜地召唤我  听着我  贪婪的咀嚼的响声  多少个日夜里  你喂饱我晶莹的身体  自己慢慢老去  却从未抱怨只字片语  也不期许  永恒于我的记忆  今天我才知  我是你永远的蚕  躲在你柔软结实的肢腋  享受你撑开的巨大的冠  筛下的阳光碎影  温暖我每一个无知梦幻  直到今天  我才懂得为你流泪
成长的路径绵延无尽头,我涉足于茫茫的路途中,唯有那两种极端的爱,能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护着我走好踏实的每一步。  ——题记    岁月无声地在我身旁穿梭,一切美好的幻想都在脑海中定格,我一直编织着属于我自己的童话,享受成长的那份美好。  人生漫漫路,我已踏下了十二个坚实的脚印,唯有七岁时踏下的  那个脚印最稳固:最能启迪我的心灵。那是我第一次尝试着做木偶。我凭借自己的想象,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木偶的发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播放的视频,大家能猜到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吗?  生:(异口同声)木兰诗  师:大家真聪明。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边播放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木兰出征》中的四副图片,一边师生共同梳理情节,为下文分析木兰形象作铺垫。  师、生:木兰纺织却停机叹息,因为国家有难,阿爷应出征。木
通过加热将瓶子中的空气挤出,然后再通过冷却将水吸到瓶子里。这样,你就会看到物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准备,一支可以弯曲的吸管、大盘子、玻璃杯子、塑料瓶、一杯热水、一杯冷水、橡皮泥、胶带带、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  1 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密封。  2 将其他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  3 用一点色素染一下玻璃杯中的水。  4 将瓶子置入大盘子,弯曲吸管,使它探入玻璃杯中。  5
某欧洲国家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仅仅30岁就已经红得发紫,誉满全球,而且郎君如意,家庭美满。一次,她到邻国来开独唱音乐会,入场券早在一年以前就被抢购一空。当晚的演出也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演出结束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观众团团围住。人们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着,其中不乏赞美和羡慕之词。  有的人恭维歌唱家大学毕业就开始走红,进入了国家级的歌剧院,成为扮
还是习惯性地把年份写成2006。时间流逝了,我还在原地徘徊。每天都觉得很漫长,可是,当365个漫长的日日夜夜都快去了,才猛然醒悟,原来光阴实在是太短太短。  九点钟醒来,躺在床上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四周很安静,真好,没有什么来干扰我思考的空间,我的思考,我的自由,我的幻想,一切如常继续,这真让人幸福。  放假。依然是凛冽的冷,阳光很亮,被雪洗净的街道显得宽敞笔直,大地成为天空的一部分,幸福,也在天
有一个人去找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面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
芹菜的话:在学习初二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后,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李炼老师和洪心老师组织同学们就当代中学生应该“乐学”还是“苦学”展开精彩辩论……    张林璇(正方):当代中学生更需要学会苦学。这里的“苦”不是痛苦,而是刻苦,是勤奋。包括对征服学海的信心、决心、恒心和耐心。众所周之,中学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不可能事事如愿,亦不可能让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克服困难,发挥苦学的
摘 要 “生成”对应英文为“generate”,译为:变易、变成。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生成的课堂。生成性课堂的创设,教师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生成什么和如何生成。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一课,以学生的预习结果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线索,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巧妙利用提问生成一堂动态的、开放性的课堂。为了更好地了解郑桂华老师课堂上的生成性,本文将从四方面:板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所谓经典,尤其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总是要折射出某种社会现实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给出的说法是,“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只从文面来理解,这样的论述自然有其道理,然而这种所谓的道理又是不能直接告知学生的,而需要引导学生在研析课文的过程中去感受。  文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