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迅猛发展,两国经贸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与美国的经贸博弈能力得到了提升,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目前,虽然中美在金融市场开放、政府采购与知识产权问题等众多问题上通过谈判协商等途径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放松对华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方面几乎无进展。未来几年,中美围绕上述方面的摩擦不可避免,美国对华保护主义倾向和经贸问题政治化等也会干扰两国经贸的正常发展,但这些矛盾和摩擦将逐步缓解。
关键词:中美经贸;发展热点;观点综述
中图分类号:F7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16-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04
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虽然双方建立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经贸协调机制有助于改善和加强中美经贸合作,但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仍将长期存在。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也给中美经贸走向带来了不确定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美经贸关系,笔者对近期各界有关中美经贸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梳理。
一、中美经贸在合作中持续发展仍是主旋律
由于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国经贸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博弈能力得到提升,处理经济事务也更加自信。中美两国的依存关系变得更加平衡,在合作中坚持发展仍将是主旋律。
(一)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的共识
众多政治人物对于中美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奥巴马总统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塑造21世纪”。胡锦涛主席强调“中美两国能否建立战略互信,事关大国关系和世界和平”。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表示充分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美中在许多领域拥有共同利益,两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在美投资有助于增加美国就业机会,希望两国在清洁能源、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①。美国前贸易代表威廉·布罗克表示,中国现在不仅是主要的出口国,还是重要的进口国②。奥巴马2010年提出了五年内使出口倍增的计划,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迟缓的背景下,美国的新增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中国等新兴市场来提供③。
其他商界与社会人士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波音公司总裁詹姆斯麦克雷尼指出,奥巴马总统提出要在未来5年将美国对外出口额翻一倍,中国市场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④。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肯特称,中美加强经贸合作有力地增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在今后双方会更依赖于对方经济的发展。
(二)中美经贸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
由于中美两个经济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经济差异性带来的互补性使中美经贸合作增加,并导致两国相互依存日益加强。亚洲学会美中关系中心的负责人奥威尔认为,中国拥有美国亟需的资金,美国拥有技术和高技能的劳动力,中国在寻找投资的目标,可以成为美国的机会①。
统计数据也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经贸依存度大幅上升。据美方统计口径,2011年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双向投资领域,美国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之一,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万多个,实际投入近66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目前虽然仅有49亿美元,但2009年和2010年同比增幅分别达到97%和81%[1]。
(三)中美两国对话协调机制有效增强互信
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先后建立了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Sino-U.S.Joint Economic Committee)、中美商务与贸易联合委员会(Sino-U.S.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ino-U.S.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等经贸协调机制。这些协调机制共同编织起维系中美关系稳定的机制网络,成为两国缓解摩擦、克服分歧、解决问题、加强经贸关系的桥梁。以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例,中美双方达成的对话成果包括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美方承诺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全面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等。
二、中国在博弈过程中逐渐与美国更加平等
各界普遍认为,近年中国实力增长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认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相对其他经济体更显突出,而且中国经济增长比美国更快,因此,全球经济关系发生了极大改变,中国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在经济事务处理方面也更加自信和主动。
(一)中美在汇率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增加
近年来,美方一直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曾在数个场合表示,他将敦促中国允许汇率上升,加强对人民币升值的推动。美国资深参议员舒默曾强调,美国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迫使中国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②。中方对此进行了明确回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方注意到美国方面多次重申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利益,而他已经对近年来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的剧烈波动习以为常③。《澳金融评论报》撰文称,尽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美元升值已超过10%,这一升值速度仍不及美国预期,中方表示货币升值应基于对本国国情考虑而非来自外国政府的压力④。美国财政部于2011年5月27日发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承认,中国并未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
但同时,由于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外界普遍注意到中方对人民币升值态度的变化。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中美双方就通货膨胀和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办公室主任洛文杰也表示,中国在讨论汇率问题时的基调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地提到人民币升值如何有助于抑制国内通胀⑤。
(二)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仍存在歧视,但前景广阔
目前在美国政界,对于中国赴美投资仍然存在一定担忧与顾虑。《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华盛顿各级官员的一个担忧是,中国企业可能通过其在美国的生产业务收购美国企业,从而关闭这些企业而把生产转移到中国。部分人士还认为,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被认为是由国家资助并为政府利益做事,很多中国企业都部分地或者完全地由中国政府控制,它们有可能通过商业交易获取美国的军事机密。美国民主党议员杰克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很多中国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在企业和国家之间划清一条界线。”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专家史剑道甚至悲观认为,“这(指中国在美国大量投资)不可能发生。他们想要大量投资,但这里没人会让他们这么做。反中国情绪在华盛顿目前的政治氛围中还太过强烈。”①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企业赴美国投资前景广阔,将为美国带来巨大利益。2011年,美国亚洲学会和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发布的《敞开门户、充分利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研究报告称,过去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增长了约25倍,预计中国有望在未来十年向海外企业、工厂、资产等投资多达两万亿美元。这些资金足够帮助美国和欧洲重获生机。美国商务部副部长瑞贝卡·布兰克在2011年首届中美城市经济合作会议上表示,自2003年开始,中国公司对136个美国绿色能源项目进行了投资。如果所有的项目都落实,能够让中国在美国经济中增加45亿美元的投资。
三、中美尚需在部分经济领域加强沟通协调
金融市场开放也是美国长期力图推动的工作。中国放开国内基金销售与托管业务,是近期中国向美国放开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从长期来看,会给海外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共同基金市场极大的市场机会。咨询公司Z-Ben对未来中国共同基金业发展十分乐观,认为中国的共同基金行业到2015年将增长150%,达到1万亿美元。美国金融机构对中国的承诺普遍表示欢迎②。花旗集团认为,花旗集团在共同基金领域有着全球专业经验,非常欢迎在获得监管许可下在中国开展共同基金业务。但是,在金融市场开放等领域,双方需增加沟通协调③。
(一)有观点认为,外资在短期内无法撼动中资机构在基金销售与托管业务的主导地位
路透社报道,在中国三分之二的基金销售通过银行,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规模又限制了其基金销售规模。汇丰银行在中国有108家分支机构,而花旗集团仅仅有33家分支机构④。因此,短期来看,外资还无法撼动中资机构在基金销售与托管业务的主导地位。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会采取一些措施阻碍外资进入基金销售业。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专家史剑道认为,“中国将正式允许一些共同基金在中国市场销售,只是有一点,他们会操纵体系,使其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这是他们在金融服务领域的惯用做法……他们允许你进入市场,但施加的各种条件使你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我预计共同基金领域也不会例外”。
(二)在政府采购与知识产权问题上,部分观点认为,中国的承诺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在地方政府层面遇到问题
路透社认为,许多政府采购都是在省级或其他地方政府层面,他们对于本土企业有着更大偏好。而且在政府采购的保证中,修改中国的法律以消除带歧视性的产品目录并没有包含时间表。如果没有来自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明确的指引说明,这些产品目录是无效的,地方政府是否将会停止使用这些目录仍是个未知数。
(三)对于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与取消所有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等方面的承诺,有观点认为,其承诺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
美国前贸易代表施瓦布认为,对话成果跟所有与中国达成的其他贸易协议一样,在被执行前,都无法了解其意义。之前中国政府曾多次承诺不会采用非法软件,但目前中国,甚至包括政府以及国有企业,都大量使用非法软件。因此确保中国的机构开展合法软件的新审查将非常有意义,但其前提是中国确实履行其承诺。
四、中美经贸关系的两大主要障碍
(一)美国短期内仍不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在近几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均表示,将会“迅速、全面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从承诺落实情况看,美国在推动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工作几乎原地踏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认为,“我不相信奥巴马政府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意愿。我认为他们会拖到最后一刻。”⑤
这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国内长期存在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声音。2009年7月27日,美国钢铁协会和美国钢铁制造商联盟联合发表的报告《美中经济再平衡:钢铁业的观点》,从国企垄断、“汇率操纵”、电价补贴、贴息、地价优惠等多方面责难中国扭曲了世界贸易。2010年4月23日,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发表的《中国不公平贸易导致美国人失业》,责难中国一系列“不公平”贸易模式,7年内“夺走”了美国241万个就业岗位。
更多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在拿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为筹码谋求更大利益。英国《金融时报》曾刊文《中国市场经济的巨大谜团》,指出中国符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标准。中国在市场自由化方面比俄罗斯做得更多,但美国早在四年前就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却未承认中国。因此,美国政府实际上是拿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筹码,试图谋求更大的利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也表示,“他们(美国)不会放弃手中的这个工具(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为这会使得美国在向世贸组织就中国产品进行申诉时有更大优势。”
(二)美国不会轻易放松对华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挑战,美国各界逐渐认识到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意义。一是企业界游说政府和国会各部门,持续对政府施压。2009年12月,航空行业率先在国会就出口控制改革进行申辩。2010年1月,机械制造等行业出口商也在国会作证,要求国会就管制政策对美国商业造成的影响进行慎重评估。美国军工游说团体“安全与竞争联合会”也公开致信奥巴马,再次敦促政府加快武器出口管制改革,为出口许可证松绑。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帕特克认为,对华出口管制是冷战遗产。目前对华出口管制会让美国丧失大量机会。他指出,全面放开对于高科技出口以追求短期利益是不可取的。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认识到,游戏已经改变,更加聪明的方法是采取措施保持美国在中国高科技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为应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挑战,扩大出口、增进就业和促进复苏,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初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其主要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放松出口管制,尤以军事和高技术产品为代表①。
但是,放松对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牵扯到各方利益关系和各种政治因素,运作起来非常复杂。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就曾明确表示,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与其是对国防安全的考虑,不如说显示一国政府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手段②。
政治因素也限制了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放宽。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认为,“高科技出口管制受到许多官僚政治因素的制约,因此向前推进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调查局(BIS)对外公布的相关文件表明,在2012年初仅能完成对军品清单的改造。虽然清单的合并在出口管制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之后的统一发证机关、统一执法机关、统一许可申请流程等仍面临多部门利益协调。美国出口管制改革最后一步必须经过国会,成立的出口审批机构和执法协调中心需国会批准,涉及刑事、民事处罚等方面的修订问题也需国会同意。两党之间和府院之间的磨合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讨价还价过程。
五、小结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指出,中美经济关系存在以下矛盾:一是中国所持美元标价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与美国为刺激本国经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二是在中美两国调整经济失衡的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出台“出口倍增计划”,中国需要通过出口实现经济企稳回升,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三是中国企业在危机中收购美国低估的制造业实物资产如处理不当将引发美方疑虑。在未来几年中,中美围绕上述方面的摩擦将不可避免③。
尽管中美经贸分歧和摩擦仍将发生,美国内对华保护主义倾向和经贸问题政治化气候等也会干扰两国经贸的正常发展,但经过磋商协调,这些矛盾和摩擦将逐步缓解和得到解决。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曾表示:“任何经济关系中都会有分歧,美、欧、日、中之间都存在分歧,二十五年前中美之间没有贸易没有分歧,如今有贸易就有分歧,但都可以从开放的贸易中受益。”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美大司.2010年中美贸易情况[DB/OL].[2011-02-21],http://mds.mofcom.gov.cn/aarticle/date/201102/2011020
7409467.html?723069832=39327266.
关键词:中美经贸;发展热点;观点综述
中图分类号:F7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16-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04
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虽然双方建立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经贸协调机制有助于改善和加强中美经贸合作,但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仍将长期存在。2012年是美国大选年,也给中美经贸走向带来了不确定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美经贸关系,笔者对近期各界有关中美经贸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梳理。
一、中美经贸在合作中持续发展仍是主旋律
由于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两国经贸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在两国经贸关系中的博弈能力得到提升,处理经济事务也更加自信。中美两国的依存关系变得更加平衡,在合作中坚持发展仍将是主旋律。
(一)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的共识
众多政治人物对于中美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奥巴马总统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将塑造21世纪”。胡锦涛主席强调“中美两国能否建立战略互信,事关大国关系和世界和平”。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表示充分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美中在许多领域拥有共同利益,两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在美投资有助于增加美国就业机会,希望两国在清洁能源、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①。美国前贸易代表威廉·布罗克表示,中国现在不仅是主要的出口国,还是重要的进口国②。奥巴马2010年提出了五年内使出口倍增的计划,在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迟缓的背景下,美国的新增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中国等新兴市场来提供③。
其他商界与社会人士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波音公司总裁詹姆斯麦克雷尼指出,奥巴马总统提出要在未来5年将美国对外出口额翻一倍,中国市场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④。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肯特称,中美加强经贸合作有力地增加了美国的就业机会,在今后双方会更依赖于对方经济的发展。
(二)中美经贸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
由于中美两个经济体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种经济差异性带来的互补性使中美经贸合作增加,并导致两国相互依存日益加强。亚洲学会美中关系中心的负责人奥威尔认为,中国拥有美国亟需的资金,美国拥有技术和高技能的劳动力,中国在寻找投资的目标,可以成为美国的机会①。
统计数据也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经贸依存度大幅上升。据美方统计口径,2011年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双向投资领域,美国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之一,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6万多个,实际投入近66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目前虽然仅有49亿美元,但2009年和2010年同比增幅分别达到97%和81%[1]。
(三)中美两国对话协调机制有效增强互信
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先后建立了中美联合经济委员会(Sino-U.S.Joint Economic Committee)、中美商务与贸易联合委员会(Sino-U.S.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ino-U.S.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等经贸协调机制。这些协调机制共同编织起维系中美关系稳定的机制网络,成为两国缓解摩擦、克服分歧、解决问题、加强经贸关系的桥梁。以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为例,中美双方达成的对话成果包括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美方承诺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全面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等。
二、中国在博弈过程中逐渐与美国更加平等
各界普遍认为,近年中国实力增长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认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相对其他经济体更显突出,而且中国经济增长比美国更快,因此,全球经济关系发生了极大改变,中国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影响力,在经济事务处理方面也更加自信和主动。
(一)中美在汇率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增加
近年来,美方一直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曾在数个场合表示,他将敦促中国允许汇率上升,加强对人民币升值的推动。美国资深参议员舒默曾强调,美国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迫使中国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②。中方对此进行了明确回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方注意到美国方面多次重申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利益,而他已经对近年来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的剧烈波动习以为常③。《澳金融评论报》撰文称,尽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美元升值已超过10%,这一升值速度仍不及美国预期,中方表示货币升值应基于对本国国情考虑而非来自外国政府的压力④。美国财政部于2011年5月27日发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承认,中国并未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
但同时,由于中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外界普遍注意到中方对人民币升值态度的变化。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中美双方就通货膨胀和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办公室主任洛文杰也表示,中国在讨论汇率问题时的基调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地提到人民币升值如何有助于抑制国内通胀⑤。
(二)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仍存在歧视,但前景广阔
目前在美国政界,对于中国赴美投资仍然存在一定担忧与顾虑。《纽约时报》曾刊文指出,华盛顿各级官员的一个担忧是,中国企业可能通过其在美国的生产业务收购美国企业,从而关闭这些企业而把生产转移到中国。部分人士还认为,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被认为是由国家资助并为政府利益做事,很多中国企业都部分地或者完全地由中国政府控制,它们有可能通过商业交易获取美国的军事机密。美国民主党议员杰克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很多中国企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在企业和国家之间划清一条界线。”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专家史剑道甚至悲观认为,“这(指中国在美国大量投资)不可能发生。他们想要大量投资,但这里没人会让他们这么做。反中国情绪在华盛顿目前的政治氛围中还太过强烈。”① 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企业赴美国投资前景广阔,将为美国带来巨大利益。2011年,美国亚洲学会和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发布的《敞开门户、充分利用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研究报告称,过去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增长了约25倍,预计中国有望在未来十年向海外企业、工厂、资产等投资多达两万亿美元。这些资金足够帮助美国和欧洲重获生机。美国商务部副部长瑞贝卡·布兰克在2011年首届中美城市经济合作会议上表示,自2003年开始,中国公司对136个美国绿色能源项目进行了投资。如果所有的项目都落实,能够让中国在美国经济中增加45亿美元的投资。
三、中美尚需在部分经济领域加强沟通协调
金融市场开放也是美国长期力图推动的工作。中国放开国内基金销售与托管业务,是近期中国向美国放开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从长期来看,会给海外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共同基金市场极大的市场机会。咨询公司Z-Ben对未来中国共同基金业发展十分乐观,认为中国的共同基金行业到2015年将增长150%,达到1万亿美元。美国金融机构对中国的承诺普遍表示欢迎②。花旗集团认为,花旗集团在共同基金领域有着全球专业经验,非常欢迎在获得监管许可下在中国开展共同基金业务。但是,在金融市场开放等领域,双方需增加沟通协调③。
(一)有观点认为,外资在短期内无法撼动中资机构在基金销售与托管业务的主导地位
路透社报道,在中国三分之二的基金销售通过银行,而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规模又限制了其基金销售规模。汇丰银行在中国有108家分支机构,而花旗集团仅仅有33家分支机构④。因此,短期来看,外资还无法撼动中资机构在基金销售与托管业务的主导地位。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会采取一些措施阻碍外资进入基金销售业。传统基金会中国经济专家史剑道认为,“中国将正式允许一些共同基金在中国市场销售,只是有一点,他们会操纵体系,使其有利于中国银行业,这是他们在金融服务领域的惯用做法……他们允许你进入市场,但施加的各种条件使你无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我预计共同基金领域也不会例外”。
(二)在政府采购与知识产权问题上,部分观点认为,中国的承诺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在地方政府层面遇到问题
路透社认为,许多政府采购都是在省级或其他地方政府层面,他们对于本土企业有着更大偏好。而且在政府采购的保证中,修改中国的法律以消除带歧视性的产品目录并没有包含时间表。如果没有来自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的明确的指引说明,这些产品目录是无效的,地方政府是否将会停止使用这些目录仍是个未知数。
(三)对于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与取消所有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等方面的承诺,有观点认为,其承诺能否实现还有待观察
美国前贸易代表施瓦布认为,对话成果跟所有与中国达成的其他贸易协议一样,在被执行前,都无法了解其意义。之前中国政府曾多次承诺不会采用非法软件,但目前中国,甚至包括政府以及国有企业,都大量使用非法软件。因此确保中国的机构开展合法软件的新审查将非常有意义,但其前提是中国确实履行其承诺。
四、中美经贸关系的两大主要障碍
(一)美国短期内仍不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在近几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均表示,将会“迅速、全面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从承诺落实情况看,美国在推动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工作几乎原地踏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认为,“我不相信奥巴马政府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意愿。我认为他们会拖到最后一刻。”⑤
这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国内长期存在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声音。2009年7月27日,美国钢铁协会和美国钢铁制造商联盟联合发表的报告《美中经济再平衡:钢铁业的观点》,从国企垄断、“汇率操纵”、电价补贴、贴息、地价优惠等多方面责难中国扭曲了世界贸易。2010年4月23日,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发表的《中国不公平贸易导致美国人失业》,责难中国一系列“不公平”贸易模式,7年内“夺走”了美国241万个就业岗位。
更多观点认为,美国政府在拿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为筹码谋求更大利益。英国《金融时报》曾刊文《中国市场经济的巨大谜团》,指出中国符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标准。中国在市场自由化方面比俄罗斯做得更多,但美国早在四年前就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却未承认中国。因此,美国政府实际上是拿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筹码,试图谋求更大的利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也表示,“他们(美国)不会放弃手中的这个工具(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为这会使得美国在向世贸组织就中国产品进行申诉时有更大优势。”
(二)美国不会轻易放松对华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挑战,美国各界逐渐认识到放开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意义。一是企业界游说政府和国会各部门,持续对政府施压。2009年12月,航空行业率先在国会就出口控制改革进行申辩。2010年1月,机械制造等行业出口商也在国会作证,要求国会就管制政策对美国商业造成的影响进行慎重评估。美国军工游说团体“安全与竞争联合会”也公开致信奥巴马,再次敦促政府加快武器出口管制改革,为出口许可证松绑。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帕特克认为,对华出口管制是冷战遗产。目前对华出口管制会让美国丧失大量机会。他指出,全面放开对于高科技出口以追求短期利益是不可取的。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认识到,游戏已经改变,更加聪明的方法是采取措施保持美国在中国高科技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为应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挑战,扩大出口、增进就业和促进复苏,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初提出“出口倍增计划”,其主要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放松出口管制,尤以军事和高技术产品为代表①。
但是,放松对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牵扯到各方利益关系和各种政治因素,运作起来非常复杂。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副总裁包道格就曾明确表示,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与其是对国防安全的考虑,不如说显示一国政府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手段②。
政治因素也限制了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放宽。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认为,“高科技出口管制受到许多官僚政治因素的制约,因此向前推进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商务部产业安全调查局(BIS)对外公布的相关文件表明,在2012年初仅能完成对军品清单的改造。虽然清单的合并在出口管制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之后的统一发证机关、统一执法机关、统一许可申请流程等仍面临多部门利益协调。美国出口管制改革最后一步必须经过国会,成立的出口审批机构和执法协调中心需国会批准,涉及刑事、民事处罚等方面的修订问题也需国会同意。两党之间和府院之间的磨合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讨价还价过程。
五、小结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指出,中美经济关系存在以下矛盾:一是中国所持美元标价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与美国为刺激本国经济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二是在中美两国调整经济失衡的过程中,奥巴马政府出台“出口倍增计划”,中国需要通过出口实现经济企稳回升,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三是中国企业在危机中收购美国低估的制造业实物资产如处理不当将引发美方疑虑。在未来几年中,中美围绕上述方面的摩擦将不可避免③。
尽管中美经贸分歧和摩擦仍将发生,美国内对华保护主义倾向和经贸问题政治化气候等也会干扰两国经贸的正常发展,但经过磋商协调,这些矛盾和摩擦将逐步缓解和得到解决。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鲍尔森曾表示:“任何经济关系中都会有分歧,美、欧、日、中之间都存在分歧,二十五年前中美之间没有贸易没有分歧,如今有贸易就有分歧,但都可以从开放的贸易中受益。”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美大司.2010年中美贸易情况[DB/OL].[2011-02-21],http://mds.mofcom.gov.cn/aarticle/date/201102/2011020
7409467.html?723069832=3932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