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生活道路与精神选择——以儒释道为思想背景的初步考察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yh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儒、释、道互补的哲学背景下,中华文化形成了稳定而又相对圆满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官员们就在自身生存的文化母腹中找到了仕与隐、进与退的精神依托,他们或不懈进取,或亦官亦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形成颇具魅力的品格。他们的生活道路与精神选择是今人值得回味的历史财富。
其他文献
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选择。中国长期奉行睦邻友好的政策,积极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不仅改善本国周边安全环境,而且推动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上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和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得到全面拓展。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国风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苏联,在既无国外敌人入侵又无国内人民造反的形势下发生剧变,直至解体。这其中有历史原因,即远因;但关键是现实原因,即近因。苏联剧变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直接原因是:改革背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共产党的蜕化和变质,领袖们的背叛,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缺乏法治的保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文化多样化,其实是一个与时代发展状况和世界历史大局相联系的现实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文明大道的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文明大道的统一。
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时滞、预期和博弈对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调控时滞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调控效应,缩短调控时滞的重要方面是宏观调控从被动适应调控转变为主动适应调控;市场主体的调控预期可以导致其行为调整顺应于或相逆于调控政策,因而在宏观调控中要重视并调节和引导市场主体对调控政策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变化的预期;在宏观调控主体与非调控主体的博弈中,调控主体应引导、促使非调控主体进行合作行为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内,只有陈独秀、李大钊和瞿秋白等党的几位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系统阐述过国家和国家主权的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国家和国家主权基本主张的思想基础。历史证明,坚持国家主权的这些思想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建设事业就向前发展;反之,就遭到挫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主权的基本主张,并且获得了成功的实践检验。
西方强势国家美国假手全球化,为弱势民族国家设置了“文化帝国主义”的“陷阱”。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势国家的文化安全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浪潮中,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当前需要十分警惕和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乃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现实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对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是全世界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无数次失败的血的代价换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从实际出发,用这一理论去统一认识,解决矛盾,澄清疑惑。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在当今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生产关系基本上也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还没有到全面灭亡的时候。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包容生产力的时候,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以全部释放的时候,当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知识阶级形成时,新兴的阶级力量才能将其推翻。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全面部署阶段、蓄势待发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5年来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制约的总病根还没有彻底消除。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关键环节是完善国家权力机关对执政党的制约监督,必要条件是正确把握和处理因维护既得利益而阻挠改革进程的因素以及因追求西方模式而干扰改革方向的因素。
从信息技术革命的角度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是一个崭新视角。信息技术关系到权力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及从全球化中获利的大小,因此,苏联在信息技术革命中的落伍最终成为导致其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系、封闭保守的军事体系、千篇一律的意识形态体系又是导致苏联在信息技术革命中落伍的三大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