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中的不平凡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wdev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众所周知,齐白石是中国近代最卓越的绘画大师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影响着我们每一代,尤其是他所画的虾,雅俗共赏。齐白石的绘画得到人们很大的认同,因为他的创作题材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的画笔有力地表现出来,把生活中最平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不平凡。本文主要选择齐白石几幅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他的一些不平凡之处。
  关键词:不平凡;纯净;朴实
  齐白石是20世纪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绘画大师。一生贫穷,历尽沧桑,但却未曾放弃自己对绘画的追求,也正是由于他对待生活的一种不平常的心态成就了他孜孜以求的艺术梦。他的绘画作品具有极其强烈的表现力,无不透露着一种纯净、自然、极为本色的美。他吸取古人之精华融合自身想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描绘出了一幅幅看似平凡而不平凡的绘画作品。
  齐白石最初的山水画启蒙是从《芥子园画谱》中获得的,它对齐白石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代汤贻汾曾说:“到眼云烟且静看,师人不若能师物。”在一番游历之后他才懂得画山水画必须要让自己的视野开阔,要去见识真的山真的水,才能抓住其本质特点。而“四王”固然在笔墨技法上经过干锤百炼,但却因为缺乏对真山真水的实际感受,所以,无论其如何地经营位置其作品总有一些局限性。比他们幸运的是,齐白石经常受到朋友的邀请去游山玩水,开拓新视野。通过旅游他积累了很多的山水画稿,并整理编成了《借山图卷》。而在此之前的一些局限在他十年的“衰年变法”之后便完全地突破了,并且有所超越,显示了高度的概括、综合和象征性。
  如现藏于北京画院的《桃花源》,整体的构图丰腴饱满,崇山峻岭中一片桃花呈之字形层层推进至山水间的深处,桃花的颜色浓腴,如胭脂蜜蜡,画中远处的山川突兀而起直插云端,在整个画面中显得更加巍峨雄壮。这里的山川显然脱离了具体的景象限制,融合了自我的心境,正是想象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也正如画中题跋所写:“平生未到桃源地,意想清溪流水长。”给人一种不可触摸的神秘感。又如其水墨画山水《蛙声十里出山泉》并不是直接描写那些鼓腮呜叫的青蛙,却能惟妙惟肖地再现画面。这充分体现了其对诗与画高度概括的能力。传统的山水画大多体现的都是些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而齐白石的不同之处就是他喜欢描绘的都是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窥见的景象,是对乡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出浓厚的世俗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转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人物画最初的作用仅是用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到了宋代时期它的统治地位才逐渐被花乌画所取代,更多的是在民间与宫廷之间发展。而齐白石的人物画正是在汲取宫廷画、民间画以及文人画的精华上,融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以及对艺术深入探索的见解上,用一些特殊的笔墨表现技巧,描写出一幅幅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人物画风格。
  齐白石人物画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在他中年后期,这一时期是他创立自身独特的人物画风格体现其人物画特点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其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风格二者综合起来并且相互转变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题材变得更加广泛,尤其开始注重各个题材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使作品更加地贴近生活,反映现实中的世界。真正达到了人物画创作的至高境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如《渔翁图》,整个画面以墨为主,线为辅。画中人物简单凝练,在笔墨的运用与人物解剖关系的运用上没有任何的拘谨。用色也比较单纯,更加注重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正如石涛“一画”中所强调的:“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心中要有全局的观念,要从整体立意、立形、立法,也只有如此才能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理无不入而志无不尽。”又如淮南子在《论画》中提道:“大画必须注意全体,不能谨细微毛而失其大貌。宋画吴冶(冶为赋色),皆系专业,随圣人有所不及。精神者人形之君,规画人形,无有精神,虽美而不可悦,随大而不可畏。”都可看出画面整体的重要性。再看人物帽子的表现,用淡墨晕染而成,完全看不到线描的痕迹。他用如此简练的笔墨把渔翁表现得栩栩如生,其穿针引线的专注神情更是为此幅作品增添了无数的生机。将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传神的要旨表现得林淋漓尽致,这也是其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主张的深刻体现。他的这些民俗题材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广大观者,主要是因为他寄予形象之中的情,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激。
  齐白石在一生当中描绘最多的就是写意花乌。他的写意花乌曾受吴昌硕的影响,但却超越吴昌硕,始创“红花墨叶”一派。把自身的笔墨手法与民间美术有机地结合,雅俗共赏。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丝瓜小鸡》这可是农家院落中最为平凡的一幕,图中几颗丝瓜仿佛从架上垂下,下面几只小鸡为争夺一只蚯蚓追逐跳跃。在表现手法上,仅几根粗细不同的线条把丝瓜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以淡墨点染丝瓜,使它与瓜叶形成对比,达到丰富画面的效果。小鸡用浓墨点染,笔法简练,描绘的小鸡形神具备中带有一些稚拙。画面中留有大面积的空白,以此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他的画俗而得雅赏。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技法创作了许多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绘画作品,正是他不同于常人的平民情节的自然流露使得他在中国的画坛上大放光彩。
  庄子在《论画》中提到“解衣般礴”一语,他认为真正的画家须心有主宰,胸储造化,不受世俗约束,打破清规戒律,始能有不朽之创作。在这方面没有人比齐白石做得更加出色。他师法古人却不为古人所奴,他师法自然但却超越自然,将最纯真、朴实的感情赋予了每一幅画作,给予了它不平凡的生命。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美术理论研究在读硕士
  约稿、责编:徐琳祺
其他文献
宣纸历来有“千年寿纸”“纸中之王”  之美称,盖因其独特的纸性以及不虫蛀、不  水腐、耐老化等特性所带来的。在漫长的岁  月浸染下,宣纸从一个适用的产品上升到了  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品,越发彰显出其强大的  文化和艺术载体的生命力,也因此有了“陈  年老纸贵如金”的口碑。但因手工制艺的差  别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陈年老纸”或  多或少在其洁白如玉的纸面上生出了一些形  态各异的黄斑点。从严格意义
卿三彬卿三彬,197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书
从魏晋时期的"应目会心""以形写神",到明人的"贱形贵神"和清人的"写物之意",虽然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对写生的要求大抵相近—"形神兼备"才是写生应该有的态度和高度。本文通
内容提要:在众多的中国画创作理论中,个人以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相对宽泛,却又直指要害的关键画论,它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不二法门,尤其是“心源”可以说是中国画一脉相承却又生生不息地发展着的内因,如何去认识心源的实际意义及它的文化内涵,就需要了解它的本来语意及转用,了解中国画创作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等文化的内在关联。唯如此,才能真正地了解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特征及其由来,才能在当下的文化交融、冲突、
采用TPR技术考察了Al2O3负载氧化锰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结果表明,锰的价态随着负载量的增加而提高。低温还原峰归属为MnO2还原成Mn3O4;而高温还原归属为Mn3O4,催化剂还原后再经空气氧化高温峰容易恢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