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改革的探讨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适合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的信息系统将是未来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需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制度,从而提高整体的工作效能以适应其发展。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制度
  
  一、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后勤服务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逐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后勤服务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入数字和网络时代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在不断更新,外部的市场环境和各种配套服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原有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为促进和谐高校的构建,更好地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已迫在眉睫。
  从管理层面上看,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可以拓宽信息沟通渠道,使后勤系统内部上传下达全面快捷,使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调动职工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从师生服务层面上看,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让师生享受到快捷、适时的服务,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师生的交流沟通机制,准确了解服务运行情况和师生需求信息,及时改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提高师生满意度,促进校园和谐。
  2.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需要
  高校后勤为满足教学、科研、师生生活需要,使后勤管理向科学、高效方向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后勤服务的高效率、高效益。而信息技术为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后勤管理与服务上水平成为可能。
  通过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和后勤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促进管理理念、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机构的转变。在传统后勤管理的基础上构建数字虚拟空间,以拓宽现实后勤管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传统后勤管理的效率,扩展传统后勤管理的功能,从而实现后勤管理办公无纸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达到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目的。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各异
  目前,国内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很不均衡,有些高校后勤公司只是在后勤管理中引入Word、Excel及Access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以满足岗位核算的需求;有些高校后勤部门引入一些资产管理、公寓管理等管理软件,满足其部门管理的需求;又有一些高校后勤由最初用于食堂售饭的IC卡,逐步延伸到水、电计费、门禁刷卡等领域,但还没有涉及到后勤其他的相关业务和综合管理。当然,还有一些高校后勤信息化程度较高,达到了信息化平台管理阶段,也被称作“数字后勤”,它不仅把前三个阶段包含的所有消费层面、成本层面、核算层面进行数据整合,同时还能够把后勤下属的十多个单位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形成统一的后勤管理数据信息平台。
  2.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对高校后勤信息化认识的片面性。部分人认为能够应用各种管理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服务就是实现信息化了,其实这些认识都有其片面性。高校后勤信息化的实质要求是“充分整合和广泛利用学校内外信息资源,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和产品”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带来的信息化变革将涉及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因此,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高校后勤信息化,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及后勤工作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更新观念,推动信息化建设。
  第二,对高校后勤地位认识的偏差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把高校后勤的服务经营人员和相应的资源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但是,目前有些高校仍然保持对后勤的决策权,人员的任用与提拔也由学校任命、委派。基于这种情况,有些人会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的事情。
  三、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层应更新后勤的管理理念,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和适应现代化管理能力。其次,应建立并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和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制定职工的计算机水平培训计划与使用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硬件设备和网络系统的沟通与建设,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突破口,提高办事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和提高办事透明度以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后勤文化的形成和后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技术环境。另外,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后勤信息化管理体系,这是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的必要前提。
  2.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职工的信息应用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队伍的现状显然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人力资源环境中,信息化必然发展缓慢。因此,高校必须选聘有信息化意识又善于利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人才补充到后勤队伍中来;同时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强、科技基础扎实和技术精湛的优秀劳动者队伍,形成出色的生产、服务和管理团队,为推进信息化提供人才保证。首先,建立和完善职工计算机培训和进修制度。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师资或本部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鼓励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多进行上机操作。其次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管理人员参与学习。再次,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实现年轻化和专业化。
  3.规范业务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高校后勤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服务控制的电子化和管理控制的数字化。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后勤系统的整体规划,完成以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中心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制度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需要选择重点问题推进局部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后勤综合信息化工程分阶段实施,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在不同阶段解决不同的信息化建设任务,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程。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对高校后勤管理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后勤人员素质和信息处理水平,做到后勤工作各要素的良好结合,以适应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甚予.简析高校后勤信息化[J].江苏高教,2004,(6).
  [3] 刘要文.高校后勤数字化管理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4] 聂月凤.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处理能力的建设[J].法制与经济,2006,(2).
  [5] 黄士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偏差及其修正[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其他文献
简述了混合培养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在长期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 ,人们发现很多生物过程是微生物纯培养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进行的 ,必须依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
结合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的教学实践,对功能模块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展现出"内卷化"和"主体缺失"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公共文化发展,需要完善服务供给制度与反馈机制、
摘要:在当前我国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承载着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学风净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的科技期刊,在推进改革方面明显滞后,发展中存在办刊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理念,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才能提升科技期刊的水平和影响,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功能。  关键词: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精品战略    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文
摘要:在高职院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设双语教学,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益之举。充分利用教学主客体特点,正确选择授课内容,使用恰当的授课语言,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及不可或缺的实践性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是获得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高职;新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专科院校占了半壁江山。各类学校展开双语教学之际,高职院校开设了与职业挂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环境对实现国家之间的合作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中国提出并逐步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了促进沿线国家开展更加密切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