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方其北,遽要之,则折而过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北。迫则飞,疏则放。志闲则比之,流缓而不安则食之。不驱之驱,驱之至者也,志安则循路而入门。”此文为荀悦《申鉴》的《孺子驱鸡》的故事,译为:小孩赶鸡时,如过于急躁,鸡群就会受惊乱窜;如赶慢了,鸡又会停住观望。当鸡群正往北跑时,若陡然拦截,他们便会折回南边,反之折回北边。如在鸡群悠然自得时慢慢靠近,用食物从容地喂它们,鸡群就会顺从地跟着走。此引导方式,乃最好的赶鸡方法。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如今的课堂改革现状。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强调必须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为此,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在2009年8月就印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在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召开了创建高效课堂现场会。山东省临清市积极响应,各学校根据自己实际广泛开展建设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活动,都对旧模式、旧方法进行变革。学校校长大会小会反复要求,学校各级领导承包年级、承包学科、承包教师,一轮轮听课督导,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如今,几年过去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最近到几所高中学校听课交流,发现公开的言论中,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却是不少真实的课堂要么有形式没有内涵,看似热闹但没有实效;要么固守传统不变,“满堂灌”现象严重,老师漫无目标,学生无精打采。反馈给学校,学校领导也很无奈,感觉“紧”不得“慢”不得,“打”不得“骂”不得。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范围和习惯经验,人们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就会觉得安全、舒适、稳妥,而一旦逾越则可能遇上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因此,教师大多不愿走出这个范围,不愿改变以往的习惯经验,不理会外部的变迁,期望能够平安、平稳地生活。这种保守性会导致很多应付现象,使得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流于形式,每次改革实际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打破教师的保守性,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课改中来。这正如“孺子驱鸡”,赶“快”不行,赶“慢”也不行,在其跑动中陡然拦截更是事与愿违。做事情有时候欲速则不达,“驱鸡者”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靠近,使“鸡群”安详不惊,再选择时机,并讲究方式方法,因势利导才会成功,否则胡乱折腾就会一事无成。这里有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慢慢靠近,赢得信任
“慢慢靠近”,目的是要赢得信任。信任是相互的,学校领导要为自己有这样一批教师感到自豪,需要信任教师。如果只是在教师表现优秀时信任他,而在教师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却对他感到失望,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信任的原动力。许多校长不明白为什么教师总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校长不信任教师,教师不信任校长。教师诉苦只会引来批评,没有哪个教师傻到自讨苦吃。
1.要宽容
宽容是信任的得力助手,没有宽容就没有真正的信任。校长要时常反思自己,因为做校长的很容易就进入苛刻的误区,将尺杆定得太高,于是看到的总是教师够不着的现实。这种苛求尤其是对一些优秀的教师更为普遍。有位学校的优秀教师曾经抱怨说:“我真的觉得很累,觉得自己就像那只童话里的小山羊,追着前面的一把青草,跑呀跑呀,却总是吃不到。”学校要把课改要求达到的大目标化为小目标,远目标化为近目标。目标定得太远,教师一步跨不到,便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不行了,其实不然。所谓万事开头难,就好比学游泳,最初游五米远时,可能要花半个月去学,一旦学会了,速度的提高便是水到渠成的。
2.要尊重
学校领导和教师相处的过程,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沟通的前提是平等,是尊重。让教师说出他的困难或者让教师接受领导的观点,必须先让教师接纳领导,信任领导,而这都需要平等和尊重。信任与宽容说到底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动力,学校管理真正成功的标志是教师内心形成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机制。要想培养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一个懂得对自己负责的教师,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在尊重的前提下理顺与教师的关系。
3.要激励
懒惰和恐惧与生俱来,潜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许多时候操纵着人们的行为。对于课改的懒惰与恐惧在教师的意识中必然存在,而当你超越它并战胜它一次时,它对你的控制就会少一分。鼓励教师坚持的道理就在其中。因此适时的激励与帮助非常重要,会为教师对你的信任增添砝码。
4.要提醒
其实世间万物都存在正反两面,相互制约方能平衡。除了表扬和激励,还要有督促和批评。善意的提醒有时候会更让老师们觉得领导看得起他,够朋友。
当领导与教师理顺了关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谐的学校氛围时;当教师不再“敌视”、不再感到“危险”时,课堂改革的前提条件就具备了。
二、合理引导,讲究方法
第二个关键点是要合理引导。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措施得当。
1.校长要与教师多交流、多沟通
校长每学期都要分别与青年教师、老教师、有困难的教师座谈,拉近与教师间的距离,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及教师对课改的真实想法,并给予耐心的解答和指点。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把教书当成养家糊口的工具等现象。在每次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校长都要进行“思想讲座”,悄悄地唤醒着教师的改革意识及职业追求。平时,校长也要随时走进课堂了解常态课的情况。听课后单独和教师交流,即使问题较多也要悄悄交流指导,不能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关门时开一扇窗”。
2.发挥中层干部的模范作用
学校的中层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每周都要有中层领导开放课堂,面向全体教师展示自己的常态课,接受所有听课教师的点评并撰写高质量的反思。活动中,每位领导都认真准备,深入思考,展示所改革课堂的一般模式,无形中引领教师从理念上学习,主动研究课型、钻研教材,培养教师的自我改革意识。
3.创建学习平台
①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名师、专家来校给予指导;派部分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授课方式。回来后出示公开课,让教师的课堂改革“有路可走”“有法可依”。这样教师的畏难情绪会小得多。②举办专题讲座。所有中层领导及学科带头人定期举办个人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打磨课堂。③阅读。倡导教师“与书为伴”,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认识到课堂改革的必要性,自发地参与到课堂改革中。
4.开展业务比武和听课评课活动
以竞赛带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听课时确定观察点,在评课反馈通报会上,结合观察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交流、研讨,提出建议。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课改氛围。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使其进一步认识到课改的大趋势。
5.开展交流,开放课堂
积极开展学区交流,并面向社会开放课堂。这是提高教师自信、宣传学校、打造名师的好方法。
三、总结
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不会让教师面对改革时或惊慌失措,或无动于衷。“孺子驱鸡”“物极必反”的道理我们都懂。在学校得力措施的引导下,让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的课堂并形成习惯,这样我们的课堂改革、高效课堂建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教育局教研室)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如今的课堂改革现状。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直强调必须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为此,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在2009年8月就印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在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召开了创建高效课堂现场会。山东省临清市积极响应,各学校根据自己实际广泛开展建设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活动,都对旧模式、旧方法进行变革。学校校长大会小会反复要求,学校各级领导承包年级、承包学科、承包教师,一轮轮听课督导,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如今,几年过去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最近到几所高中学校听课交流,发现公开的言论中,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实际上却是不少真实的课堂要么有形式没有内涵,看似热闹但没有实效;要么固守传统不变,“满堂灌”现象严重,老师漫无目标,学生无精打采。反馈给学校,学校领导也很无奈,感觉“紧”不得“慢”不得,“打”不得“骂”不得。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范围和习惯经验,人们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就会觉得安全、舒适、稳妥,而一旦逾越则可能遇上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因此,教师大多不愿走出这个范围,不愿改变以往的习惯经验,不理会外部的变迁,期望能够平安、平稳地生活。这种保守性会导致很多应付现象,使得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流于形式,每次改革实际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打破教师的保守性,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课改中来。这正如“孺子驱鸡”,赶“快”不行,赶“慢”也不行,在其跑动中陡然拦截更是事与愿违。做事情有时候欲速则不达,“驱鸡者”需要静下心来,慢慢靠近,使“鸡群”安详不惊,再选择时机,并讲究方式方法,因势利导才会成功,否则胡乱折腾就会一事无成。这里有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慢慢靠近,赢得信任
“慢慢靠近”,目的是要赢得信任。信任是相互的,学校领导要为自己有这样一批教师感到自豪,需要信任教师。如果只是在教师表现优秀时信任他,而在教师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却对他感到失望,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信任的原动力。许多校长不明白为什么教师总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校长不信任教师,教师不信任校长。教师诉苦只会引来批评,没有哪个教师傻到自讨苦吃。
1.要宽容
宽容是信任的得力助手,没有宽容就没有真正的信任。校长要时常反思自己,因为做校长的很容易就进入苛刻的误区,将尺杆定得太高,于是看到的总是教师够不着的现实。这种苛求尤其是对一些优秀的教师更为普遍。有位学校的优秀教师曾经抱怨说:“我真的觉得很累,觉得自己就像那只童话里的小山羊,追着前面的一把青草,跑呀跑呀,却总是吃不到。”学校要把课改要求达到的大目标化为小目标,远目标化为近目标。目标定得太远,教师一步跨不到,便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不行了,其实不然。所谓万事开头难,就好比学游泳,最初游五米远时,可能要花半个月去学,一旦学会了,速度的提高便是水到渠成的。
2.要尊重
学校领导和教师相处的过程,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沟通的前提是平等,是尊重。让教师说出他的困难或者让教师接受领导的观点,必须先让教师接纳领导,信任领导,而这都需要平等和尊重。信任与宽容说到底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动力,学校管理真正成功的标志是教师内心形成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机制。要想培养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一个懂得对自己负责的教师,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在尊重的前提下理顺与教师的关系。
3.要激励
懒惰和恐惧与生俱来,潜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许多时候操纵着人们的行为。对于课改的懒惰与恐惧在教师的意识中必然存在,而当你超越它并战胜它一次时,它对你的控制就会少一分。鼓励教师坚持的道理就在其中。因此适时的激励与帮助非常重要,会为教师对你的信任增添砝码。
4.要提醒
其实世间万物都存在正反两面,相互制约方能平衡。除了表扬和激励,还要有督促和批评。善意的提醒有时候会更让老师们觉得领导看得起他,够朋友。
当领导与教师理顺了关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谐的学校氛围时;当教师不再“敌视”、不再感到“危险”时,课堂改革的前提条件就具备了。
二、合理引导,讲究方法
第二个关键点是要合理引导。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措施得当。
1.校长要与教师多交流、多沟通
校长每学期都要分别与青年教师、老教师、有困难的教师座谈,拉近与教师间的距离,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以及教师对课改的真实想法,并给予耐心的解答和指点。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把教书当成养家糊口的工具等现象。在每次的全体教职工大会上,校长都要进行“思想讲座”,悄悄地唤醒着教师的改革意识及职业追求。平时,校长也要随时走进课堂了解常态课的情况。听课后单独和教师交流,即使问题较多也要悄悄交流指导,不能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关门时开一扇窗”。
2.发挥中层干部的模范作用
学校的中层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每周都要有中层领导开放课堂,面向全体教师展示自己的常态课,接受所有听课教师的点评并撰写高质量的反思。活动中,每位领导都认真准备,深入思考,展示所改革课堂的一般模式,无形中引领教师从理念上学习,主动研究课型、钻研教材,培养教师的自我改革意识。
3.创建学习平台
①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名师、专家来校给予指导;派部分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授课方式。回来后出示公开课,让教师的课堂改革“有路可走”“有法可依”。这样教师的畏难情绪会小得多。②举办专题讲座。所有中层领导及学科带头人定期举办个人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提炼思想,打磨课堂。③阅读。倡导教师“与书为伴”,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认识到课堂改革的必要性,自发地参与到课堂改革中。
4.开展业务比武和听课评课活动
以竞赛带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听课时确定观察点,在评课反馈通报会上,结合观察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交流、研讨,提出建议。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课改氛围。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使其进一步认识到课改的大趋势。
5.开展交流,开放课堂
积极开展学区交流,并面向社会开放课堂。这是提高教师自信、宣传学校、打造名师的好方法。
三、总结
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不会让教师面对改革时或惊慌失措,或无动于衷。“孺子驱鸡”“物极必反”的道理我们都懂。在学校得力措施的引导下,让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的课堂并形成习惯,这样我们的课堂改革、高效课堂建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