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江是一座隐藏在湘西大山里近于原生态的古代商城。千帆过尽,浮华成烟,如今的洪江人依旧守着这座先辈留下的财产不离不弃,守候着家园,他们早已经和古城融为一体,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
一座因水而兴的商城
“洪江是湘西中心,出口货以木材、桐油、鸦片烟为交易中心。市区在两水汇流一个三角形地带,三面临水,通常有‘小重庆’称呼。”
湘西人沈从文在《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一文首先提到的就是洪江。多少次我漫步在历经沧桑的古城的老街深巷,透过古城里高大的墙垣、漫漶的门楣、斑驳的古店铺字号、寓意深邃的警世恒言,深深感到古城历史脉络的搏动,文化积淀的厚重,文明底蕴的深邃。历尽沧桑的洪江古城,这里的高墙深院带着太多的厚重,这里仿佛又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有着你永远读不懂、道不清的故事,站在每座厚重的窖子屋前,都可以让人去回想,去沉思……
商是洪江的灵魂,商朝、商城、商道、商脉,千年商都,商脉悠长,而洪江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流经洪江的沅水。当沅水浩浩荡荡至西向东流入洪江后,由于受南北走向的雪峰山脉的影响,在洪江打了几道弯,形成回龙寺、萝卜湾、泥湾等深潭,最后折向北方流向洞庭湖。登上当地最高峰密云峰俯瞰这一方土地,沅水在如黛青山间蜿蜒回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弧,看那青山碧水,好似一幅《易经》中的山河太极八卦图。过去西南地区陆路交通不便,水道是经济的血脉。自唐代始,江南的货物必须经过长江逆流而上过洞庭进沅水运到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去。洪江占沅巫两水交汇之利,当下游的大船到洪江以后,不能再上行,必须停下来换成贵州下来的小苗船再逆流而上,故洪江成为七省通衢的物质集散地。
洪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过去从湘西、云贵地区砍伐的木材,扎成各种小木排顺沅水到洪江,一律须由放排人扎成长九丈宽两丈,厚3—5层的大木排,称“洪排”,必须等待江水涨至适当水位再由放排人顺着沅江一路唱着号子过急流险滩,十天半月可达千里之外的常德,等木排进了洞庭湖就直接用船拖往武汉、南京等地。
清初,湘黔地区遍植油桐树,盛产桐籽,江西、湖广、江淅等地的油木商贩看准洪江沅巫两水交汇,上通云贵、下联汉沪的地理优势,纷纷前来投资,纷纷开办榨坊榨桐油再提炼成洪油,然后用油船出洞庭、下长江,漂洋过海直达南洋,再从沿海运回布匹、食盐等南杂百货回内地销售,获利颇丰。洪江成了云贵两广地区桐油、木材、鸦片的集散地。关于洪江油船,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中描写道: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船上人虽多,却各有所事,从不紊乱。
《沅水上游几个县》一文中提到的这个“三角形地带”的边缘,我们洪江人形象地称之为“犁头嘴”。洪江俗语:“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犁头嘴。”展现了位于沅巫两水交汇的“犁头嘴”这方水码头的富有和繁华。遥想当年的“犁头嘴”一带,四十八个水码头停满了来自沅水一带五府十八商帮满载货物的木船,对岸泊满了来自湘黔边境的木排,都说是“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江。”这号子似天籁之音,暗合着沅江一泻千里的气势。
沅水繁忙的水上运输给商人们带来丰厚的利润,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抱着发财的梦想,一个包袱一把伞,赤手汇聚洪江淘金,经过数十年历练,由小商小贩嬗变为豪门巨贾,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在洪江开设了 家家商铺、药局、票号、钱庄……当年的古城内,湖北黄州人为代表的木商,江西赣州、吉安人为代表的油商及贵州人为代表的鸦片商形成了洪商的骨架,晋商、徽商、闽商以及江浙、陕西、四川和本省长沙、常德、宝庆、永州、湘乡、靖州等地商人,成为洪商的血肉。且他们共同构成了洪商五府十八帮的伟岸身躯,并修建了引领着西南诸省商道文明的潮流,推动着西南诸省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方便同乡商民联系,“客籍流寓者成立会馆,以岁时祭共先祖,洽比乡里。”洪江会馆之多,几乎涵盖湖南省内所有地区和国内大多数省份。过去,凡外乡人踏上洪江土地,只要找到同乡会馆,就可以“管吃、管住、管找事做。”所花费用可以有了收入以后再还。各地商人的风俗、习惯、思想、理念,在古城内碰撞、激荡、融合、凝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洪商文化。
在老街深巷中迷失
无论你坐车还是乘船初入今日洪江,感觉与中国普通的小城无异,沿河都是火柴盒似的水泥楼房,窄窄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当你随意走进内街的条小巷,却仿佛时光倒流,在那普通的水泥楼房背后隐藏着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的尘封的古城。古商城虽然已经衰败,商业功能已经消退,过去的商宅也全被改造成民居,但在七冲八巷九条街中,那斑驳的古墙上留下的随处可见的门匾、石雕、图画和商业广告文字,仍然凸现出一股当年豪迈和浓厚的商业气息。
沿着古城曲曲折折如迷宫的深巷,漫步在断续尚存的青石板路和众多高低错落、曲折迥深的青石铺就的水陆码头,游客们无不为古城的城市布局和民居的建筑艺术魅力所倾倒。古城洪江就是山城重庆的微缩版:它倚山就势,高低错落在三山两水之间,山为城之骨架,水为城之血脉;城廓枕山临水,布局纳诸子百派之长;街巷起伏曲伸,墨绳遵阴阳八卦之畅。横为街,纵为冲,宅第之间为巷,七冲八巷九条街,纵横交衔,收放有序,构成了古城的独特的城市格局。
今天的古城里依旧随处可见气势逼人的高墙大院,每座高墙深院为一独立王国,能防火防盗防红杏出墙,正是当年洪江寸土寸金和豪门大户人讲求安全的写照,这就是洪江独有的建筑窨子屋。空窨子屋大多按井字形排列,形似徽派建筑,但四壁无窗,天顶采光,比徽派建筑更高大霸气,且发展为商居两用。窨子屋风格各异,有的如宫殿,高粱楼宇,大气磅礴;有的是回字形院落,外围是老青砖砌成的封火墙,墙内是木质结构的堂屋和厢房,里面则是按吊脚楼的形式建造的两层或三层的四合院子。楼下可做商铺,楼上是仓库和住宅,房屋冬暖夏凉,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当年的商人讲究财不外流,四水归堂,故巧妙地让青瓦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露出小方形天井,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由于庭院幽深,为了弥补阳光的不足,大多窨子屋楼都有一个晒楼,即晾晒衣服等物的地方。这里的窨子屋带着太多的厚重,仿佛是一个个扑朔迷离的迷宫,有着你永远读不懂、道不清的故事,站在厚重的窨子屋前,可以让你去沉思,去回想。发人深省的洪商文化
踱步古商城,透过斑驳的院墙,不 时可以看到商人们留下的“里仁为美”、“隐居自乐”、“无听发禅”之类的精美门楣,也可在门楼上欣赏到“毋矜己奇”、“居仁由义”“罔谈彼短”、“不局不卑”的处世格言。精美门楣和篆刻在门楼上的格言,折射出当年洪商们的思想境界,展示了洪商们的博大襟怀,成为洪商文化的精华,至今仍不失为商人们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
穿行在古宅深院,只见古城家家都有用青石板镶成的太平缸,用于防火养鱼。洪商们把太平缸上都雕刻有“鱼龙变化”文图。鱼龙变化来自于“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而鱼龙变化其实也是古洪江商人艰苦创业的宿影。当年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抱着发财的梦想,“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洪江当老板。”赤手汇聚洪江,经过数十年历练,由小商小贩嬗变为豪门巨贾。同时,古城还流传着一句话:“客无三代富,本地无财主”。说的是在洪江发财的人都是外籍客商,但由于在这块土地上竞争激烈,每天有暴发户产生,每天也有破产户出现,所以再富也不过三代。洪江最早的四大巨贾之一的朱志大对此深有感悟,他在留给子孙的家训中写道,子孙强似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弱似我,要钱做什么?这一席肺腑之言,让人深省。数百年来洪江古商城内演绎着“鱼龙变化”的故事,是为了时刻提醒商人们商海无常,正如鱼龙之变是瞬间之事,警示着这些商人丝毫不敢懈怠。
在古商城陈荣信商行的天井照壁上,有一幅“吃亏是福”的题词,这是郑板桥为其在洪江经商的远房亲戚郑暄题写的勉词。他的后人在古城经商殷实后,作为家训刻在了自家的天井照壁上。“吃亏是福”四字言简意赅,却寓意深邃。“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心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也”。它揭示了满与损、亏与盈之间物极必反的哲理,赞誉了平安是福的人生真谛,隐露了“退一步,让一步,退让乃进步的先本”的机箴,尽显了儒商礼为利先的风范,洪商高屋建瓴,传承了“吃亏是福”的祖训,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公平买卖,诚信经营,广交天下朋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奇迹。
“诚信为本”是洪商几百年商道经营中凝析出来的精华,也是洪商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古城一甲巷杨义斋木行的大门上,有这样一幅门联:义方恪守,记载精详。它反映出洪商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总结汲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把“诚信为本”奉为了商道经营的精训。
如此厚重的商道文化让人叹服!难怪公元2009年5月28日中国传统佳节端午那天,天下湘商打着湘商寻祖的猎猎大旗,冒着初夏的细雨,来到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寻觅祖辈湘商的足迹,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呢!
洪江百姓的悠闲生活
千帆过尽,浮华成烟,如今的洪江人依旧守着这座先辈留下的财产不离不弃,守侯家园。他们早已经和古城融为一体,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放眼望去,都是幅幅老者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的画面:或在街角进行一场楚河汉界之厮杀,无视画家在背后的涂抹:或在院子里摆上四方桌子搓麻将,打字牌,带几块钱输赢的“彩头儿”。这里家家户户不设防,那厚重的钉子铁门大开着任由游客进进出出,拍照也好,画画也罢,在你有啥不明白的时候,热情的主人还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给你讲解过去的岁月、豪宅的故事。严寒的冬天,他们会在天井下摆张饭桌,放上烧得旺旺的木炭火炉,火炉上架上大大的陶瓷蒸钵,蒸钵里满满地炖着狗肉,让室内热气腾腾,温暖如春,更有那肉香夹着辣椒,蒜末的香味飘出厚重的院门,充满整条老街深巷。若您刚好走过他的家门,他准会热情地邀请您和他们一起烤火,摆上茶水、点心、水果,就着炖得吧吧的狗肉喝一杯美酒,还告诉您洪江人的一句名言,愿闻蒸钵炉子“呱哒呱”,不愿朝中做驸马。夏天他们会给你递一把蒲扇扇风乘凉,喝一碗自家做的凉粉,吃洪江的美食血粑鸭子,还有热情的老者为你介绍当地的民情风俗和历史典故,谈得开心甚至会不厌其烦地陪你在城中游览,担当义务导游。
洪江人气旺,洪江人爱热闹,洪江人爱听戏曲。洪江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经常举办一些公众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并以此进行思想沟通。古洪江共有48个半戏台,在古城的老街深巷中,几乎每个宫、殿、会馆中都有,最热闹的当数天王庙,那里天天唱大戏。如今每当巷子里鼓、钹、唢呐等器乐一响,古城内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就乐滋滋地搬着小板凳牵着小孙孙围了上去,呵呵,原来是又有戏看了。看那台上操琴的,唱戏的也多是退休的老人,他们听了大半辈子戏,现在闲不住,开脸画妆,穿上戏服玩一回票友。那京剧、辰河高腔、阳戏是唱得有板有眼,字圆曲顺,听戏的老人是如痴如醉,听到精彩的地方还不忘一阵阵叫好,曲不停,戏不散他们是决不离开的。相传,还在清代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即有外地艺人来洪江演出。各路会馆和楼堂馆所除了自己的自娱自乐外,更加喜欢看有专业水平的演出。据说最先传入洪江的戏种是辰河戏,以后有常德汉戏、祁剧、黄梅戏、京剧、阳剧及后来的歌剧、话剧。还有民间艺人的木偶戏、皮影戏、武术等。木偶戏又称棒棒戏,沿用辰河或汉剧唱腔,有乐器伴奏,多在农村的禾场坪和街头空坪围帐演出。洪江这48个半戏台,是洪江古会馆文化荟萃江南文化的再现,对那些游客来说,寻觅五溪蛮地古商城,听听当地的戏曲艺术,晚上再去沅河边上散散步,感受当年富人商贾的生活习俗,真是一件惬意的事。
旅游 资讯
气候:洪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依山傍水,一年四季皆适合旅游。洪江古城阴晴雨雪天风光各异,特别适宜拍照和作画。沅水、巫水两岸的自然风光优美。
路线:乘火车到怀化后在火车站或转汽车南站都有去洪江的汽车,距离81公里左右。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洪江古商城。自驾游者可走沪昆高速公里安江路口下高速24公里到洪江。怀化附近有芷江机场,有直达长沙、广州的飞机,也有通过长沙转北京等地的飞机,交通十分便捷。
住宿:有新开张的武陵城酒店、洪江宾馆和洪江大酒店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150左右,也有古城内的家庭宾馆,价格三五十元不等。
美食:洪江饮食偏辣,最让你称道的特色菜是洪江鸭和雪峰乌骨鸡,乡下腊肉也很不错,当地河鱼虾螺等河鲜味道鲜美,运气好也可吃到甲鱼。
一座因水而兴的商城
“洪江是湘西中心,出口货以木材、桐油、鸦片烟为交易中心。市区在两水汇流一个三角形地带,三面临水,通常有‘小重庆’称呼。”
湘西人沈从文在《沅水上游几个县份》一文首先提到的就是洪江。多少次我漫步在历经沧桑的古城的老街深巷,透过古城里高大的墙垣、漫漶的门楣、斑驳的古店铺字号、寓意深邃的警世恒言,深深感到古城历史脉络的搏动,文化积淀的厚重,文明底蕴的深邃。历尽沧桑的洪江古城,这里的高墙深院带着太多的厚重,这里仿佛又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迷宫,有着你永远读不懂、道不清的故事,站在每座厚重的窖子屋前,都可以让人去回想,去沉思……
商是洪江的灵魂,商朝、商城、商道、商脉,千年商都,商脉悠长,而洪江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流经洪江的沅水。当沅水浩浩荡荡至西向东流入洪江后,由于受南北走向的雪峰山脉的影响,在洪江打了几道弯,形成回龙寺、萝卜湾、泥湾等深潭,最后折向北方流向洞庭湖。登上当地最高峰密云峰俯瞰这一方土地,沅水在如黛青山间蜿蜒回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弧,看那青山碧水,好似一幅《易经》中的山河太极八卦图。过去西南地区陆路交通不便,水道是经济的血脉。自唐代始,江南的货物必须经过长江逆流而上过洞庭进沅水运到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去。洪江占沅巫两水交汇之利,当下游的大船到洪江以后,不能再上行,必须停下来换成贵州下来的小苗船再逆流而上,故洪江成为七省通衢的物质集散地。
洪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过去从湘西、云贵地区砍伐的木材,扎成各种小木排顺沅水到洪江,一律须由放排人扎成长九丈宽两丈,厚3—5层的大木排,称“洪排”,必须等待江水涨至适当水位再由放排人顺着沅江一路唱着号子过急流险滩,十天半月可达千里之外的常德,等木排进了洞庭湖就直接用船拖往武汉、南京等地。
清初,湘黔地区遍植油桐树,盛产桐籽,江西、湖广、江淅等地的油木商贩看准洪江沅巫两水交汇,上通云贵、下联汉沪的地理优势,纷纷前来投资,纷纷开办榨坊榨桐油再提炼成洪油,然后用油船出洞庭、下长江,漂洋过海直达南洋,再从沿海运回布匹、食盐等南杂百货回内地销售,获利颇丰。洪江成了云贵两广地区桐油、木材、鸦片的集散地。关于洪江油船,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散文中描写道: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船上人虽多,却各有所事,从不紊乱。
《沅水上游几个县》一文中提到的这个“三角形地带”的边缘,我们洪江人形象地称之为“犁头嘴”。洪江俗语:“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犁头嘴。”展现了位于沅巫两水交汇的“犁头嘴”这方水码头的富有和繁华。遥想当年的“犁头嘴”一带,四十八个水码头停满了来自沅水一带五府十八商帮满载货物的木船,对岸泊满了来自湘黔边境的木排,都说是“见排不见水,见船不见江。”这号子似天籁之音,暗合着沅江一泻千里的气势。
沅水繁忙的水上运输给商人们带来丰厚的利润,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抱着发财的梦想,一个包袱一把伞,赤手汇聚洪江淘金,经过数十年历练,由小商小贩嬗变为豪门巨贾,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在洪江开设了 家家商铺、药局、票号、钱庄……当年的古城内,湖北黄州人为代表的木商,江西赣州、吉安人为代表的油商及贵州人为代表的鸦片商形成了洪商的骨架,晋商、徽商、闽商以及江浙、陕西、四川和本省长沙、常德、宝庆、永州、湘乡、靖州等地商人,成为洪商的血肉。且他们共同构成了洪商五府十八帮的伟岸身躯,并修建了引领着西南诸省商道文明的潮流,推动着西南诸省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了方便同乡商民联系,“客籍流寓者成立会馆,以岁时祭共先祖,洽比乡里。”洪江会馆之多,几乎涵盖湖南省内所有地区和国内大多数省份。过去,凡外乡人踏上洪江土地,只要找到同乡会馆,就可以“管吃、管住、管找事做。”所花费用可以有了收入以后再还。各地商人的风俗、习惯、思想、理念,在古城内碰撞、激荡、融合、凝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洪商文化。
在老街深巷中迷失
无论你坐车还是乘船初入今日洪江,感觉与中国普通的小城无异,沿河都是火柴盒似的水泥楼房,窄窄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当你随意走进内街的条小巷,却仿佛时光倒流,在那普通的水泥楼房背后隐藏着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的尘封的古城。古商城虽然已经衰败,商业功能已经消退,过去的商宅也全被改造成民居,但在七冲八巷九条街中,那斑驳的古墙上留下的随处可见的门匾、石雕、图画和商业广告文字,仍然凸现出一股当年豪迈和浓厚的商业气息。
沿着古城曲曲折折如迷宫的深巷,漫步在断续尚存的青石板路和众多高低错落、曲折迥深的青石铺就的水陆码头,游客们无不为古城的城市布局和民居的建筑艺术魅力所倾倒。古城洪江就是山城重庆的微缩版:它倚山就势,高低错落在三山两水之间,山为城之骨架,水为城之血脉;城廓枕山临水,布局纳诸子百派之长;街巷起伏曲伸,墨绳遵阴阳八卦之畅。横为街,纵为冲,宅第之间为巷,七冲八巷九条街,纵横交衔,收放有序,构成了古城的独特的城市格局。
今天的古城里依旧随处可见气势逼人的高墙大院,每座高墙深院为一独立王国,能防火防盗防红杏出墙,正是当年洪江寸土寸金和豪门大户人讲求安全的写照,这就是洪江独有的建筑窨子屋。空窨子屋大多按井字形排列,形似徽派建筑,但四壁无窗,天顶采光,比徽派建筑更高大霸气,且发展为商居两用。窨子屋风格各异,有的如宫殿,高粱楼宇,大气磅礴;有的是回字形院落,外围是老青砖砌成的封火墙,墙内是木质结构的堂屋和厢房,里面则是按吊脚楼的形式建造的两层或三层的四合院子。楼下可做商铺,楼上是仓库和住宅,房屋冬暖夏凉,占地面积小,结构紧凑。当年的商人讲究财不外流,四水归堂,故巧妙地让青瓦屋顶从四围成比例地向内中心低斜,露出小方形天井,小方形天井可吸纳阳光和空气。由于庭院幽深,为了弥补阳光的不足,大多窨子屋楼都有一个晒楼,即晾晒衣服等物的地方。这里的窨子屋带着太多的厚重,仿佛是一个个扑朔迷离的迷宫,有着你永远读不懂、道不清的故事,站在厚重的窨子屋前,可以让你去沉思,去回想。发人深省的洪商文化
踱步古商城,透过斑驳的院墙,不 时可以看到商人们留下的“里仁为美”、“隐居自乐”、“无听发禅”之类的精美门楣,也可在门楼上欣赏到“毋矜己奇”、“居仁由义”“罔谈彼短”、“不局不卑”的处世格言。精美门楣和篆刻在门楼上的格言,折射出当年洪商们的思想境界,展示了洪商们的博大襟怀,成为洪商文化的精华,至今仍不失为商人们孜孜追求的奋斗目标。
穿行在古宅深院,只见古城家家都有用青石板镶成的太平缸,用于防火养鱼。洪商们把太平缸上都雕刻有“鱼龙变化”文图。鱼龙变化来自于“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而鱼龙变化其实也是古洪江商人艰苦创业的宿影。当年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抱着发财的梦想,“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洪江当老板。”赤手汇聚洪江,经过数十年历练,由小商小贩嬗变为豪门巨贾。同时,古城还流传着一句话:“客无三代富,本地无财主”。说的是在洪江发财的人都是外籍客商,但由于在这块土地上竞争激烈,每天有暴发户产生,每天也有破产户出现,所以再富也不过三代。洪江最早的四大巨贾之一的朱志大对此深有感悟,他在留给子孙的家训中写道,子孙强似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弱似我,要钱做什么?这一席肺腑之言,让人深省。数百年来洪江古商城内演绎着“鱼龙变化”的故事,是为了时刻提醒商人们商海无常,正如鱼龙之变是瞬间之事,警示着这些商人丝毫不敢懈怠。
在古商城陈荣信商行的天井照壁上,有一幅“吃亏是福”的题词,这是郑板桥为其在洪江经商的远房亲戚郑暄题写的勉词。他的后人在古城经商殷实后,作为家训刻在了自家的天井照壁上。“吃亏是福”四字言简意赅,却寓意深邃。“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心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也”。它揭示了满与损、亏与盈之间物极必反的哲理,赞誉了平安是福的人生真谛,隐露了“退一步,让一步,退让乃进步的先本”的机箴,尽显了儒商礼为利先的风范,洪商高屋建瓴,传承了“吃亏是福”的祖训,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公平买卖,诚信经营,广交天下朋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奇迹。
“诚信为本”是洪商几百年商道经营中凝析出来的精华,也是洪商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古城一甲巷杨义斋木行的大门上,有这样一幅门联:义方恪守,记载精详。它反映出洪商在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总结汲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把“诚信为本”奉为了商道经营的精训。
如此厚重的商道文化让人叹服!难怪公元2009年5月28日中国传统佳节端午那天,天下湘商打着湘商寻祖的猎猎大旗,冒着初夏的细雨,来到中国第一古商城洪江寻觅祖辈湘商的足迹,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呢!
洪江百姓的悠闲生活
千帆过尽,浮华成烟,如今的洪江人依旧守着这座先辈留下的财产不离不弃,守侯家园。他们早已经和古城融为一体,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放眼望去,都是幅幅老者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的画面:或在街角进行一场楚河汉界之厮杀,无视画家在背后的涂抹:或在院子里摆上四方桌子搓麻将,打字牌,带几块钱输赢的“彩头儿”。这里家家户户不设防,那厚重的钉子铁门大开着任由游客进进出出,拍照也好,画画也罢,在你有啥不明白的时候,热情的主人还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给你讲解过去的岁月、豪宅的故事。严寒的冬天,他们会在天井下摆张饭桌,放上烧得旺旺的木炭火炉,火炉上架上大大的陶瓷蒸钵,蒸钵里满满地炖着狗肉,让室内热气腾腾,温暖如春,更有那肉香夹着辣椒,蒜末的香味飘出厚重的院门,充满整条老街深巷。若您刚好走过他的家门,他准会热情地邀请您和他们一起烤火,摆上茶水、点心、水果,就着炖得吧吧的狗肉喝一杯美酒,还告诉您洪江人的一句名言,愿闻蒸钵炉子“呱哒呱”,不愿朝中做驸马。夏天他们会给你递一把蒲扇扇风乘凉,喝一碗自家做的凉粉,吃洪江的美食血粑鸭子,还有热情的老者为你介绍当地的民情风俗和历史典故,谈得开心甚至会不厌其烦地陪你在城中游览,担当义务导游。
洪江人气旺,洪江人爱热闹,洪江人爱听戏曲。洪江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经常举办一些公众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并以此进行思想沟通。古洪江共有48个半戏台,在古城的老街深巷中,几乎每个宫、殿、会馆中都有,最热闹的当数天王庙,那里天天唱大戏。如今每当巷子里鼓、钹、唢呐等器乐一响,古城内的老爷爷老奶奶们就乐滋滋地搬着小板凳牵着小孙孙围了上去,呵呵,原来是又有戏看了。看那台上操琴的,唱戏的也多是退休的老人,他们听了大半辈子戏,现在闲不住,开脸画妆,穿上戏服玩一回票友。那京剧、辰河高腔、阳戏是唱得有板有眼,字圆曲顺,听戏的老人是如痴如醉,听到精彩的地方还不忘一阵阵叫好,曲不停,戏不散他们是决不离开的。相传,还在清代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即有外地艺人来洪江演出。各路会馆和楼堂馆所除了自己的自娱自乐外,更加喜欢看有专业水平的演出。据说最先传入洪江的戏种是辰河戏,以后有常德汉戏、祁剧、黄梅戏、京剧、阳剧及后来的歌剧、话剧。还有民间艺人的木偶戏、皮影戏、武术等。木偶戏又称棒棒戏,沿用辰河或汉剧唱腔,有乐器伴奏,多在农村的禾场坪和街头空坪围帐演出。洪江这48个半戏台,是洪江古会馆文化荟萃江南文化的再现,对那些游客来说,寻觅五溪蛮地古商城,听听当地的戏曲艺术,晚上再去沅河边上散散步,感受当年富人商贾的生活习俗,真是一件惬意的事。
旅游 资讯
气候:洪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依山傍水,一年四季皆适合旅游。洪江古城阴晴雨雪天风光各异,特别适宜拍照和作画。沅水、巫水两岸的自然风光优美。
路线:乘火车到怀化后在火车站或转汽车南站都有去洪江的汽车,距离81公里左右。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洪江古商城。自驾游者可走沪昆高速公里安江路口下高速24公里到洪江。怀化附近有芷江机场,有直达长沙、广州的飞机,也有通过长沙转北京等地的飞机,交通十分便捷。
住宿:有新开张的武陵城酒店、洪江宾馆和洪江大酒店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150左右,也有古城内的家庭宾馆,价格三五十元不等。
美食:洪江饮食偏辣,最让你称道的特色菜是洪江鸭和雪峰乌骨鸡,乡下腊肉也很不错,当地河鱼虾螺等河鲜味道鲜美,运气好也可吃到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