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读”的训练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ti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由此可见,“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读”的训练呢?
  一、清楚“读”的层次,明确“读”的目的
  “读”必须层次清楚,目的明确。就一篇课文而言,“读”的层次主要为:(1)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词句障碍,一般用默读或轻声读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出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对课文进行理解、体会。(2)品读——感悟语言。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品词品句,看看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这时,采用的是品味式的读,通过“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3)熟读——背诵积累。感悟了课文的内容情感及语言表达方式后,则应高声诵读,熟读成诵,进而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在熟读阶段,由于各人体验不同,感悟有异,可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对富于激情或突出中心的句子可采用齐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尽情倾吐。
  二、选择“读”的内容,培养“读”的能力
  “读”,不是泛泛读,而是要有选择性地“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一篇课文应该多读的内容有:
  1.课文的重点句段。课文的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特别是一些揭示内涵,议论抒情的中心句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如教学《师恩难忘》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通过“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难以理解的地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多读。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的“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又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些句子,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反复想象、反复朗读体会,很好地理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
  3.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段。课文里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段要引导学生多读。如《黄山奇松》一课中描写三大名松的片段,“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和《莫高窟》一文中描写彩塑和壁画的片段,“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我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达到能背诵,培养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讲究“读”的方式,加强“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需要多读,但多读必须讲究方式,才能凸显效果。读的方式除了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外,还有:
  1.逻辑引读。逻辑引读是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式,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的引读朗读课文,具有启发性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逻辑引读通常有四种:提示性引读、提问式引读、插叙式引读和添词式引读。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运用“提问式引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1)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什么?(生读第1自然段)(2)三大名松“奇”在哪里?(生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3)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千姿百态?这样引读,学生既了解了自然段的意思,又理解了整篇课文的内容。
  2.添词品读。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愫心境的直接表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都有表示语气和情感方面的提示语。但对于文中没有提示语的人物语言,学生要做到准确地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或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添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添词品读”方式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深情地、依依不舍地)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克制自己的感情、安慰李白)说:“王勃说得好……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通过这样的添词品读,学生自然品味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变式品读。通过变换语调语气来朗读课文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我让学生用“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来读这个句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通过比较变读,学生体会到,如果以陈述的语调变换,就不能更好地强调那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从而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才能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要指导学生用心去读书,用情去感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小学)
其他文献
在2011年发生的新闻事件中,大到恐怖主义袭击、抗议示威、国家形象宣传,小到一枚“爱恨交织”的皮蛋、一本育儿书籍、一段几十秒的公益短片,无不蕴藏着跨文化的元素,无不倾诉
一、创设多元体验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1.拼音教学应该图、形、音相结合。将字母的字形、发音与插图结合起来,可以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单韵母“ɑ、o、e”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图画:一幅风景美丽的乡村图,图上有一位阿姨带着一个小姑娘来到小河边,她们看到了大公鸡和水里的大白鹅。这是学习汉语拼音的第一课,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图画上看到的情景来理解内容,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课堂是识字学习的主阵地,只有灵动,才会吸引学生去主动学习、有效识字。灵动识字课堂,主要落实三个字:趣、实、活。  一、“趣”在教学多样  1.课前趣:麦田识字五分钟。根据学困生注意力短暂,观察能力弱,思维反应慢,想象单一的特点,教师课前常创设形象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开始,我都设置一个复习生字的环节:麦田识字五分钟。完全摒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方法,充分开发学生右脑和左脑的功能,利用软件
一、写好每一个汉字  语文教学是引领孩子认识汉字,了解人类发展历程的特殊学科。因此,教学中我们更要花大力气指导学生认识汉字,写好汉字。  例如,苏教版一上《一去二三里》一课,生字表中就安排了让学生学会书写“一、二、三”,而这三个字都是由横组成,我们可以选择最难写的“三”做指导并范写,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要领与方法。  师:小朋友,“三”字是由哪几笔组成的?  生:三个横。  师:请仔细观察这三个横,
复述,是语文的一项综合训练,能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子,培养正确连贯的说话能力,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复述不是对课文内容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吸收语言材料,巩固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案例1]巧变人称复述  巧变人称来复述一定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既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又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引导学生自主地引用原文或创造性地运用文中语言,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动动脑筋,巧借生活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想办法记住汉字,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一、巧用季节的特点识汉字  教“黑”字时,刚好是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我灵机一动问:“春天来了,什么发芽了?”稍稍点拨,学生热烈讨论,思维开始碰撞,碰出了一束又一束火花。“我有一个方法,”一个学生激动地说,“黑”里面的“`ˊ”像刚刚发芽的苹果树,另一个同学接着说:“苹果树长在‘土’地
一、教学目标的综合化  《语文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情感”“思维”这些内容,表面看似乎是属于“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之外的东西,但从长远角度、终极目标来讲,却是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我们要重视和追求的东西。  其次,听说读写,这些语文能力属一般能力;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这些能力,属特殊能力。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语文学习决不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
一、于无声处融入“磁场”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不太要求学生默读,也很少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怎么默读。因此,当学生在需要快速阅读大量文本时,常会“眼花缭乱”,阅读的效率大打折扣。我们应深知,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那就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如何正确掌握、运用默读进行阅读呢?首先,要让学生得法。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