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由此可见,“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读”的训练呢?
一、清楚“读”的层次,明确“读”的目的
“读”必须层次清楚,目的明确。就一篇课文而言,“读”的层次主要为:(1)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词句障碍,一般用默读或轻声读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出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对课文进行理解、体会。(2)品读——感悟语言。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品词品句,看看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这时,采用的是品味式的读,通过“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3)熟读——背诵积累。感悟了课文的内容情感及语言表达方式后,则应高声诵读,熟读成诵,进而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在熟读阶段,由于各人体验不同,感悟有异,可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对富于激情或突出中心的句子可采用齐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尽情倾吐。
二、选择“读”的内容,培养“读”的能力
“读”,不是泛泛读,而是要有选择性地“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一篇课文应该多读的内容有:
1.课文的重点句段。课文的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特别是一些揭示内涵,议论抒情的中心句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如教学《师恩难忘》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通过“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难以理解的地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多读。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的“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又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些句子,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反复想象、反复朗读体会,很好地理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
3.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段。课文里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段要引导学生多读。如《黄山奇松》一课中描写三大名松的片段,“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和《莫高窟》一文中描写彩塑和壁画的片段,“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我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达到能背诵,培养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讲究“读”的方式,加强“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需要多读,但多读必须讲究方式,才能凸显效果。读的方式除了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外,还有:
1.逻辑引读。逻辑引读是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式,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的引读朗读课文,具有启发性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逻辑引读通常有四种:提示性引读、提问式引读、插叙式引读和添词式引读。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运用“提问式引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1)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什么?(生读第1自然段)(2)三大名松“奇”在哪里?(生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3)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千姿百态?这样引读,学生既了解了自然段的意思,又理解了整篇课文的内容。
2.添词品读。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愫心境的直接表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都有表示语气和情感方面的提示语。但对于文中没有提示语的人物语言,学生要做到准确地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或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添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添词品读”方式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深情地、依依不舍地)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克制自己的感情、安慰李白)说:“王勃说得好……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通过这样的添词品读,学生自然品味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变式品读。通过变换语调语气来朗读课文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我让学生用“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来读这个句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通过比较变读,学生体会到,如果以陈述的语调变换,就不能更好地强调那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从而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才能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要指导学生用心去读书,用情去感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小学)
一、清楚“读”的层次,明确“读”的目的
“读”必须层次清楚,目的明确。就一篇课文而言,“读”的层次主要为:(1)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扫清词句障碍,一般用默读或轻声读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出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对课文进行理解、体会。(2)品读——感悟语言。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品词品句,看看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及结构方式来表达内容和情感的。这时,采用的是品味式的读,通过“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3)熟读——背诵积累。感悟了课文的内容情感及语言表达方式后,则应高声诵读,熟读成诵,进而积累丰富的语言,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在熟读阶段,由于各人体验不同,感悟有异,可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读,对富于激情或突出中心的句子可采用齐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尽情倾吐。
二、选择“读”的内容,培养“读”的能力
“读”,不是泛泛读,而是要有选择性地“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一篇课文应该多读的内容有:
1.课文的重点句段。课文的重点句段要让学生多读,特别是一些揭示内涵,议论抒情的中心句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如教学《师恩难忘》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通过“读”,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难以理解的地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多读。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的“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又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些句子,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反复想象、反复朗读体会,很好地理解了这些句子的含义。
3.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段。课文里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段要引导学生多读。如《黄山奇松》一课中描写三大名松的片段,“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和《莫高窟》一文中描写彩塑和壁画的片段,“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我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达到能背诵,培养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讲究“读”的方式,加强“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需要多读,但多读必须讲究方式,才能凸显效果。读的方式除了范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外,还有:
1.逻辑引读。逻辑引读是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式,学生根据教师铺垫性的引读朗读课文,具有启发性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逻辑引读通常有四种:提示性引读、提问式引读、插叙式引读和添词式引读。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运用“提问式引读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1)美丽的黄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是因为什么?(生读第1自然段)(2)三大名松“奇”在哪里?(生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3)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千姿百态?这样引读,学生既了解了自然段的意思,又理解了整篇课文的内容。
2.添词品读。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情愫心境的直接表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都有表示语气和情感方面的提示语。但对于文中没有提示语的人物语言,学生要做到准确地理解,把握人物的性格或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添词品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添词品读”方式读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深情地、依依不舍地)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克制自己的感情、安慰李白)说:“王勃说得好……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通过这样的添词品读,学生自然品味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变式品读。通过变换语调语气来朗读课文的语句,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是品词赏句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我让学生用“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来读这个句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通过比较变读,学生体会到,如果以陈述的语调变换,就不能更好地强调那种“滴水穿石”的精神,从而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才能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的训练,要指导学生用心去读书,用情去感悟。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