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55例a SAH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分析年龄、性别、民族、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动脉瘤的部位、改良Fisher分级、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小剂量尼莫同、脱水剂、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脂、血钙水平、血小板计数等,并对上述因素与CVS的发生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5例a SAH患者中,共出现CVS患者73例,a SAH后CVS的发生率为28.6%;单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史、吸烟史、改良Fisher分级、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小剂量尼莫同、白细胞计数及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改良Fisher分级、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小剂量尼莫同及白细胞计数是a SAH后CV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改良Fisher分级高、入院时Hunt-Hess分级高是a SAH后CVS的独立危险因素,小剂量尼莫同是其保护因素,白细胞计数是预测因子,故临床应加强危险因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