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月儿圆

来源 :作文100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叶缤纷,秋意渐浓,转眼又到中秋。大街小巷都弥散出浓浓的节日气息。晚饭过后,信步户外,一抬头便见一轮圆月悬在天空,正盈盈地笑着。啊,这不就是儿时的那一轮圆月吗?不觉心头一动,思绪飘回儿时的中秋……
  家乡的中秋节,烧塔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过节那天,孩子们早早地忙开了。他们不辞辛苦地收集一大堆砖块瓦片,花费大半天工夫,在村前的空地上搭建起一个高高的瓦塔。那塔啊,恐怕比祠堂边云菊阿婆住的小瓦房还要高哩!砖块围成的塔基结结实实,塔底筑两方小门洞,为着添燃料。塔身用瓦片层层垒起,像一个硕大的蜂窝。万事俱备,只盼月出了。
  夜幕拉开,大人们开始张罗祭月仪式。院子里放一张小方桌,桌上摆上些农家秋收的果实,常常是一碟炒熟的花生,一个剖好的柚子,还有果园里刚摘下的大青枣子。月饼是必不可少的,红糖馅或白糖馅的几个大月饼往桌上一摞,香馥馥的,整个村子都浸在香气里。
  孩子们眼都馋直了,巴巴地盼着月亮出来。清丽的月儿眨眼立在了东边的树梢。场院里,一个机灵的影子飞也似的跑去告诉大人:“月亮出来喽,月亮出来喽!”月儿只是盈盈地笑着。大人们在柚子上插上几炷香,点燃,让孩子们站在桌前虔敬地作揖拜月。香火燃尽,孩子们才可以美美地享受令他们垂涎欲滴的美食。
  还没咂摸够月饼的滋味,院门口就传来烧塔的孩子们募集稻草的吆喝声,那声音仿佛有谁在指挥,响亮又有节奏:
  “凑茅喽,凑茅喽—
  凑茅凑一把,银子花边堆上瓦;
  凑茅凑一垄,银子花边堆满垄!”
  茅草也能换财宝,谁家还会吝惜这点稻草呢?于是,大人们一边笑着,一边从灶间抱出大把稻草。孩子们接过稻草,欢天喜地到下一家去了。
  等燃料收集得差不多,烧塔就开始了。点燃一束稻草,往塔底的门洞塞进去,然后不时地往里面添燃料,把火烧得旺旺的。渐渐地,塔四周的砖瓦也烧得通红。这时,猛地往塔身浇一勺菜籽油,“刺啦”一声,整个塔瞬间被点燃 ,火光冲天,映红了孩子们兴奋的脸庞。一群大人也来凑热闹,他们仰起头,耸起眉,望着红彤彤的夜空,露出欣羡的眼神,嘴上却不认输:“不够高,没我小时候搭的高哩!”
  月儿亮锃锃地挂在中天,孩子们的欢笑声逐渐散去。村子里,打去果子的柚子树啦,缀满黄花的桂花树啦,灰黑的屋顶啦,全都披上了洁白的轻纱,夜里与白天一样亮堂,孩子们久久不肯睡去。院子里,奶奶一边轻轻拍着怀里的幺妹,一边哼着那首百听不厌的歌谣:
  月亮公公,挑担水桶。天黑上工,清早收工。
  月亮公公,挑担水桶。要去哪里,村头井当中。
  月亮公公,挑担水桶。要去哪里,我家菜园东。
  …………
  月亮公公是否挑着水桶我无从知晓,却见爷爷正披着一身皎洁的月光,挑着一担清凉的井水走进院来,两个笑盈盈的月亮正欢快地摇荡…… “哇,月亮公公!月亮公公!”我嬉笑着,指着爷爷喊叫。爷爷回过头来,满脸的皱纹笑成了村前小河里那一圈圈波纹。
  今夜,月儿依旧盈盈地笑着。月亮公公呵,您是否又闻见了我儿时月饼的香味,望见了火红的瓦塔和挑着井水的爷爷呢?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博物馆是展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社会公众传递文化信息,进行文化思想教育的重要责任。从历史上来看,博物馆思政教育功能由来已久,但对我国博物馆建设来讲,如何发挥思政教育作用,是与博物馆的管理理念、讲解员的素质、宣传媒体的运用、跟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本文就将简单介绍博物馆的概念,并针对其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出一些思考与见解,以期为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