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学界枯涩之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是研究热点,李浩、戴伟华、胡可先、王志清、李德辉等学者均发表过极有分量的著述,这些著述本身不仅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而且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李娜所著《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则是将特定地域的山川风物与文学活动结合起来,沿着地域文化研究之理路不断开拓的新成果。
  研究视角:复原本土特有的唐代生态文学图景
  《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以文学视野对唐代的生态文明进行阐释,必然要涉及是否将外来之观念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问题。生态美学理论如何融入华夏文化之中呢?文化中心城市的自然生态决定了文学生态的书写格局。“关中自古帝王州”,这一区域显宦集中,浓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中大家云集,生态图景亦自有一番风味。著者对此有自家的理解,梳理文献并读透文献,抓住了选题设定的中心点。
  此书的最大特色便是形成学术研究的三维空间:地域文化、生态视角、文学主题。这三个关键词相互融合并贯穿始终,著者以关中为研究区域,季候、动物、花木、山川为观照对象,从海量的文献中提炼主题,形成了自家的书写体系。只是能否写出特色还是要看研究者的学术眼光,通读文献之后,必然要在万象之中撷取风景,风景中有花花草草,有山水清音,有龙吟虎啸,有冬去春来的季候景象。
  地域文化是研究主题的限定词,著者将“关中”确定为研究对象的地域区间,已有成果集中在关中士族、家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其实可做的研究视角还有很多,关中的民族文化交流与文学、交通与文学、城市文化与文学等都是值得思考的研究内容。地域文化的研究常常会收到意想之外的效果,关中地域文化在唐代尤其特殊,关中地区是唐代文化、经济、政治的中心地带,一举一动都会发生影响。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一文就呼吁关注从文学视角进行地域学研究,而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心区域,以关中作为文化研究地带的选题意义尤为重大。
  生态视角。对此,著者有自己的思考,“究竟什么原因让诗歌在唐代達至顶峰?”经过实实在在的寻索,她如是回答:“是强盛的国力,清明的政治,抑或是统治者的提倡,还是贬谪与漫游?其实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若无如此美好的生态图景,若无深化于心的人与万物一体的诗心,前此诸般原因,终难起到助力。”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学生态都存在着彼此的联系,自然生态决定着文学家与自然同在的舒适度,为他们提供了心灵的栖居地。生态视角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从这里能够看到文学书写与自然图景的契合度,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学镜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文学主题。关中生态之分布何其广泛,万般景象还要文学家采撷一二,收入眼帘并诉诸笔下,文学生态图景方能生成。著者将这些生态文学文本收集起来加以研究,自然属于“文学”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路径自然重要,我们不妨以第二章“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唐代文学中的关中植物生态书写”为例,探讨作者对关中植物书写的研究视角。
  在后记中,著者对研究方法有自己的思考,原来曾经想要将西方文学理论与本土文学文本结合起来,“原本是期望运用生态文艺学与美学的原理予以阐释与解读”,后来放弃了这样的研究理论,转而发掘本土资源,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理解文学文本,以“自家手眼”看待本土文化遗产。从研究成果的取得来看,著者在一定程度上复原了唐代关中的生态图景,避免了在理论上求之过深,进而完成了所设定的研究目标。
  问题意识:宏观把握与微观透视中的发现眼光
  唐代关中生态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作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充盈着一种鲜活的具备良好生态意味的内涵。”这本著作并没有刻意归纳总结出关中生态的种类,而是以问题研究构成章节,散点透视终能汇于一端,展现出研究者的宏观视野。
  从著作结构来看,以“绪论”来申说选题的意义,以“唐代文学与关中生态综述”总领全篇。综述部分,著者抓住了两个议题展开讨论,以“官方主流意识下的唐代科考与关中生态”为题,将科举试帖诗中的植物、动物、季候生态书写进行梳理,拈出全书之研究主题意象;以“唐人日常生活咏叹中的唐代关中生态与文学”为题,将诗人笔下的风花雪月笼罩其中,成为主流以外的补充。这样形成的“综述部分”凝练出研究的主题内容,虽有以偏概全之嫌,倒也发挥了“综述”之引领作用。第二章是作者最为用力的部分,以关中植物文学生态为中心,著者先是梳理出唐人对关中植物书写的总体状况,而后分为“关中典型植物生态意象”“唐代文学中关中植物生态掠影”“移自关中之外的植物生态书写”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所论植物有28类,第二部分有20类25种,第三部分分两类7种,如此多的植物种类,著者皆将植物属性、地域特征、文学书写结合起来,融入文学研究之手段,丝丝入扣,极为难得。读罢此章,花木之香气,诗人之情怀,关中之植物生态图景皆入眼底,开启想象之视野,打破研究之疆界,大有神清气爽之慨叹。第三章则循序而进,以关中动物生态书写为研究主题,亦分三个部分,关中动物为其一,计20种;贡物则包括灵禽9种、异兽3种,计12种。第四章亦是写作之重点,以关中季候书写为中心,将物象与文学体味结合起来,“以春夏秋冬四时为经,以二十四节气为纬,勾勒出关中气候的宏观面貌”。第五章是对于关中生态灾害的研究,作者探讨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于关中生态的影响。著者的意图是通过对实际灾害发生的资料梳理,将灾害书写中的生态变化与心理变化描述出来,人的因素纳入生态图景之中,指出战争、狩猎、开山凿土、大兴土木都对自然生态发生了影响。从整体结构来看,这一章略显突兀,承接前面四章似有收笔之迹象。第六章研究山岳的生态书写,作者下了大功夫,山川河岳中的万物生长,文人登山赋诗为人的精神风貌,文学书写的风格呈现均从著者的关注中展现出来,将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名山大川的生态意象详加阐释,得出的研究结论可信,山水的丰富内蕴读之更令人神往。
  将上述章节细读,则会发现三个着眼点,也是这部著作的特色所在。一是从要处下笔,不惜笔墨以写物象之风神。这一点从植物、季候、山岳等三章皆能看出来。二是见微知著,从物象书写中寻觅生态文明的踪迹,融会贯通中有所发明,涉及中外文明的融合、生态图景与文学图景的融合、地域特色与一般现象的融合。三是读透文献,从对文献的提炼研究主题。如关于华山的文学书写,著者先是举出不同角度书写华山的诗文,而后探讨诗文中的生态图景,物种、季候、行旅等内容都纳入其中,从对文献的归纳总结中看出把握主题的能力。这也是将山岳生态书写作为著作最后一章的用心所在吧。
  学海抉微:紧扣主题欲寻诗意栖居的学术气象
  从学术研究的理路上,著者设定了研究目标。“以文本为基础,从史料的检索与分析入手,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唐代关中生态进行综合考察……在以上基本勾勒的基础上,力图揭示唐代关中的生态背景及其与唐代士人的关系,唐代关中生态与唐代文学的关系,并分析总结出唐代文学里所浸透的唐代关中生态意识。”从该书的完成情况来看,著者完成预设的研究目标的同时,还经历了在花木丛中吟赏自然,在动物世界驻足,并登高望山岳的精神之旅,更是充满诗意之文学旅程。
  研究生态文学,自然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联系,这个联系不仅是实在的,还是诗意的、绿色的、活生生的。生态与文学关系之探讨必然有春风花鸟、西风流水,可谓在诗意盎然的文学书写中体味人生,作者难免会沉醉其中,故而在对诗文之分析赏鉴中形成研究之理路,心思之缜密与诗意之情怀并见。此种文笔随处可见,一改学界枯涩之风,清新气息扑面而来。
  此外,细读此书,还有更多的学术启示。学术研究中当有一颗“驿动的心”,尤其是做生态文学之研究,面对自然物象之郁郁葱葱,禽鸟虫兽之活泼自在,山川河岳之流动耸立,言志之情怀激发出来,难以抑制。如第二章分析白居易《曲江早秋》云:“秋波绵渺,红蓼丛生,夕阳笼罩,青芜迷蒙。早秋的清晨,初晴微凉的天气里来到曲江岸畔,残暑日暮时分散去。刚刚为炎热之气的消散而欣喜,不觉又为时节的暗换而嗟叹,为年华逝去终日庸碌而心生感慨,对酒而笑,临风长叹。”此段堪称美文,放入文中相得益彰,焕发出动人之光彩。
  总而言之,此书以梳理并分析资料见长,以选题之独具只眼而见精,以结构之谨严而见规模,以诗意书写而见风度。笔者读罢全书,甚感个人知识之有限,佩服作者选题之特色,或可填补唐代地域生态文学研究的空白。如果吹毛求疵,则第五章与第六章可以换位,季候生态之后连接山川生态,最后以自然灾害收之,或可内容更加统一。分析之方法或可多样,以不同之角度分析动物、植物、山川之文学意象,效果会更好些。全书的综述部分如能增加描绘关中生态分布之概况与文学书写之关系会发挥更加直接的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些未必合理的建议说来容易着手难,著者当有自家之理解也。
  (作者为文学博士,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胡乔木说:“愤怒出诗人,但不出历史学家。”我套用一下:愤怒出诗人,但不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从事报告文学写作,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应该做到——热心冷手,热进冷出,热考(考证、采访调查)冷思,热写冷改,热风冷语,做到安静、冷静,理性,充满理论的勇气和力量。历史学家是把活生生的现实理化为冷冰冰的历史,作家是把冷冰冰的历史活化还原为活生生的现场。因此,重大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就如同“过马
目前,我国约有2.5亿读者通过在线和无线互联网阅读网络文学,文学网页的日浏览量达12亿人次,可以说这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并将其纳入文化体系进行分析和考察,已经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从作家创作到作品发布,再到受众阅读,网络文学不受地域限制,并且几乎可以同步发生,其传播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压缩为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网络文学为什么能够调动数以百万计的阅读人群,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见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恩历险记》《镀金时代》《傻瓜威尔逊》等。此外,马克·吐温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百万英镑》等。这些中短篇小说多以严肃的口吻讲述令人捧腹的
大约在七八年前,我还没有退休,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任主任,在新闻中心内部的一次评奖会上,第一次看到了柴静的现场报道。超乎年龄之外的成熟与镇定,超乎一般女性的持重与深刻,令评委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小敬一丹”,也有人说她像《焦点访谈》栏目的女记者赵微。当时我说了一句话,被几位评委指责为“心术不正”。我说,这个女孩在新闻现场的眼神,五分认真像记者,五分纯真像“情人”。  来到央视十年间,柴静在《新闻调
张中行先生临终前不久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这真正体现了哲人的深刻。  人老,只说明年纪的多少,并不说明他就没有年轻时的雄心、作为、欲念和追求。只要他身体健康、思维活跃就足够。“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就是把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等同排列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人们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并不因为阶段的不同,就有了可以做或不该做之分。但现
多年以来,在社科类图书中,政治学著作的出版一直不尽人意。一方面是引进的乏力;另一方面则是原创的不足。而2014年,至少因为两本书的面世,使得2014年的政治学著作的出版一改颓废之气,显得生气勃勃。这就是引进版中的《独裁者手册》,以及国内学者原创的《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独裁者手册》的作者提出,对于掌权者而言,掌握自己的权力才是他们考虑问题的第一要素,政治领袖和商业精英都是如此。在国家与公司治理
知识分子究竟该如何统一好安身与立命的问题?知识分子的“命”究竟何在?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的说法,“知识分子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不是靠理念吃饭的人”。他是想强调知识分子作为“理念人”的独特品质:“批判精神和不受束缚”。(科塞《理念人》,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页)在科塞眼里“知识分子只有保持批判能力,与日常事务保持距离,并养成对终极价值而不是眼前价值的关注,才能够最充分地尽职于社会”,正因为此
童年在每个作家的书写记忆中都占据了很大的份量,它是作家笔下最生动的描述,也是作家书写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灵感来源。杜拉斯曾经说过:“一切都源自童年,我之后看到的毫无用处。”童年的记忆和经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作家出版社本着“一切都源自童年”的理念创立了“作家小书房”品牌书系,希望那些曾在世界儿童文学发展史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看到过的闪光瞬间,也能在我们身边,再次发生。  “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属于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也是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近年来报名参赛的选手都在2万5千人以上,同时也会吸引大约50万观众为之摇旗呐喊。2013年4月15日,第1 17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遭受恐怖袭击。  由于美国媒体透明度高、跟进速度快,加之当代自媒体的极度发达,此次爆炸所造成的恶果很快就见诸网络。  从4月18日晚上9点多以后,我在家中就能听到远处的警笛声不断,但那
近日阅读了封杰新出版的《京剧名宿访谈·续编》,不禁感叹:“封杰真是个有心人。”  说他“有心”,因为他身为《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每月一刊,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在完成第一本42位艺术家的采访之后,很快又采访到43位老艺术家,出版了《续编》。因为他有志于此,他就可以见缝插针,忙里偷闲。借助组稿和戏曲活动,广泛接触老艺术家。这其中有闻名遐迩的大艺术家,也有鲜为人知,甚至是被遗忘的角落,他能发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