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拉丁美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江时学教授访谈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我国拉美研究学科日臻完善,对拉美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新的高度,对国际政治学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与国际学术界相比,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求相比,我国拉美研究还有大力改进的余地。那么,我国拉美研究的发展进程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国外的拉美研究的现状如何?中国的拉美研究面临哪些挑战?发展前景如何?为此,本刊特邀澳门城市大学葡萄牙语国家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建华对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江时学就上述问题进行采访。江时学教授长期从事拉丁美洲研究,著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拉美发展前景预测》《拉美发展模式研究》和《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等。
其他文献
行为体的价值观念偏好是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后各国所采取的应对政策,至少在以下三个议题上超越了物质利益,更与价值观念相关联:一是面对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不同国家根据其社会所偏好的价值观念,采取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应对措施;二是面对全球范围内医疗物质短缺和供应不足,那些一直倡导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国家,以确保"安全、公正、对等"等价值为名,率先推出战略产业政策干预产业链的布局;三是面对世界的无政府状态,被认为具有领导力的国家并不是基于物质利益优先抗击疫情,而是以民主自由
2019年底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将是21世纪编年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它在经历暴发初期和中国"举国抗疫"关键阶段之后,发展为大流行疫情,给世界带来颠覆性破坏与深远影响。这场特大公共卫生危机具有全新病毒肆虐、"信息疫情"深重和导致综合危机三大特点,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一系列短板,体现了人类健康福祉同国际和平与安全议程重心的高度融合。中国向国际社会沟通情况、分享信息和提供援助展现了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国担当。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硬实力和软权力,对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中国需用先进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共问发起的第十三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t生学术论坛将于2020年11月21-22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资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本届论坛及组委会诚邀海内外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踊跃投稿,具体说明如下。
以全球视角重读对外关系史已成为当下学界潮流。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应该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17—18世纪作为区域体系领袖的中国,尤其是自我定位和总体外交关系的构想。中国当时领导的朝贡体系,存续关键在于经济支持和文化认同,比较17—18世纪朝贡体系与其他区域国际体系,从"东亚—周边—全球"三个层次可以说明全球化早期大国对外关系的共性与特性。通过比较分析明清易代时的朝贡体系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者势力的消长,可以发现,两大体系几乎同时存在,关联十分密切:很早就开始正面的竞争和较量,最终朝贡体系并非输在落后,而是维持成
国际关系理论是学科的思想积淀和知识根基,其研究状况直接反映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整体发展面貌和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显著提升等外部力量推动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理论创新的需求和呼声愈发强烈。最近几年,中国学者构建原创性国际关系理论的努力已经产生了一些初步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那么,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理论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出现过哪些重大理论争鸣?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存在着哪些缺陷和不足?如何
21世纪以来,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界的一种新气象。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历史学者,特别是世界史学者有意识地跨越学科界限,参与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来,为当今世界问题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为崛起中的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考。那么,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的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基本状况何如?如何评价这一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为此,本刊特约记者王海媚专访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刘德斌教
国际政治一向被视作以权力、利益为核心的领域,与强调感性、追求美的艺术格格不入。实际上,艺术作为观念的反映,始终在表达和建构国际政治。自21世纪初“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美学转向”口号提出以来,艺术与国际政治这一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国际学界关于艺术与国际政治的研究现状如何?中国学者取得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不足,艺术与国际政治的研究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研究议题?
春秋时期诸侯国具有鲜明的主权特征。作为理论标尺,不可分的、完整的"主权"不适用于历史政治研究。从学理上看,"主权"在政治学界和国际法学界的界定略有出入,而国际法学界认为,"国际承认"是"主权"的核心要素之一。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政治行为上满足"国际承认"的要素,就应当视为拥有主权特征。诸侯国的行为在货币体系的框架下,也体现出"国际承认"特性。在与统一王朝的货币体系及封建割据的货币体系的对比中,春秋诸侯国间货币体系呈现鲜明特点,即彼此独立而又复合流通、货币形制的多元性、发行的多边性与流
2019年11月16-17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原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际组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牛伟宏,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原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学院院长林毅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等出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