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到底是家吗?

来源 :中国连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联想大裁员,有员工在公司内网写了篇文章《联想不是家》引起轰动,这让一度以“家文化”著称的联想遭遇了道德与文化的考验。当时,柳传志做出回应,直言“员工真不能把企业当成家”。
  日前,柳传志在出席公开活动时重申了这一观点。他说,当发展需要时,企业就会把那些相对弱的或者不称职的员工淘汰掉,这跟家的真正意义是不一样的。如果真的用为局部员工负责的方法去考虑问题,企业就会陷入一片儿女情长之中,完全无法发展。
  无独有偶,华为董事长任正非也曾说过一句话:“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
  毫无疑问,联想和华为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柳传志和任正非也是企业界的领袖人物,他们的言行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
  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员工是终身制,以厂为家的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主动或者被动地离开了企业,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企业所有行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利润服务的思想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
  但企业真的该抛弃“以人为本”、“以公司为家”的理念吗?
  按照柳传志的说法,任何企业用“公司是家”的观念激励员工,都是一种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和“愚民”政策,哪位员工真正相信“公司是家”,那是真正被“愚”了。
  这就不能不让人沉思了。
  我们都知道,日本企业是最讲究以人为中心的,员工与企业是命运共同体,实行的是终身雇佣制,员工讲责任、讲奉献,以公司为家。企业从不将赚取利润作为企业的首要目标,强调的是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家文化”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种文化下的日本,诞生了很多著名企业。它们都是不健康的吗?其员工都是被愚了吗?
  很显然的是,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要多于中国;日本的国民也比中国人富有。
  很多人认为,欧美企业内部同事关系是一种纯粹利益竞争关系。但事实上,很多欧美企业都倡导对职工负责的精神。
  沃尔玛就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他们重视的人包括雇员和顾客,而雇员是排在顾客前面的。沃尔玛认为,只要能激发和保持雇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顾客自然会得到优质的服务。
  在国内,实行这一理念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海底捞。
  连锁企业大多属于传统服务行业,员工素质不高,更需要强化员工归属感,增强凝聚力。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也不强,容易被复制模仿。唯企业文化是难以复制的,连锁企业只有依靠独特而又优秀的文化来凝聚人心,才能有持续的竞争力。
  百胜中国CEO苏敬轼认为,“好的企业文化,不完全是标准化或者人才和资金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能让员工在自己岗位上,真诚地把微笑流露出来。”
  “公司不是家”也许可以作为职场上的观念普遍存在,但在公司文化的塑造上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公司的文化是以制度来体现的,企业家动了这样的念头,制度就会跑偏,往往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害。
  很难想象一个压榨员工、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企业能走多远。而且,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多,全社会对企业责任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逆潮流而行是没有出路的。
  “以人为本”、“以公司为家”之所以在一些公司成为口号,甚至被质疑,其实并不是这种文化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我们在这种文化的塑造上,还做得远远不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