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的话语模式与传播机制探究

来源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2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近期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凡尔赛文学”有着独特的话语模式与传播机制.“凡尔赛文学”的产生,不仅与网络文化的传播特性相关,也证明某种语言现象与大众文化心理的贴近,是其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前提.在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中,明晰“凡尔赛文学”的传播特点,辩证地看待这一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并从价值实现层面分析其传播效果,对于分析某种特殊传播现象,将会产生良好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徐则臣《北上》的时间策略呈现出了交叉回环的叙事特征,并勾连起了不同的历史截面,进而展示了地理与文化的博大空间.《北上》的时间策略与鲜明的命运意识合谋交织,形塑了一种特有的审美效果:个体生命无可确定感与沉重历史感的双重振动,并彰显了对于家族升沉与民族兴衰等宏大课题的关切.《北上》意欲建构的文化镜像正是对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诗意化想象和关于“世界真相”的雄心勃勃的呈示;同时,该作刻意为之的大团圆式结尾有损其形而上的思考深度.
本文以《陈铨代表作:野玫瑰》①与陈铨处女作即长篇小说《天问》②作为考察对象,探讨陈铨作品的艺术特色:其一,好的故事,妙的叙事;其二,风趣幽默的语言;其三,细腻妥帖的心理刻绘;其四,女性形象明丽动人;其五,作品的哲学底蕴:由爱情故事或革命故事突进到对于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追问.
《三体X·观想之宙》(以下简称《三体X》)对《三体》的续写,是一场网络媒介撮合下的自主性文学生产活动.对于《三体X》这一文本,有两点非常值得注意,首先是它与网络媒介的关系,《三体X》虽然诞生于网络之中,但它的文本生产与传播并没有因为借助网络媒介实现一体化而丧失了应当具有的文学性.作者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实现了文本的文学性与网络的媒介性有机的融合.其次,《三体X》属于同人小说中的续写,尽管是依附于《三体》之上创作的文本,但作者在继承刘慈欣衣钵的基础上,逐步建构了属于本人的主体性,并且重构了《三体》的
1978年到2000年间,随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域的拔乱反正,以及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迎来了繁荣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并体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全国范围内《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程的开展,为少数民族戏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其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多元,出现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学者和研究成果,促进了对中华民族戏剧的整体认识.其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观视角,审视不同民族戏剧
翻译与创意结合而催生创译.伴随经济全球化,品牌创译的需求激增.品牌创译指向营销传播,力图寻找到交际目标与交际对象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品牌创译遵循营销交际、功能等效、文化凸显、多模态审美等四项原则,可能的策略包括:谐音+文化补建、凸显隐含语义、零处理、图文协同等.基于浙西调研,以理解原文-阐释内涵-重构译语-翻译润色为路径,尝试对浙西四项初创企业品牌进行创译实践,为企业营销提供文本参考,也为同类翻译研究提供借鉴和商榷.
对于消费扶贫来说,消费是前提扶贫是目的.然而依靠政府行政力量主导的消费扶贫模式下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标顾客自发性消费意识不强.通过分析现有消费扶贫供给侧的不足,进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倒逼扶贫产品供给侧的结构优化,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激发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热情,改变现有依靠行政力量的责任型消费向依靠市场需求的自发性消费的转变.由此来助推我国消费扶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在百年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历程中,安徒生童话既沉潜为许多中国人的童年印记,又被套上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外衣”.家喻户晓的背后,到底还留存几分真实?论文通过对安徒生的童话、小说、传记及其所处时代、地域、文学思潮等的研究,爬梳百年安徒生童话的中国接受历史及其与文化语境的关联,聚焦安徒生童话的百年中国阐释存在的诸如误读(曲解)、改写等问题,继而探究安徒生童话合理、有效的阐释路径,进而为异质文化的传播提供参照、借鉴和启示.
世纪之交,在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学者的努力下,西方民间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陆续传入国内.其中,“口头传统”因其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术研究潜力成为彼时学界讨论的热词,相关研究对解答“口头”与“书写”、“文本”与“语境”等事关学科独立性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学研究》作为国内口头传统研究的重要刊物,见证着口头传统研究的理论译介与推广的进程.从1983年至2020年,该刊发表相关研究文章共计158篇.以此为中心,运用量化统计的方法进行全观视阈下的学术期刊史探究,不仅有利于把握口头传统发展的基本轮廓,突出其
小引rn严家炎先生的全集出版了,这不论对严先生本人还是我们这个学科,都是值得庆贺的事.盖自1960年代初进入现代文学研究、介入当代文学批评,直至新世纪的今天,严先生在学术和批评上已经辛勤耕耘了整整一个甲子,这是多么的不易,又是何等的光荣!六十年来,不论在逆境里还是在顺境中,严先生都不忘学术和批评,一直坚持独立思考、努力衡文著史,成为新中国文艺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成为现代文学学科的代表性学人和主要领导者,其丰富而独特的学术经历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其卓越的学术贡献也几乎无出其右者.也因此“劳苦功高、德高望重”这
期刊
“东北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是以左翼文艺界在1936年“九一八”五周年推出的作品集为历史契机的,传达了以“国防文学”为口号的革命文艺转向信号.但这个群体的出现并非“国防文学”单纯建构的结果,而是因其“土地与人”的草根关怀和对“东北”的多样表达而被选中的.左翼文艺界因“民族”与“阶级”立场的不同强调引发了“两个口号”论争,而“东北”作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先声,于无形中却将“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勾连起来,体现了这两种立场在左翼革命文艺中矛盾统一的共存状态.